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人类无时无刻不浸泡在文化的汁液中。在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人类无时无刻不浸泡在文化的汁液中。在我国,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鼎、尊、爵等食器文物,到园林寺庙等建筑艺术、唐诗宋词明清小品等文字艺术,再到围棋、投壶、蹴鞠等游艺活动,________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璀璨繁星。但是,一般来讲,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高端文化产品的使用者,大都是王侯贵族、文人士子等上流社会人士,而坐贾行商者、市井细民等平头百姓,或是堆金积玉五或是_______,虽然也在创造着、享用着文化成果,却大都处于文化蒙昧状态,(      )。这与古代中国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是_______的。

而在当下中国,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和发展方向;百姓想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一些美感与意义,让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这样上下______,一起将“文化创意”推到了时代前沿,也推到了巨大的产业链中。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并明确发展方向。

B. 国家提倡大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希望为具有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挖掘和明确精神力量与发展方向。

C. 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具有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挖掘和明确精神力量与发展方向。

D. 国家提倡大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并明确发展方向。

2.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要等待“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圣贤来承担文化的使命

B. 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使他们“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C. 要等待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D. “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圣贤来使他们承担文化的使命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一而足    一文不值    休戚相关    同心戮力

B. 数不胜数    一文不名    息息相关    同心戮力

C. 不一而足    一文不值    息息相关    和衷共济

D. 数不胜数    一文不名    休戚相关    和衷共济

 

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发扬文化”搭配不当,应为发扬传统,弘扬文化;B项“挖掘与明确”不能与后面“精神力量与发展方向”一一搭配,“具有历史悠久”搭配不当;C项兼有A项和B项的错误。D项没有语病。故选D。 2.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括号里句子的主语是“坐贾行商者、市井细民等平头百姓”,据此分析可排除BD选项,根据语境和表达重心,“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这是结果,是先贤们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应排除A选项。故选C。 3.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语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自相矛盾。第一空: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空只强调多,故选“数不胜数”。第二空:一文不名,名,占有。一文钱都不占有,形容很贫穷。一文不值,值,价值。一文钱都不值。形容东西没有任何价值。此空接前文,强调有富有穷,故选“一文不名”。第三空: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空只强调“有紧密关系”,而没有涉及“祸福”,故选“息息相关”。第四空:戮力同心,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和衷共济,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强调“困难”语境。故选择“戮力同心”。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首段中提到蜀国处在危急存亡的时刻,从反面劝诚后主刘婵“_____________”,以免堵塞臣子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2)在《逍遥游》对宋荣子的表述中,作者先认同他能认清本心与外物,分清荣誉与耻辱,又赞美他“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他还是有未能建树的。

(3)教材《离骚》(节选)开篇,先总写心境,然后阐明伤感原由的一句是“__________”。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实迷途其未远”,其句意则是仿用了《离骚》中“________”一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天下事

王埜①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②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③归来未?

注释:王埜(yě),南宋末年诗人。因与宰相不和被罢职闲居。陵图:宋理宗端平元年,朱扬祖、林柘进《八陵图》,提醒君王不忘故国。张骞:西汉名将,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在外十三年方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本词塑造了一个虽心忧家国,但年老体衰,罢职闲居,心灰意冷的老者形象。

