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 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上,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B. 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一句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C. 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D. 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秋节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B. 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镜中已出现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C. 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等。
D. 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表现之一就是在诗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
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 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C. 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故事材料、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 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 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 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这座久负盛名、每年接待近1300万人次游客的哥特式建筑被熊熊大火吞噬。
网友对此热议:有人说此次大火让我想起圆明园;有人说还没来得及去,却永远没有了机会;也有少数声音说,圣母院是万里之外的法国的事,中国人跟着起什么哄……与此同时,各国领导也纷纷发声,表达惋惜之情;亿万富翁们争相捐款,支持重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村服务中心“人才凝聚政策措施”的示意图。其中有三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中学生张峥就“老教学楼是否保留”的问题给校长写了一封信,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校长: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批复这封信件,聆听一个已在母校求学三载、即将踏上高考征程的学子心底最真挚的声音。
我认为只要保留老教学楼,就能留住美丽的青春记忆。只是老教学楼设施陈旧,教室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提出两点建议,望采纳。
首先,整旧如新,给老教学楼装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其焕发新的光彩。
其次,步人后尘,学习别的学校建造新兴校区,以满足教学所需。
此致
敬礼!
张峥
2019年4月26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时的四大名旦、几大须生的戏他无一漏看。傅老说:“这些技艺_________的艺术家凑到一块儿唱戏,那精彩程度可想而知,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啊!”说起当年这些名角们的名戏,傅老__________。活跃在舞台上的各种类型的净丑人物那_________、变化万千的脸谱都深深印在傅老的脑海里,吸引着他去欣赏、追寻、研究、描绘。他认为,绘画技法可以实事求是,但是脸谱却必须不断创新,不能主观臆造,这是傅老画脸谱一贯坚持的原则。
多年前,傅学斌曾为出版《脸谱勾奇》,摹画一幅仿朱斌仙笔法的猫神,五官纹饰的地方都对,但就三根猫须的角度稍有不同,他的另一位老师、脸谱研究家刘曾复先生让他改了三遍。他告诫傅学斌:“( )”这件小事对傅学斌影响很大。“我画的脸谱,没有一张是没有来历、自己闭门造车画出来的。”脸谱之美是傅学斌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感受领悟的。他提到一代名净侯喜瑞就是位勾脸能手,他勾的潘洪白脸别具特色。“两道横眉斜插入鬓,再用笔分别在上下盘旋,虽如漫笔游走,却像双眉紧锁,把权臣受审的窘态刻画得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出神入化 耳熟能详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B. 炉火纯青 如数家珍 五彩斑斓 栩栩如生
C. 出神入化 如数家珍 五光十色 栩栩如生
D. 炉火纯青 耳熟能详 五彩斑斓 入木三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绘画技法可以实事求是,但是脸谱却必须不断创新,不能主观臆造
B. 绘画技法可以不断创新,但是脸谱却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造
C. 绘画技法可以不断创新,但是脸谱却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凭空创造
D. 绘画技法可以实事求是,但是脸谱却必须不断创新,不能凭空创造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摹谱必须注意勾脸的收笔和下笔,只要位置十分精确,就能不失神态和原貌。
B. 摹谱必须注意勾脸的下笔和收笔,只有位置十分精确,才能不失原貌和神态。
C. 只有位置十分精确,才能不失神态和原貌。摹谱必须注意勾脸的下笔和收笔。
D. 只要位置十分精确,才能不失原貌和神态。摹谱必须注意勾脸的收笔和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