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0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从学理上说,美育是美育,宗教信仰是宗教信仰,两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但是,当时的中国,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有些人过度夸大宗教的作用,使得“宗教救赎论”观点泛滥,蔡元培本着科学主义的精神,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基础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对中国的美育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传统重感悟、重当下体验的文化心理角度看,以美育代宗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今天看来,提倡美育实际上是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18世纪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约翰·尼柯拉·提顿斯把人的心理功能划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人的知、情、意要全面发展,其中的情感主要应由审美来充实。美育通过审美活动陶冶人的性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度重视智育、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下,美育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曾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创造力,他强调要把人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获得全面发展。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查理,就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一个单向度的人。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的一切审美活动,包括欣赏自然美景、艺术等,都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铸就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机部分。这是一种自发的美育。而狭义的美育,则指经过自觉地、能动地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的审美教育,如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等,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自觉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学校自觉的美育又可对人们自发的审美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当然,完整的美育过程是自发的美育和自觉的美育相统一,它们共同推动人生境界的提升。
审美的资源是丰富的,审美活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趣味是审美的核心内容。审美活动本身不是占有,我们欣赏大海不是占有大海,人们更乐意自己在受到感动的同时,让他人也分享感动,这使得审美更具有普遍有效性。审美也具有超越的功能,让人从审美感受中获得解放和超越。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可能完全脱离功利,但是可以通过审美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在内涵和方式上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产生动情的愉悦。正因如此,智育与德育都可以通过审美而得以强化。主体审美能力的激情和想象力的焕发,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在道德的感化中,也包含了审美、动情的元素。
(摘编自朱志荣《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美育和宗教信仰有本质区别,但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是切中时弊且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B. 狭义的美育是指学校自觉能动地、有意识地进行的各种审美教育,它能对广义的美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C. 通过审美活动来充实情感、陶冶性情,对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对人类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可起到促进作用。
D. 智育与德育都可以通过审美而得以强化的原因是美育能春风化雨般地感染人、打动人,而不是强制地灌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借助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引出话题,交代了美育的历史意义,并统率全篇。
B. 作者借马尔库塞的言论和卓别林饰演的“查理”一例旨在说明工业社会易使人变成“单向度”的人。
C. 全文从美育的功能、概念、特点和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D. 文章结尾分析了美育和德育、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审美对德育、智育的功用和时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蔡元培先生在一百年前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中国的美育实施可能就要晚一个世纪。
B. 学校虽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仅靠学校的课堂美育是远远不够的。
C. 审美具有超越功能,能够让人从审美感受中获得解放和超越,我们可以通过审美提升自我,脱离功利。
D. 人们乐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审美感动,是因为审美资源丰富多彩,审美活动有趣并为人们喜闻乐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位著名企业家到商学院演讲,许多年轻人期待听到他对“区块链”“流量池”等新兴商业概念的理解,结果他们在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中听到的都是些普通的常识。
材料二:有人问胡适:“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穷尽无限知识呢?”胡适答:“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材料三:《学习进行时》: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以上三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不得不爱,又不敢甚爱。既然如此,①__?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 的文化传统。 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 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 的整体,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 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合为一,(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人的宏愿成了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B. 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亦是古人的宏愿
C. 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D. 这在古人是宏愿,在今人是传承家风家教的本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以贯之 摄人心魄 密不可分 奔流不息
B. 不易之论 花言巧语 牢不可破 川流不息
C. 一以贯之 花言巧语 密不可分 川流不息
D. 不易之论 摄人心魄 牢不可破 奔流不息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履行家庭义务要明白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B. 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C. 在履行家庭义务中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责任,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D. 履行家庭义务责重山岳、公而忘私,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颈联中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的两句是:“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说明蜀道难开的句子是:“___,___”。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下列对该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中的“曹刘”指的是曹操和刘禅。
B.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C.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D. 这首词通过歌颂古代英雄人物,讽刺了南宋统治者面对金兵侵略而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状态。
2.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