B. “天下事”一句,领起全词,表达了词人无比深沉的忧国之思,读来苍凉悲愤。

C. 多少志士仁人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荒草野茔,引发作者深切的哀叹。

D. 中片道忆当年秦淮吊古事,在西风中抚剑感伤,听见涛声微荡,不禁心潮起伏。

2.这首诗有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专美,字翊商,京兆万年人也。远祖出姑臧大房,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轩冕为贵,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少笃学,重节耿拗,以父枢唐昭宗时常应进士举,为覆试所落,不许再入,专美心愧之,由是不游文场。伪梁贞明中,河南尹张全义以专美名族之后,奏为陆浑尉,秩满,改舞阳令。后唐天成中,安邑榷盐使李肃辟为推官,时唐末帝镇河中,见其醇雅,心重之。末帝一日曾宴于衙署,专美亦预坐,末帝曰:“某夜来梦主上召去,何也?”客无对者,专美屏人谓曰:“将来必为嗣主。”由是愈重焉。末帝留守长安,奏为从事,及移镇凤翔,迁为记室。末帝即位,除尚书库部郎中,赐金紫,充枢密院直学士。初,末帝起自凤翔,大许诸军厚赏。洎至洛阳,阅内库金帛不过二三万,寻又配率京城户民,虽行捶楚,亦所获无几,末帝忧之。会专美宿于禁中,召而让之曰:“卿士人子弟,常言有才术,今致我至此,不能度运以济时事,留才术何施也!”专美梗言奏曰:“臣才力驽劣,属当兴运,陛下猥垂录任,无以裨益圣朝,然府藏空竭,军赏不给,非臣之罪也。臣思明宗弃代之际,是时府库滥赏已竭,继以鄂王临朝,纪纲大坏,纵有无限之财赋,不能满骄军溪壑之心。国之存亡不专于赏须刑政立于上行于下赏当功罚当罪则理道也若不改覆车之辙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今宜取见在财赋以给,不必践前言而希苟悦之。”末帝然之。及其行赏,虽不惬于军士,然洛阳户民获免鞭笞之苦。寻迁兵部侍郎、端明殿学士。高祖入洛,以例除名。三年,复授卫尉少卿,继迁鸿胪、大理卿。开运中,以病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旧时代·李专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之存亡/不专于赏/须刑政立/于上行于下赏/当功/罚当罪/则理道也/若不改覆车之辙/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

B. 国之存亡/不专于赏/须刑政立于上/行于下/赏当功/罚当罪/则理道也/若不改覆车之辙/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

C. 国之存亡/不专于赏/须刑政立于上/行于下/赏当功/罚当罪/则理道也/若不改覆车之辙/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

D. 国之存亡/不专于赏/须刑政立/于上行于下赏/当功/罚当罪/则理道也/若不改覆车之辙/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覆试”,古代考生应试中,有的考试分二场,第一场叫初试,第二场叫做覆试。

B. “榷盐使”,唐官名,因政府对食盐垄断,特置榷盐使,掌池盐专卖及查禁私盐。

C. “金紫”本指“金印紫绶”,借指高官显爵。后也指金鱼袋及紫衣,用来指代贵官。

D. “迁”一般跟“转迁、迁调、右迁、迁除”一样指调职,“左迁、迁谪”指降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专美出身高贵,视权力如粪土。虽出自姑臧大房,他却从不把自己的才华和令品行当成荣耀,不把做高官当作尊贵,认为王公贵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B. 李专美性情耿直,重视名声节操。他因为父亲李枢在唐昭宗时曾经考进土,在覆试落第,不能够第二次参加考试,心里十分愧恨,于是不再进入考场。

C. 李专美奏对得宜,受到末帝器重。末帝在一次筵席上间众宾客某夜的梦做何解时,只有李专美给了末帝满意的解释。末帝即位后,让他进枢密院任职。

D. 李专美熟知国事,敢于抗言直谏。专美对末帝表明国库空虚,军队赏赐不能供给,非自己的罪过,纵然国家财力无限,也不能满足骄横军队的贪欲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而让之曰:“卿今致我至此,不能度势以济时事,留才术何施也!

(2)今宜取见在财赋以给,不必践前言而苟悦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可是,

庙里一个和尚也没有……

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村里最好的房子是一座寺庙,早年,庙里还有几个和尚,后来,他们远走他乡,寺庙就空了。空了的寺庙一直毫无用处。

某天,一个村民走进空庙,看到一片零乱中布满蜘蛛网,就拾掇起来。打扫的时候,他发现了几本书,灵机一动:村里人农闲时也没什么事,要是大家没事的时候都来庙里看看书,比蹲在街头聊天强多了。但一想,就这么几本书也不够呀。于是他回家将自己家里的书都拿到了寺庙,还做了一个简易书架。他希望大家空闲时都来寺庙看书慢慢大家都知道空庙不空了,里面有了书也有了看书的人。而且,大家不仅来看书,也把自己家里的书都带了过来。

每户人家只有几本书,但是几十户人家,也就有了两三百本书。寺庙一下子成了书屋,学习的地方。村里识文断字的人虽不多,但他们主动当老师,还是能教大家认识更多字的。男女老少在这里也没了辈分高低,喜气洋洋地坐在一起学习。

