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那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古画会唱歌”则更进一步,古典雅致的歌词、______的曲调将千年古画青山绿水的场景烘托、渲染得______。这种新形式让现代人不仅用眼睛来欣赏古画的“静美”,也用耳朵来聆听古画的旋律,更用心体会诗情画意的韵味,通过创新的艺术通感形式,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千里江山图》可谓______,这幅千古名画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样让不少人______。从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文化的渴望、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正因如此,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如今的“古画会唱歌”,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借助高大上的科技手段,尊重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相结合,变得更“接地气”,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A. 如果说此前能够让国宝开口说话使得《国家宝藏》热播
B. 与其说此前能够让国宝开口说话使得《国家宝藏》热播
C. 如果说此前大热的《国家宝藏》让国宝能够开口说话
D. 与其说此前大热的《国家宝藏》让国宝能够开口说话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栩栩如生 尽人皆知 魂牵梦萦
B. 珠圆玉润 栩栩如生 妇孺皆知 魂牵梦萦
C. 行云流水 惟妙惟肖 妇孺皆知 朝思暮想
D. 珠圆玉润 惟妙惟肖 尽人皆知 朝思暮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和开掘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B.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和开掘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C. 古画要变得拉近人们的距离、更有吸引力,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D.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击退匈奴七百余里。文中“_______, 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咏怀古迹》写出昭君人生悲剧根源以及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
(2)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 , 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两句极言山高可摸天上星斗,人们经过时神情紧张。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 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 “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
D. 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
2.这首诗最后两句“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 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 崩,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 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 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 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