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书信到微信,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意的传达。《论语》《道德经》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改变,不变的是先贤智慧的润泽。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透过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也看到其背后不变的底色。面对这些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请仔细观察标识,理解标识要素的内涵,填写下面介绍词中的空缺部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由正圆形、写意的司南、_____①、北斗星等主要元素组成,充满了浓厚的_____②气息。北斗星自古是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我国古代发明的______③的仪器,两者结合彰显了中国古代的_______④成就。该标识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为人们提供_________⑤服务,同时还蕴含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网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彰显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________⑥的宗旨。
下面是一段微信通话记录,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张某:鸿文堪称扛鼎之作,兄台拜读之后,如醍醐灌顶,受益良多啊!
王某:您承让了,涂鸦之作,不值一提,聊供一晒。
张某:我尚有几处不解,改日必惠临府上,望您移樽就教。
王某:您客气了,我定于潭府恭候尊驾,如蒙赐正,不胜感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____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____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____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 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 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 ),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_______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是很快就要到来的可能性。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即使我们不想象未来,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过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赋予 兴味盎然 触手可及 埋伏 所以
B. 探索 意味深长 方寸之间 隐藏 所以
C. 赋予 意味深长 触手可及 隐藏 但是
D. 探索 兴味盎然 方寸之间 埋伏 但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
B. 人是被文学关注的,而“面对着未来”的人则是被科幻文学关注的
C. 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而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
D. “面对着未来”的人被科幻文学关注,人则被文学关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是很快就要到来的。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即使我们不想象未来,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B. 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是很快就要到来的可能。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我们连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C. 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D. 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有可能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我们即使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感叹自己因为崇尚美德而被约束,但又以“________”强调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心志。
(2)《师说》中,韩愈明确指出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而那些童子的老师,“_______”,并不是韩愈所说的老师。
(3)《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动作描写生动勾勒出拾麦者令人心酸的形象,饱含悲悯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周参军
吴均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B. “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造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
C. “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
D. 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收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
2.同为酬答诗,吴均的“且当对树酒”与刘禹锡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所含的情感、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