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17年暑假,乐嘉带四岁女儿穿越沙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17年暑假,乐嘉带四岁女儿穿越沙漠,4天走76公里。临行前,乐嘉和女儿约法两章:一、不可无理哭闹,哭要有哭的理由,不哭的孩子最美;二、无论发生什么事,绝对不可以让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每天走完全程。

材料二:2017年8月20日,一位广西网友发现一个小男孩在拿砖头砸共享单车的锁头,男孩父母就在身边,却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当该网友上前制止时,父母却称,“孩子太小不懂事,他见别人砸他也砸,小孩子闹着玩的。”

材料三:2019年开学初,一部《努力一点点》的微视频在朋友圈疯传,一个基础差的孩子在学踢球的过程中,妈妈有一句鼓励性的话语:“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妈妈,因为我并不是想我的孩子总要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教育。以上几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家庭教育》杂志编辑部向你约稿,请你以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给他们写一篇文章,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家庭教育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们一生之中有很多的老师上幼儿园时幼儿园的阿姨是我们的老师;上小学后又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当你工作了你周围的同事是你的老师甚至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老师。有人说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幼儿园的阿姨们;也有人说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们;但是我说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我们的父母。 是父母,让我们见识到了天空的宽阔;是父母,让我们见识到了大地的宽厚;是父母,让我们见识到了山峰的雄壮…… 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是他们出面给我们解决;当我们在睡觉、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在钻研如何去正确地教育我们;当我们流泪的时候,他们也在偷偷为我们流泪。 我曾会被作家龙应台那种细腻而不失率性的感觉而吸引,尤其是她的母爱使其作品中无处不散发着春季的气息,正如《孩子你慢慢来》。当我捧着这本书,独自细细品味着母爱的伟大,我忽然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条帆船,然而内心深处却感到多么的幸福。回忆着童年时光的温馨而柔软,这时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即便已经是大三的人了,即便离家只有四个小时的车程,“家”所给的那份温暖是永远都无可比拟的。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这个妈妈拥有独特细腻的理解力,也有着近乎完美的执行力。在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作为旁观者,我惊讶地发觉,原来这对母子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许多私密的问题都被或严肃或活泼地提出和解决。我相信,其中必蕴含了最大程度的沟通和理解,最广角度的亲密和融合,最强力度的爱意和希冀。彼此之间一切的画面无不暗示着这样的心语:很爱很爱你。 扪心自问,假如作为家长,我们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我越来越觉得做家长,尤其是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其他任何一种的角色!有多少家长看着学习上不优秀的孩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阳光,他自信,他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或许待人处事从容文雅…… 人生的路远比那些稚嫩的小脑袋所想象的长,当孩子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这些大人牵着他们,慢慢地让他们领略风景的美好,慢慢地让他们懂得挫折也是一种成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暗含任务驱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教育。以上几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就材料陈述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材料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强调的是:父母要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父母不能传递给孩子负能量。第三则材料强调的是:父母要对孩子有督促性的鼓励。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则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正能量 自立自强 可用素材: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日后孩子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2.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3.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是他们出面给我们解决;当我们在睡觉、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在钻研如何去正确地教育我们;当我们流泪的时候,他们也在偷偷为我们流泪。 行文结构: 考生可用总分总的形式建构全文,中间可用并列式论证。文章可先提出中心论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后分论点可用孟子、龙应台等人物事例。最后再次点题,照应前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卧冰求鲤,叨陪鲤对,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

第一组:诚信    建功    抗争。

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    轻生死重然诺    持金戈破巨浪

第三组:立木取信    闻鸡起舞    军民抗倭    尾生抱柱    破釜沉舟    击楫中流

 

查看答案

下面是远在异地的大学生小明写给他当文学院教授的爷爷的一封信,在表达上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尊敬的祖父:

见字如晤。3月20日是您七十寿辰,不孝孙在外求学,山高水长,不能回家给您亲自磕头,深表不安。爷爷虽至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风华正茂,孙儿甚为喜慰。不孝孙在异乡给您磕头了,祝您日月昌明,松鹤长春。暑假回家我再向您叩请金安。

不孝孙:小明

2019年3月15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民族要真正强大起来,不仅要依靠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而且要依靠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影响,有地位,不是靠对内严刑峻法和对外______,而是靠文化感染力对人的______般的潜移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    )。当今时代,文化因素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______。谁的文化兴旺发达,实力强大,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______。只要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就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照应的文化软实力,日益为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支撑,就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穷兵黩武    春风化雨    至关重要    独领风骚

B. 兴师动众    和风细雨    举足轻重    独辟蹊径

C. 穷兵黩武    春风化雨    举足轻重    独领风骚

D. 兴师动众    和风细雨    至关重要    独辟蹊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要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就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照应的文化软实力,日益为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支撑,就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B. 只要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就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应的文化软实力,就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日益提供有力的支撑。

C. 只有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才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支撑。

D. 只有推动文化走向繁荣兴盛,才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内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支撑。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运兴文化兴,民族强文化强

B. 文化强国运强,文化兴民族兴

C. 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兴国运兴

D.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陋室铭》中,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____________”相比,表现了他高尚的情操。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已,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面对萧瑟秋景,以“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秋思

陆游

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

(注释)①端的:此处解释为究竟、到底。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B. 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C. 本诗先点明“秋游”的缘由,再写秋景、秋俗,最后直抒胸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 本诗展现的乡村风俗及淳朴民风,与作者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相似。

2.“问君端的更何求?”一句表达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