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
杨轻抒
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是不是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老邓明白这个理。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①
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时,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粟的激动,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
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现在,那儿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②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一一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听说这回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选自2018年4月《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①出自京戏传统剧目《长坂坡》。②出自京戏传统剧目《挑滑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老邓不确定多久没打扫台子上那厚厚的灰尘,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
B. 从戏台对面的石灰墙到戏园地面,再到青瓦屋顶,此部分运用定点换景的写作方法,展现了戏园子的破败。
C. “夕阳”这一物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既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时间线索,又渲染了主人公老邓的复杂情绪。
D. “戏园子”是老邓的活动场所,小说从“戏园子”切入来叙写故事,通过人物回忆再现了他昔日名角的形象。
2.小说折射出多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3.小说是怎样叙写老邓的故事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已建立肿瘤登记年报制度,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癌症患者发病、死亡、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在加大癌症防治用药保障力度方面,我国已将临床急需的12种抗肿瘤新药纳入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针对抗癌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表示,抗癌药进入医保只是第一步,对患者来说怎么尽快用上谈判药品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医保局明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明确各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影响抗癌药的使用。
2019年,我国将开展新一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通过准入谈判、以量换价,降低抗癌药价格。国家医保局将以切实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权益为目标,以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为核心,做好临床需求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救命救急的好药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不断提升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
(摘编自吴佳佳《今年将有更多救命救急药进医保》,《经济日报》2019年2月20日)
材料二:
今年国家医保局正在全力以赴抓紧改革现行的医保目录管理办法,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目录调整要充分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要充分考虑临床需求。具体来说,需要按照医保基本的要求,重点考虑癌症和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用药、慢性疾病用药和儿童疾病用药,这些药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目录调整也不能只进不出,否则不可持续。所以对于经过专家严格审定、不具备条件的药品也要调出目录。总的来说,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优化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以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责问题。
谈及医保骗保问题,胡静林回应说,当前医保骗保问题严重,相当普遍。打击骗保是今年医保工作的头等大事。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就已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目前,专项行动查处违规机构6.6万家,违规参保个人2.4万人,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还要持续发力,出重拳,打硬仗。要加大打击力度,继续开展专项治理:要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抽检、飞检的频率:要加大曝光力度。用好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用好第三方力量。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对医保系统内部参与骗保的不法分子严厉查处,绝不姑息。
(摘编自甘贝贝、王潇雨《让更多救命救急药进医保》,《中国健康报》2019年3月4日)
材料三:
无论罕见病还是慢性病,给患者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的疾病就是大病。生物制剂是目前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患者如能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就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应该利用医保机制来承担惠及更多患者的社会责任,发挥医保机制对全社会医学生态的科学导向作用,鼓励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使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及其他相关制度合理衔接、联动。
2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境内外抗癌新药注册审批,组织专家遴选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完善进口政策,促进境外新药在境内同步上市。畅通临床急需抗癌药的临时进口渠道。
对百姓而言,这是个极大利好。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摸索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要强化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实现临床推荐、行业协会与企业申请相结合的遴选办法,尽快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当前,国家急需建立一个“做好药、得好报”的机制。未来国家医保目录覆盖范围应进一步扩大至更多领域,以实现“企业定时报批、医保定时评审、达到要求的定时更新”。随着我国激励创新药研发、便利新药上市等系列措施的稳步推进,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方能加快面世。
