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冠:传为楚隐者鹬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第三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一个“愁”字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愁”。

 

1.①承接第二联,写舟中所见的蝴蝶翩跹、白鸥远翔之景,呼应题目“舟中作”。②与尾联抒情形成反转:蝶鸥自在,与诗人的困于舟中的处境形成反衬。 2.①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年老体衰、穷愁潦倒的愁苦。②借用“鹖冠”一典,点出作者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③“老年花似雾中看”,既直接表明作者暗自伤老之情。④以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⑤“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⑥以“舟中作”为题,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分析诗句作用能力。把握分析诗句作用,首先要明确诗句所在的位置,然后搞懂诗句表达的意思,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诗句的作用。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第三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解答时,首先阅读第三联,把握第三联内容,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本诗第三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写舟中江上的景物。上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承上句“看花”,所以说“过闲幔”,“闲幔”回应首联中“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蹁跹,穿空而过;下句“片片轻鸥下急湍”写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引出下文作者困居舟中、空望长安的忧思,所以作用是承上启下。还有,这一联中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与诗人的年迈多病、困居舟中成对比,更反衬出诗人的失意和困窘。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题目是“一个‘愁’字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愁’”。题干已经指出情感是“愁”,要求结合诗句说说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愁”。仔细阅读诗歌,可发现首联“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意思是说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上句“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年老体衰、穷愁潦倒的愁苦。下句“隐几萧条戴鹖冠”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壮志难酬。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第二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意思是说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第三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写舟中江上的景物。上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下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与困于舟中的诗人形成对比,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尾联“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由此可见,这首诗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壮志难酬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表达了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摘自《史记选读》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太史公自序》)

(2)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孔子世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贞甫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B. 非其人未尝以词色            假:欺骗

C. 而贞甫不予也                易:轻易

D. 予甚其志                    畏:畏惧

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 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 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 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4.铭文中说,沈贞甫“志之勤”,请简要概括具体事迹。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 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 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 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查看答案

下列摘自《史记选读》的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蒙受,遭受

B. 使使者斩之以           徇:示众

C. 广所失亡多           当:判决

D. 匪兕匪虎,彼旷野       率:统率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                                                      ,是一种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大同情怀。

①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的修身立德志向

②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

③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

④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

⑤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

⑥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

A. ⑥④②⑤③①    B. ④②①⑤⑥③    C. ④②⑥③①⑤    D. ⑥②④①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