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1月19日,河南沁阳一中及覃怀校区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1月19日,河南沁阳一中及覃怀校区的高三年级共同举行了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中有一个感恩教育环节,2000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这件事报快被传到了网上,引起了网民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跪拜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必要形式;有人认为跪拜礼是封建阶级文化产物,是形式化的作秀,抹杀了独立人格;有人认为感恩教育不能“极端化”,更应将其渗透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近日,河南一所中学在高考倒计时200天也就是“感恩节”当天,安排2000多名高三学生向父母磕头感恩,引发网友质疑,却遭学校官号怒怼:思维是不是有毛病?事后,该所学校回应,校领导活动前不知情,是高三年级安排的,只是一种形式,想教孩子们学会感恩。但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 泱泱大国发展至今靠的是什么?是中国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依然能够走在世界的前沿,是因为它能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孩子感恩父母出于真情而跪,倒也没什么不可,但作为教育机构强制推行就有点离谱了。孝道在心中,不在作秀上。真正的感恩体现在生活中,而不是僵化的仪式。叩首尽管属于传统文化,但传统的并不一定都值得传承。按照现代平等理念,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关系,应当相互尊重。而行跪拜之礼未必是尊重的正确表达。 传统文化要传承,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要传承。好的、积极的如“和谐文化”、“法家文化”、乃至京剧、昆曲、书法等等有益身心健康,能与时代发展融合同步的传统文化,我们就应当有责任传承发扬。但如果是“君子远庖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消极的传统文化糟粕,那么我们还有传承的必要吗?当然要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抛弃。 传统文化要传承,但不是所有的国人都要来传承传统文化。这就牵涉到传统文化传承的范围和方式问题了。为了不走弯路和极端,我们要尊重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如果硬性要求大众千篇一律地继承传统,就好比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好英语一样,其实效果是适得其反。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意气用事,不能感情用事,而是要理性的、辩证的、发展的看待这一问题。我们不能做历史虚无主义者,但也不能做卫道士,我们必须严肃、理性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什么时候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它,只有抱着这样理性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才会真正大繁荣大发展。 在新形势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与挑战,但把握好了就是机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就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就能让我们的民族不断强大! 【解析】 首先,这是一道社会热点类材料作文题。试题紧扣时代热点,具有较强思辨性,符合高考考试大纲及“核心素养”考查理念。 所谓“社会热点”往往聚焦大众眼光、反映时代风貌、映射纷繁世相,人们的探讨与争论也往往能印证时代背景下国民所关注的问题,甚至是流行思潮的脉络与走向。因此,考生需将“热会热点”放到时代背景中去咂摸、玩味,方可窥见试题立意之旨归,或曰“命题者意图”。 此则材料内容层次分明。第一句为“背景句”。第二句为“事件句”。第三句为“争论句”。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事件陈述的部分注意两点,一个是“感恩教育环节”,二是“2000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可谓一是目的,一是形式。在现实中,感恩教育五花八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自然会催生出不同的教育形态。“向自己的父母跪拜”,以古礼之形式让学生体验感恩、体验孝道并不是新生事物,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引发争论关键在于其“规模”之大! 再看“争论”中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跪拜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必要形式。此语可谓“言之凿凿”,观点清晰,表达稳健。“跪拜”的确是中国古代最主要、最重要的礼节之一。中国可谓“礼仪之邦”,要恢复传统文化,不单单是要倡导国学、文化复兴,也要有一些必要的形式。 第二种:跪拜礼是封建阶级文化产物,是形式化的作秀,抹杀了独立人格。从产生根源上讲,“跪拜礼”确实是封建文化衍生的。而当传统文化尚未复兴之今日,这种“重形式忽本质”的做法的确有“作秀”的嫌疑。时下,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所谓的“德育教育”大多流于形成,成为“掩人耳目”的表演。“德智体美劳”的“德”早已在教育体制中“退居二线”了。“作秀”只注重形式,自然“抹杀了独立人格”,大多数学生可能体验到一场“尴尬的束缚”。 第三种:感恩教育不能“极端化”,更应将其渗透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所谓“极端化”无疑是“过了”的意思,而“过犹不及”,还不如不做。该种观点提倡将感恩教育渗透在“言传身教”中,以“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德育”和“智育”不同,道德更注重“心灵的成长”,而“心灵的成长”需要“心灵的自由”,教育对象不是机器、产品,他们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一次次地做出“心灵的选择”。 参考立意: 理性对待传统礼仪;传统文化重在落实,别让教育形式化;德育重在“春风化雨”,岂能盲目“极端”;科学扬弃,批判继承,让传统文化真正助力当代教育;教育是“人”的教育,毋用形式钳制心灵成长的自由等等。 可用素材: 1.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方能得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方能得信——就是这两个字:善、信。这就是社会、关系根本原则。回归道德,涤除仁义,以有标准可依的道德概念代替无标准可依的伪道德概念。 2.跪拜是人们十分认同和认可的一种感恩方式,但是这种形式却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不符合人人平等的现代文明追求。因此,近些年人们更认可和崇尚的是鞠躬致意的感恩,那种跪式感恩逐渐退出了文明的舞台。感恩的方式有很多,作为学校更应该注重现代文明,注重人格教育,将感恩教育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更加理性和谨慎。 3.孩子感恩父母出于真情而跪,倒也没什么不可,但作为教育机构强制推行就有点离谱了。孝道在心中,不在作秀上。真正的感恩体现在生活中,而不是僵化的仪式。叩首尽管属于传统文化,但传统的并不一定都值得传承。按照现代平等理念,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关系,应当相互尊重。而跪拜之礼这种封建等级社会的产物,未必是尊重的正确表达。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名人事例。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论题是“佛系是否是当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下面是自由辩论阶段正方选手的一段论述,请站在反方立场,写一段驳论性的文字,对正方观点加以驳斥。100字左右。