(摘编自陈芳、张泉《你关心的救命救急药加急进入医保目录》,《新华网》2019年3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建立肿瘤登记年报制度,我国已经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癌症患者发病、死亡、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
B. 让患者尽快用上谈判药品是保证抗癌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为此国家医保局明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
C. 医保目录调整能进能出,既可持续,又可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从而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
D. 只要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强化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就可以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三个加大”和“三个用好”,严厉查处参与骗保的不法分子,有利于持续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
B. 做好临床需求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可以更加优化医保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C. 作为目前治疗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生物制剂能够使患者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D. 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及其他相关制度合理衔接、联动,将惠及更多患者,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3.怎样有效推进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及早惠及更多患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媒介融合时代,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遭遇困境。面对新的、复杂、多变的舆论特征,主流媒体需要肩负传媒、社会、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渠道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在舆论事件出现后,主流媒体最直接、最有效的舆论引领方式便是“网络发声”。因此,必须着力加强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自办媒介融合产品的建设。一方面,在平日里,上述网络传播渠道需要尽可能积累订阅、关注、下载的用户,这样舆情一旦出现,便有更多民众能关注到该媒体的发声;另一方面,在事件发生时,这些主流媒体的网络渠道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使得自己所发之声被最大量的民众分享、传播,形成微博、朋友圈、微信群等的“刷屏”之势,以实现网络舆论正向引导。
从功能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舆情矫正方式建设。当前主流媒体除了利用网络传播渠道,还需要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介矫正舆情,聚焦于如下三种方式:一是对舆论事件进行深度的全面、拓展报道,矫正网络信息的碎片化、零散化;二是对舆论事件进行深度评论,以诚心正意的正向观点,矫正网络舆论的负面导向;三是对舆论事件进行信息核实,务求客观、公正,矫正网络舆论散播的谣言和不公正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主流媒体将公正、客观、深刻的观点尽全力传播开来,同时又要避免制造主流媒体与网络舆论场的观点对立,避免出现可能供网络舆论批驳、消费的“槽点”。
从时机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策略建设。主流媒体需要认真研究传播规律,提高选择“适当”传播时机的能力。具体而言,根据事件的不同,主流媒体要么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强调“快”;要么找准适当的时间点出击,强调“巧”。同时,在后续的不同时间节点结合“巧”传播,跟踪各传播阶段的舆论动向,以持续巩固传播效果。
从内容来说,必须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艺术思维。主流媒体要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时的“贴近性”,更加接地气,祛除宣教气,切实将民众视为“对话”主体,使信息包装和传播更加符合民众的心理接受机制。例如,注意提供丰富而可信的信息,进行公正而客观的解读,引领积极而有益的思考,回归常识,走向亲润。
从机制来说,媒体监管部门需为主流媒体提供舆情引导空间。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建议监管部门以更宽松的姿态、更开放的政策、更包容的规则,监管并服务主流媒体。首先,就提升传播时效性而言,媒体监管部门亟需提高信息审核速度,避免由于层层把关而导致传播时机的丧失。其次,就提升传播透明度而言,媒体监管部门需要提高对内容审核的宽松度,避免由于传播内容过于保守和有限,而导致舆论引导效果的微弱。总之,政府传媒监管服务需要逐渐走向一种“自觉”,需要更清晰地认识到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社会角色的变化,勇于革新。
(摘编自刘俊、胡智锋《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主流媒体发展面临困境,新媒体发展迅速,新旧媒体的融合应运而生。
B. 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网络发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C. 网络舆论的负面导向、散播的谣言和不公正信息都需要主流媒体的舆情矫正。
D. 提高舆论引导的“贴近性”,就是切实将民众视为“对话”的主体,走向亲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主流媒体肩负的责任入手,论证了媒介融合时代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路径。
B. 文章从功能角度提出的主流媒体舆情矫正的三种方式,是按照并列顺序展开的。
C. 文章指出主流媒体选择传播的时机要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 文章从机制上阐述媒体监督部门应勇于革新的立场,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流媒体发声受到民众关注并呈“刷屏”之势,网络舆论正向引导就可能实现。
B. 主流媒体矫正舆情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可能供网络舆论批驳、消费的“槽点”。
C. 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快”且“巧”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以持续巩固传播效果。
D. 监管部门如果以“自觉”的方式监管并服务主流媒体,就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阅读下面题为“三代人”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图画内容及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每处字数4字以内。
请根据以下信息,写一封感谢信。要求:(1)去信对象是该校校长,具体感谢对象是项前进,写信时间是第二天;(2)格式规范:(3)不得超过200字。
郝家章先生于2019年5月1日来重庆一中办事时,不慎将内有重要证件的手包遗失在项家院内。手包被该校项前进同学拾到,该同学在原处等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将手包交还给失主才离开,并婉拒了失主的500元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