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就是“漂流书活动”。

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们发生各种奇妙的联结。这样,一本流动起来的书,便有了它的故事——书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变得不再平淡。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节,有创意。

 

漂流书的故事 我是《沉默的大多数》。我有一个哥哥,叫《2017,教你玩转中国股市》,还有一个妹妹,叫《那年夏天遇见你》。为了满足更多人的胃口,主人把我们仨订成了一本书,我被放在最前面,摆在地铁的流动书架上。 我以为日子会平淡地过去。毕竟,我是社会文艺,有深度有思想,是阳春白雪。他们两个,一个是不靠谱的成功学,一个是酸死人的言情小说,和我比起来,都是下里巴人。 第一个带走我们的,是一个满面愁容的中年人。他直接跳过了我和妹妹,开始钻研中国股市。他在地铁上看得津津有味,一副捡到宝的样子,差点坐过了站。我想他只是随便翻翻,很快就会来我这里汲取思想。没想到,他居然把我哥哥粗暴地撕了下来,把我和妹妹扔在一边的长椅上,扬长而去。我惊呆了,他满面愁容,是因为如此“求钱若渴”吗? 第二个带走我和妹妹的,是个可爱的初中女生。她一定是来向我学习精神文化的,我自豪地想。没想到,她也跳过了我。她把书带回家,夜里打着手电看小说里少男少女的感情纠葛,两只眼睛哭肿得像桃子一样。 我有些不解,她怎么会被一本如此没有营养的小说吸引至深呢?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居然在语文课上看起了小说。语文老师放下手中的《出师表》,怒气冲冲地抽走了她手里的书。因为我在最前面,他只看到了我的封面,怒气登时消了大半:“下次别在课上看书。”女孩如释重负。 “研究”完了《那年夏天遇见你》,女孩把我们放在了一家格调雅致的咖啡馆里。我十分期待,来这里读书的人想必都是有文化、懂文艺的,他们一定会被我吸引的。这时,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穿灰色毛衣的年轻人拿起了我。他看起来非常文艺。我内心狂喜。 然而,他挑了一个光线好的桌子,把我和他的咖啡放在一起拍照!拍一张封面,拍一张扉页,再拿着我自拍一张。总算拍完了,可以看看我了吧?没想到,他放下我,开始给刚才拍的照片修图,配字,发朋友圈。我心灰意冷,世界上的人,都不愿意读我吗? 几天后,我和哥哥、妹妹又在公园的长椅上不期而遇。哥哥身上已被荧光笔画满了记号,书角卷曲,妹妹也被弄脏了不少,只有我,还洁白如新。我心里不禁掠过一丝悲凉。 这时,一只手拿起了我,开始读我。我的故事,似乎要开启新的篇章。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作文,材料分两个部分,一是对“漂流书活动”的介绍,二是对“漂流书的故事”的阐述。题干要求“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要围绕“书”的漂流,确定主题,或歌颂赞美或针砭时弊,再设计故事情节,注意故事的波澜起伏,在叙述的过程中注意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要运用各种描写以及艺术手法。做到情节丰富,人物丰满,主题鲜明。创意方面可以考虑以“书”的口吻拟人化来写。注意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立意: 1、通过书的故事,歌颂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主题 2、通过书的故事,反应社会上存在的不爱读书的现象,通过正面人物的塑造,引领正确的读书风气 3、通过书的故事,反应社会价值观的复杂多元,表达要有自己的立场,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主题 可用素材: 1、那本带有盲文的书是这个男子所写,他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作者,没有书店肯卖他的书,他便自己放在长凳上,传递温暖并实现梦想。可他从未想到,会因此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个女子放下那本书,摸索着将树上挂着的那根绳子扯下,扔到草丛中,微笑着离开了。一本流动起来的书,有了它的故事,他的生命和她的生命,都因此变得不再平淡。 2、很快,我被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学生捡起。他用稚嫩的双手翻阅着我,尽管许多地方他读不懂,但是,当他读到书里描绘的璀璨星辰下平静的大海,一头鲸鱼忽然从海面腾起,溅起层层浪花时,他眼里顿时绽起渴望的光芒。他一遍遍地翻着书里描绘的美丽的大自然,仿佛拥有了全世界。到结尾处,书又戛然而止,他不解地翻来翻去,忽然看到了那行字。“当然是第一个故事了!第一个故事那么美好!”他笑着将我放在凳子上,开心地跑开了。或许他并没有完全看懂这个故事,但是他却收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生活中的乐观,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我第一次高兴于自己的残缺。 3、一个三十七岁的日本人坐在波音747客机上一遍遍翻阅自己手头上的这本小说。他轻轻摩挲着微皱的页脚,胸中依然为书中的主人公渡边,直子和绿子三人的经历充斥着哀愁之气。旋开头灯,他用娟秀的笔迹在扉页上写下一句话:死非生的对立面,死作为生的一部分与我们永存。飞机落地,他轻轻地把书放在机场里一个偏僻的候机椅上。 参考结构: 拟人化写法。我是《老人与海》,作为一本“漂流书”开启我的传奇旅程。一个拿到“我”的是一个颓废的年轻人,他学习成绩不好,备受打击,灰心丧气,通过“我”的激励,让他重新恢复了信心。第二个拿到“我”的是一个时髦的女子,她不屑于看“我”这样的书,认为是无用的心灵鸡汤,她只崇尚金钱。后来当她被人欺骗,几乎身无分文的时候想起了“我”,通过“我”的激励,让她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的钱财才最踏实可靠。第三个拿到“我”的是一个垂暮的老人,他疾病缠身,子女又不在身边,晚年生活无聊至极,通过读“我”,让老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他准备和老朋友们一起去旅行,过一个有意义的晚年。“我”继续漂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口气”。请你结合《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这几部名著中的一个人物,来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晰。

