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云:祸福相依。人类历史无数次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在探索海外殖民地的过程中,好运气的西班牙发现了巨量的金银,于是变成了出手豪阔的大富翁;坏运气的英国却只发现了纽芬兰渔场,只能挖空心思想办法从别人手里挣钱。一百年后,大富翁衰落了,捕鱼人却成了世界霸主。沙特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沙特王室可以尽情享受奢华生活,沙特国民也享受着他百姓无法企及的福利。但是随着国际油价暴跌,沙特财政赤字激增,高福利难以为继。以色列,国土狭小、土地贫瘠、能源和矿产严重匮乏。但是这个几乎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弹丸小国成了全球创新领域的领跑者……
某一地区因某种资源丰富而对其过度依赖,长此以往,资源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阻碍。这种现象经济学家称之为“资源诅咒”。资源诅咒并不只存在于国家发展中,在我们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中也并不罕见……
你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类似现象?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将你的思考和感悟写成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日自拟,不得宿构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仿照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
例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告诫我们看事情一定要辩证全面。
材料:登高而招 以德报怨 淡泊明志 起于累土
不念旧恶 宁静致远 顺流千里 九层之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以下是某校学生会主席利用广播站向全校同学播诵的一则倡议书正文,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中五处并加以修改。
文明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带给我们生命和活力;文明是遍布校园的鲜花,带给我们幸福和美丽。创建文明校国、争做文明学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了使同学们参与到“牵手春天文明校园”主题实践活动中,特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语言文明,举止得体,不口吐污秽语言;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事事谦让;
(3)尊重秩序,遵守规则,不做带头违反校规的“英雄”;
(4)讲究卫生,衣着整洁,不染发烫发,不戴饰物入校;
(5)爱护公共设施,不损坏公物,不在课桌上刻字画画。
在这里我代表学生会,恳求每一位同学都能为美化校园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如有违反,将会有严格的纪律惩罚在前面等着。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建设文明校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________生活的向往。不仅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平安、和谐、多子。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文化________。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________。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也具有________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工艺品,( )。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在以色列、土耳其和阿拉伯诸国,也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
1.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人给家足 情有独钟 如出一辙 休养生息
B. 丰衣足食 情有独钟 万殊一辙 生生不息
C. 人给家足 爱如珍宝 如出一辙 生生不息
D. 丰衣足食 爱如珍宝 万殊一辙 休养生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其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的理想。
B. 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不仅符合“尚利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的渴望。
C. 不仅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的渴望。
D. 外形柔和线条流畅的葫芦不仅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还寄托着人们的幸福、平安、和谐、多子。
3.下列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同样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喜爱
B. 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喜爱的
C. 也会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喜爱
D. 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喜爱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引用燕昭王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国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写出了宫女们听着官车发出的声音渐行渐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小年”的诠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苦寒行
(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②,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燕。屏山:屏风。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月边头”一句与岑参“胡天八月即飞雪”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都很相似。
B. “押衣敕使来不来”一句描写边军将士的心理活动:期盼中又有不满和愤懑。
C. “热”字一语双关,既是说官员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暗指其炙手可热的权力。
D. 纵览全诗,诗人只是把两种情景简单并列,但褒贬爱憎已蕴含在客观描绘中。
2.本诗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