大家不忙的时候,都来得早去得晚。寺庙不需锁门,走时一关,挂上一把锁,来时取下就行。每天,寺庙里满满当当都是人,时常飘出读书声、讨论声、欢笑声。村民们都信心十足,慢慢地他们相信: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他们的未来必将充满幸福。

这天,村里来了一位戴着眼镜的收藏家。

收藏家在村里转来转去,转到了村里的寺庙。在寺庙外听到读书声,很好奇就推门进去。进去之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吃了一惊:这样的村,这样的人,他从未遇到过。

收藏家为村民的进取精神感到兴奋。忽然,他被一个村民手中的旧书吸引了,脱口而出了一句:“我可以买这本书吗?”他还指着那本书说出一个钱数。那个村民愣住了,所有的村民都愣住了,这本书值这么多钱?这都可以使人成为村里的首富了。然而,那个拿着书的村民还没决定卖不卖书,“天啊!”另一个村民就嚷起来,“书是我的!”又一个村民也嚷了起来:“不,那本书是我的!”

拿着书的人回过神说:“不,它是我的!我的!”另外两个走上前,都伸手夺书。于是,三个人动起了手。你打了我一拳,我踢了你一脚。很快,三个人都鼻青脸肿,书也被扯坏了,一页一页飞得满地都是。

村民们面面相觑,收藏家更是目瞪口呆,赶忙叫他们住手,可是没有人听。收藏家说:“你们别打了,那本书不值钱,我刚才只是开个玩笑。”一边说一边上前拉他们,可是不但没人听他的,他还被推倒在地。当村民们将三个人一一拉开时,他们还又蹦又跳又吼又叫地争执着。收藏家从地上站起来,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我刚才真的是在开玩笑,那本书不值钱。”

三个村民不说话了。

一个村民拿起书架上的一本书,说:“这是我的书,我拿回去了。”另一个村民也上前拿走了自己的书,再一个村民也上前拿了自己的书,其他村民也纷纷走上前拿走了自己家的书。

在拿书的时候,有人拿了别人的书,好几个人为此发生了争执还动了手。收藏家忽然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和谐,却被自己一句话打破了。如果大家把书都拿回去了,书屋就不再是书屋,村民们也只会更加仇恨对方。于是赶忙掏出钱买下大家的书。

卖书的时候,大家都暗自庆幸:多亏拿回了自己的书,否则就便宜了别人,收藏家很不是滋味。

收藏家将书买下后,重新放回书架。他说:“以后,你们还是天天来看书吧。”收藏家希望村民们还像从前一样爱学习爱读书。收藏家觉得,从前的书屋是一个天堂,这里所有的村民都是天堂里的天使。

没有人留下来看书,大家三三两两,骂骂咧咧地走开,刚才争书的气还没有散。收藏家有些遗憾,他想,也许明天大家的气就消了吧。收藏家走出寺庙,关上门,跟着村民回家。他觉得,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一定有不少值得收藏的宝贝。他要跟着村民去看一看。

第二天,收藏家没收到什么好宝贝,就离开了村庄。走时路过寺庙,看到庙门敞开,他想,此时里面应该有不少村民在看书吧,便踏进去。空荡荡的寺庙一个人也没有,书架上的两三百本书也不见了。

收藏家觉得这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应该负这个責任。于是直接去了县里的扶贫办。一年以后……

从前那座山还是那座山,

山里那座庙变成了学校,

学校里有很多书,

也有了学生……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11月9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一个古老故事的开头两句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开头结尾反复点题,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完整,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B. 第一个把书带进空庙的村民认识到了文化对于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重要性,他是善良的,无私的,有远见的,他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C. 收藏家指着那本书脱口而出的一个钱数可以使人成为村中首富,可见这本书可能真是个古董,收藏家后来的否认主要是想平息这场风波。

D. 村民为了抢书而大打出手,表明以前暂时的和谐抵不过当下的利益,说明很多村民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得失。可见改变村民的思想很重要。

2.小说中的收藏家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请分析小说结尾部分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生态环境部连续通报多地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的案件,并对问题较为突出的广州等7个市政府负责人进行了公开约谈。生态环境部从5月9日启动“清废行动2018”,截至13日已经对80多个突出问题进行挂牌督办,查实了企业非法处置固废危废的不少“招数”。