②请以“读小说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或“读小说就像拥有了一架梯子”为开头,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在名著阅读方面的感悟。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有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吟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袭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独自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

⑥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近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韵味出不来,老一辈的精髓没有学到。屈原庙的守庙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一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一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一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有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潜移默化,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微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1.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千篇一律(老生常谈) B. 掺和(融合) C. 精髓(精神) D.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乐平里的夜晚因为虫鸣而吵声一片,作者难以入睡,感到非常苦恼。

B. 文章写徐正端传艺时下了一阵雨,意在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 把卢琼找诗歌比喻成翻土豆,说明他的作品比较粗糙,需打磨进步。

D. 本文从虫鸣写起,引出骚坛吟唱,表达了对于文化传承现状的关注。

3.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吟唱”即吟咏歌唱;“吟”也是中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

B. “嫡传”的“嫡”表正统,《红楼梦》中凤姐说黛玉像是贾母 “嫡亲的孙女”,有奉承之意。

C. “骚坛”的名字源自屈原的《离骚》,“骚”常和《诗经》中的“风”并举,泛指文学。

D. “秋蝉”又叫寒蝉、暮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常常给人以凄切、悲凉的感受。

4.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5.第③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句加以赏析。

6.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了自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如同“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时,学习还有弥补自身不足的作用,因此说“_______,善假于物也”。

(2)宋代的罗大经分析《登高》的颈联“____________”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把复杂深沉的感情,融入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 。

(3)元和十年,左迁九江郡的白居易与漂沦憔悴、转徙江湖的琵琶女相遇,听到了如同仙乐的琵琶语,诗人用“_____________”一句大弦小弦错落有致、如珠玉般清脆圆润,;当她一曲终了,人们仍然陶醉其中,“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琵琶女的故事使作者想到自己相类似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释:①春盘:古代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即为“春盘”。皇帝也于立春前一日向臣僚赐春盘。②两京:即长安、洛阳两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写于立春日,《登高》写于重阳节,因具体时间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也截然不同。

B. 首联“忽忆”一词,表明诗人是由眼前的春盘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C. 颔联诗人具体回忆了昔日在两京时立春日庆祝的盛况,与今日之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除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外,诗歌还通过借助自然景物及人物的自身行为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2.下列诗句与节日、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A.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唐·贾岛)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韩翃)

C.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宋·欧阳修)

D.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宋·杨万里)

3.诗中说“杜陵远客不胜悲”,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之“悲”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难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为虫也,柔可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 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 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 柔可而骑也                     狎:戏弄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说之厚利         其半啖君

B. 则阳收其身实疏之   武公怒戮之

C. 而说以名高         夫龙为虫也

D. 厚者戮,薄者见疑   母之故,忘其刖罪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文中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简要概括,并谈谈该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来说有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