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脖子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就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有一阵子,阿巴竟然把这些味道都忘记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永远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乡的山货——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为招牌菜。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咱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唉,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锻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也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

他们在水泥站合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娃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云中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远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 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C. 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D. 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2.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理解。

 

1.C 2.①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多用对话,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交谈来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感情真挚。③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叙事更为集中,交代必要情节,展示事件来龙去脉。④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3.①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表达了村民们对地震中逝去的亲人及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给阿巴送钱,地震救灾中汉藏军民互相关照,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③作者借阿巴回村路上的感悟及村民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及对人生的思考。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将对内容的理解和选项进行仔细比对。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理解有误。小说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及“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从以下角度进行答题:本题可以从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等角度进行思考。细读文章,把握多用对话、现实与回忆交织、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等的叙述特点,联系相关内容作答。小说开篇就写阿巴在登山中感受到马身上的气味,来引出那段地震灾难的往事,深深的吸引了读者。小说行文主要是用对话的方式呈现现实与回忆,抒发了灾难中的人们的真挚的情感,这样写对抒发真实而感人的情感有好处。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现实生活充分的结合,此题需要联系文章内容和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来作答。全文围绕“阿巴回村”的故事来写,字里行间流露出阿巴及移民村的人们对故乡、故亲的思念;家具厂的李老板为阿巴送行,并送他一笔钱,展现了汉藏同胞一家亲的人文精神,地震中军民互相关照更是凸显了这一点;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及对人生的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国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借1.3万欠100余万》,《法制日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拉响警笛,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扎紧“藩篱”。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北京晚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三: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表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

材料四: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2018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文艺会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融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人民公安报》2018年12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个别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关。

B. 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金融理财能力低下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 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D.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家长和学校一样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 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宜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C. 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

D.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3.从政府角度考虑,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庭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动能。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寒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做一定程度上赋予家族管理权力的合理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通过祠堂祭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有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人表达崇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祠堂是我国古代乡村中普遍存在的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具有增强宗族血缘联系、规范社会礼制的功能。

B. 家族共同体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拜祖敬宗与祭祖收族,从精神上团聚了宗族。

C. 族人可以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时或自己生辰之时来祠堂祭祖,重温家训。

D. 祠堂可作为本族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宣讲伦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 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了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

C. 文章第三段照应第一段阐述祠堂的功能,从祭祀先人的功能进一步引出了通过祭祀族长还可以宣讲传统伦理而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D. 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

B. 修建祠堂并且定时祭祀先祖、宣读祖训是古代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礼”的一种表现。

C. 古代社会宗族拥有社会管理权,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法令,族长就可以在祠堂中惩戒他。

D. 由于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祠堂将会消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纪念是一段经历的结束,也是一段征程的开始。我们可以缅怀,也可以忘却:可以反思,也可以憧憬。纪念可以是重要的事件、特殊的时刻,也可以是盛大的仪式、难忘的场景。当我们十八岁绚烂多彩的青春与祖国七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相遇时,纪念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为学生选课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要超过25个字。

抽样调查是根据部分实际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标志总量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以代表总体,推断总体。与其它调查一样,抽样调查也会遇到调查的误差和偏误问题。当然,抽样调查可以通过抽样设计,通过计算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把代表性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