正方选手:佛系让当代青年更注重当下,确切地看到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不断缩小,切实地感受到越来越接近的幸福。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社会节奏过快,处于转型期的青年人过于急躁走得太快,更功利地注重以成败论英雄,这让他们丧失了很多本应体会到的幸福。所以佛系这种注重过程的生活态度才是当代青年的幸福之道。

 

查看答案

古人的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或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比如周瑜,字公瑾瑜与瑾都是美玉,“公瑾”象征了美好的外貌与品德。请从下面人名中任选两个,并简要说明其名与字的意义关联。(全选的,按前两个分)

韩愈,字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字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字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但具体到人格与气质,却与孔子            。孔子对所受到的打击、侮辱等,对于那些伤害他的或他不满意的人,他不是直接进行反击,他是把对方的恶行或恶德上升到普遍的人性的弱点。从具体到一般,哲学化了,深刻了,他几乎可以说是“逆来顺受”的。

孟子不一样,他是咄咄逼人、            、无所畏惧的。(    )

比如孟子批评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无父”。他批评杨朱的利己主义是“无君”,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上,不替君王分担忧愁,那不是眼中无君吗?他接着就大骂:“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有人问孟子你为什么好辨?而且辩论时很没有风度,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孟子说难道我就喜欢跟别人辩论?我是不得已,因为现在这个世道太混乱了,人的思想太混乱了,所以我忍无可忍,必须为道义而战!

孟子不是随口乱骂的,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吾知言”。天下的学问我能够了解,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主张,我知道他们的是非曲直,我对这些思想、观点、立场进行了分辨以后,我明白孔子的思想是最好的,所以我要            地宣传孔子的思想。二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正气。孟子在跟别人辩论的时候,不顾别人的感受骂别人。这个人虽然不好,但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广度。我有浩然之气,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当然有资格批评你。

他没有考虑过这样做也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让自己与周围人关系很紧张,他更不会背后去使诈坑别人,因为他没有私心,只有公敌。他是为公众的道义这么做,而不是为            。唐代有一个大诗人叫孟浩然,“浩然”是他的号,就是因孟子而取。明代有一个作家叫张养浩,字思孟,字也是由孟子而来。孟子确实太让人敬仰了,中华民族刚性的性格,很多都承自孟子。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判若两人     一气呵成     义无反顾        蝇头微利

B. 截然不同     一气呵成     当仁不让        蝇头微利

C. 判若两人     气宇轩昂     当仁不让        一己之私

D. 截然不同     气宇轩昂     义无反顾        一己之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看到的不义与所受到的质问,他是旁敲侧击的。

B. 对所受到的质问与看到的不义,他是针锋相对的

C. 对看到的不义与所受到的质问,他是针锋相对的。

D. 对所受到的质问与看到的不义,他是旁敲侧击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这个人不好,但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广度。

B. 不是这个人不好,而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优势。

C. 不是这个人不好,而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广度。

D. 这个人虽然不好,但是孟子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优势。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他们在苦难而前呈现出不尽相同的人生姿态。写出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旷世文章。那是《登高》中杜甫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无尽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琵琶行》中白居易偶遇和自己一样有着不幸遭遇的琵琶女时,表达深切同情的千年一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也是《陋室铭》中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以自身美德为做的淡泊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