督察组在江苏盐城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两处区域现场组织挖掘,一处掘深仅1.5米即发现散发刺激性气味的黑色污泥,经取样鉴定属危险废物。

东莞市2016年9月有400吨生活垃圾运往广西藤县浔江河段非法倾倒,倾倒点位于藤县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导致水源水质超标,不得不暂停供水。

连云港灌云、灌南两县化工园区危险废物贮存量多、环境风险大的问题严重,2017年贮存量是2015年的2倍。

为什么这些企业明知危险废物会严重污染环境,仍一意孤行?因为通过正规渠道处理危险废物成本较高,非法处理成本则要低得多,有些相差好几倍。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产生违法冲动。同时,一些地方监管责任没有落实。业内人士认为:“要疏堵结合给固废危废找出路。”一方面,各地要对本地区进行科学评估,加快固废危废处置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实地方监管力量,把责任压实,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将点多面广的危废产生企业纳入监管,实现危废出厂转移等信息联网,实现来源可追溯,保障危废得到合法处置。

(摘编自《多地频发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新华社2018年5月16日)

材料二:

2017年7月30日,中国正式宣布,将于2018年初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废纸、废纺织原料和钒渣在内的24种“洋垃圾”。时至今日,中国颁布“洋垃圾”禁令。已有一年有余,而其后续引发的“蝴蝶效应”却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欧美那些曾经的垃圾出口大国正被迫寻求应对之策。与此同时,禁令也正倒逼中国国内相关行业走向转型。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据统计,中国共进口垃圾约1.06亿吨这相当于全球72%的垃圾流进了中国,使国内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此背景下,中国颁布“洋垃极”禁令,无疑引起了那些垃圾出口大国的恐慌。美国格鲁吉亚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做了一项研究计算:受中国洋垃圾禁令影响,到2030年,将有1.11亿吨垃圾无处可去,这将给全球环境保护带来压力。专家表示这种态势令人担忧。

“洋垃圾”禁令也直接促使了中国国内回收行业的转型,受冲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再生塑料行业。再生塑料行业正由最初的“难以接受”转向“逐步认可”,相关企业也在阵痛中艰难地寻求转型。

(摘编自《中国“洋垃圾”禁令颁布一年全球回收体系正被迫重塑》,欧洲时报网 2018年8月30日)

材料三:

环境保护的好坏可以看作社会运行好坏的标志。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是第一性的,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就有什么样的环境结果。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前所未有,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三个十条、蓝天保卫战、绿水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等提法表明了国家的意志。同时以中央环保督察为核心手段进行强监管,以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以绿色金融、PPP等多种财政与金融措施为支撑,环境产业必将迎来广阔的前景。

今年以来,金融环境强监管无论对经济还是环境产业,均产生重大影响。为防范金融风险,中央各部门出台很多措施,以资管新规为标志,使得各方资金一下子收紧。环境监管没有创造基于末端治理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大规模末端治理供给市场基本饱和, 遗留下来的60%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农村环境污染及治理、VOCS治理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技术创新,需要系统化的供给能力和模式创新,促使环保产业走向系统化。

(摘编自《重大转折点下,环境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固废网2018年12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相关企业不按国家规定处理危险废物的原因之一是成本问题,通过正规渠道处理危险废物成本较高,而非法的简单处理成本则要低得多。

B. 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进口过一亿多吨的“洋垃圾”。2017年颁布的“洋垃圾”禁令引起了欧美那些垃圾出口大国的恐慌。

C. “洋垃圾”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颁布“洋垃圾”禁令后,那些垃圾出口大国被迫寻求应对之策,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将迅速转型。

D.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目前国家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无论是危废产生企业还是环境产业,都要遵规守法,迎接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环境部启动“清废行动2018”,对多个突出问题进行督办,查实了企业非法处置固废危废的“招数”:一埋了之、以邻为壑、非法贮存。

B. 美国科学家团队研究发现:受中国洋垃圾禁令影响,到2030年将有1.11亿吨垃圾无处可去。专家对因此产生的环境保护压力感到担忧。

C. 生态环境部连续通报了多起违法案件,这表明相关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严重而且屡禁不止。国家正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监管。

D. 环境保护利国利民。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对相关产业的监管,相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蓝天绿水”会越来越好。

3.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关系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请结合材料,给相关企业或产业提出你的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