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杜甫晚年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境遇下写出许多内涵丰厚的佳作。比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游龙门奉先寺》中“月林散清影”一句写的是月夜之景。《岳阳楼记》中也有关于月的描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相比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李白的诗则具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还包含着抒情说理的成分。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龙门奉先寺[1]
杜甫
已从招提[2]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3],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4]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 (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为杜甫25岁时游历之作。(2)招提:梵语,指僧人。(3)虚籁:风声。(4)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经纬一般。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声,八句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
B. 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似经纬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
C. 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精神的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
D. 诗中的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并包,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
2.下列诗句没有表现禅意佛理的一项是
A.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B.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C. 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上人》)
D.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本诗中间四句用词精妙,手法高超,请结合诗境,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1],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2]。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4]。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4)容:指天子圣德。
(2)随[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 [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恃与国,幸名利 与:结交 B. 人佚亦佚 佚:安逸
C.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周密 D. 以为天下 以为:认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
C. 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 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5.依据短文(1)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图。
6.请结合短文(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1],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注释:(1)如其仁:就是仁。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
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
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
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浪漫主义光芒。
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样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本,它们有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后人也以“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取材于周启慧《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
材料二
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
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乎是文明的“倒退”——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
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析】
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
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
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伪相关。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迷信身上,这点和古代的民众如出一辙。
现代人转锦鲤纵然是迷信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的迷信仍然富有“科学”色彩。不难发现,我们迷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因为锦鲤自古便有着“鲤跃龙门”等好运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转发它能得好运是有道理的。并且我们迷信的手段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智仍占据着我们大脑的主导地位。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即使是转发锦鲤这种小事,我们也会懂得适可而止,不会转发几百上千次。这便是我们的所谓“科学”迷信。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当今,“迷信”一词并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我们转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希望。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懒惰的人拖延事情、试图不劳而获的借口,这种渴望小概率事件大概率发生的心理显然是对科学迷信的一种扭曲,丧失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转锦鲤是可以有的,但是努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秘笈,这才是现代“科学”迷信的真谛。
(取材于李琳《从转锦鲤看现代人的“科学”迷信》)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 B. 产量高,产业价值可观。
C. 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 D. 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
B. 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一。
C. 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
D. 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3.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B.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江上渔者》)
C.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溯:溯,shuò,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B.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一致,可换为“殊途同归”。
C. 飞黄腾达: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
D. 慰藉:藉,jiè,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
5.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 B. 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通病。
C. 易被人们不断地渲染、加深、强化。 D. 富有科学色彩的一种迷信方式。
6.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有不顺并且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
B. 现代人的迷信来源于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C. 人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
D. 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时,我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体。桅杆意味着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风向标。“桅杆”是一种信号,它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将由少量的、个别的东西变成大量的、普遍的东西。
富有预见和远见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从“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和规律。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认真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根据下面对人物事迹的介绍,为英雄人物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开山岛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在这片只有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只有山石嶙峋,海风呼啸,甚至连鸟儿都很少飞过。可是王继才一守就是32年,一万一千多个日夜。面对唾手可得的金钱,他断然拒绝,不给走私分子以可乘之机。面对漫长无期的孤单,他毅然坚守,从不撤离。亲人离世,孩子上学,他都很少有时间去处理.因为他知道这里离不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