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疏枝横斜的勃拉姆斯
肖复兴
雪后的小年夜,去国家大剧院看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出,心里充满雪一样晶莹的期待。这一次,芝加哥交响乐团带来的是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和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选择,选择了交响乐的前期和中后期的代表作,足踏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让我们观赏相同的水脉涟漪和不同的沿岸风光。一个晚上,度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光。
勃拉姆斯一生只有四部交响出,听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是必选。这部交响曲,勃拉姆斯在世时就红遍整个欧洲,迄今一直被认为是勃拉姆斯最经典的音乐。一开始低音弦乐如蜂群在欲雨的低空下嗡嗡盘桓,便先声夺人。接着,法国号和木管美丽动人地响起,撕破云层,洒下一道道柔和的光;然后,大提琴和中提琴响起热情又有些忧郁的歌,让那一道道的光既明亮又扑朔不定,真的是一唱三叠,有着那样层次分明的起伏,如同扯着一袭华丽的丝绸在风中在光中翩翩舞动,抖动得绸面上光斑闪烁,变幻迷离,绽开着缤纷层叠的花朵。
第三乐章,被公认为是勃拉姆斯天才的独创。这一接近回旋曲的乐章,妩媚得如同勃拉姆斯的恋人克拉拉一样丰满迷人,它那来自民间舞曲的悠扬旋律,让人想起阳光下轻快地舞蹈,双簧管在大提琴的弹拨下的忧伤,宛若月光下迷离的疏影婆娑,木管和单簧管在弦乐的烘托下如夜色中的雾露一样轻轻地荡漾。那种纯正的德意志味道,被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得有些怪怪的。据说,这部交响曲首演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观众忍不住站起来向勃拉姆斯致意。
很多人都认为这部交响曲是勃拉姆斯的一部田园诗,沿承的是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之风。但在我听来,田园诗只是花开的一瞬,便流云般飘散,第一乐章后半部分出现的撩人的长笛,沉痛的法国号,第二乐章最后出现的尖锐的长号,我是再也听不出田园的味道来了。第四乐章,让芝加哥交响乐团久负盛名的铜管乐有了用武之地,尽管可以一扫前几乐章出现的丝丝阴霾,却依然让人在欢乐中有些感伤,在激荡中有些旁枝横逸的若有所思。
或许,这就是勃拉姆斯。同他的前辈相比,他已经不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时代的交响思维了;同他的同辈比,他不像柏辽兹的交响曲那样离经叛道,也不像浪漫派交响曲那样充满多汁起腻而泛溢的多愁善感。当然,对充斥乐坛的交响乐大多是对贝多芬时代毫无表情和生气的拙劣模仿而言,他更是拉开了天壤之别的距离。克制感情,尤其克制抒情性和戏剧性,却又不屑于感情单一和世俗;期待交响乐的新思维,不满足于单摆浮搁的交响乐的既定格式;使得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其丰富,有了宽厚的延展性。
在浪漫主义后期,勃拉姆斯重大的贡献,除了弦乐四重奏,就是对交响乐身体力行的改革。这种改革,回归古典主义,又不尽是贝多芬式的古典主义,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对比贝多芬时代,对于音乐现实而言,音乐史家朗格曾经说:“同样的河流,在勃拉姆斯是向后倒流的,而在贝多芬则是向前涌进的。”对于音乐主旨而言,朗格说:“贝多芬是歌德的副本,勃拉姆斯是易卜生。”也就是说,勃拉姆斯更多内省,而不是贝多芬澎湃式的激流勇进,和他的后来者激进的马勒,也拉开了明显的距离。因此,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很出名,但很难演绎,他不如贝多芬和马勒那样可以在瞬间激荡得水花四溢,也不如柴科夫斯基那样缠绵得泪水涟涟。难就难在他的那种内省和古典精神的把握。所以,演奏勃拉姆斯交响曲,没有演奏贝多芬和马勒作品那样热门,那样讨喜。在以前的版本中,卡拉扬和阿巴多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都曾经受到过欢迎,被评为企鹅三星。如今,要达到那样水准,有些难度。
在马泽尔指挥下,芝加哥交响乐团对勃拉姆斯这部第二交响曲的演绎,有能力、有节制、却随意。久经沧海的马泽尔,像个老顽童,将一部内在潜台词和情感丰富的大戏般的音乐,处理得过于云淡风轻,特别是缺少了勃拉姆斯深埋内心的感情涌动。说实在的,远不如最后加演的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两支曲子精彩,更能彰显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本色,和马泽尔本人的那么一点难得的幽默。看他一手挥舞着指挥棒,一手扶着指挥台的栏杆,总觉得像看一幅丰子恺先生画的那种水墨人物画,带动得勃拉姆斯也如此一钩弯月,疏枝横斜起来。
同样的疏枝横斜,不同的是,马泽尔是抬头望月,勃拉姆斯则是低头沉思。
(选自《肖复兴散文新作》,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融形象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音乐随笔,主要讲述了作者小年夜在国家大剧院欣赏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勃拉姆斯交响曲的独特感受。
B. “一个晚上,度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光” ,意指作者听到的莫扎特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分别是交响乐前期和中后期这一百多年发展史的代表作。
C. 作者认为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虽然让人体验到了欢乐,但更多的是沉痛、伤感甚至激荡,并无田园诗的味道,也异于贝多芬时代的交响思维。
D.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被称作新古典主义,不好演绎,卡拉扬和阿巴多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被评为企鹅三星,其他乐团很难达到那样的水准。
2.文章是如何描写勃拉姆斯交响乐乐曲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说勃拉姆斯是“疏枝横斜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网络版权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结构更加多元。报告显示,传统文化产业正在积极拥抱互联网,加快数字转型。在数宇阅读领城,数字阅读平台培育了用户的在线阅读习惯,用户阅读习惯的迁移推动出版社对数字阅读平台从被动接纳转为主动接受。2017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付费市场规模为218亿元,同比增长接近翻番,用户付费成为网络视频领域増长新动能。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31.1%。此外,得益于移动电竞和社交网络的助推,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增长依然可观,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2355亿元,同比增长32%。2017年中国网络音乐市场规模已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22%。网络媒体依托广告形式创新和移动端流量继续保持市场规模稳增,2017年中国网络新闻资讯市场规模达30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移动端新闻收入占比超过75%,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原生信息流广告和头部品牌广告。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直播打赏模式在去年异军突起,拉动了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长。2017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22亿人,网民渗透率达54%,产业市场规模接近400亿元,成为仅次于游戏的用户付货产业。因特别适合移动互联网观看时间和场景的需求,短视频产业增长更为迅猛,用户规模突破4亿人,同比增长115%。
(摘编自《国家版权局: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产值突破6000亿元》,“新华网”2018年4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网民的付费意愿越来越强。”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分析,网民付费意愿的增强从根本上说是居民收入在增加,“只有手里有钱,才敢花钱”;其次,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降低了付费门槛,“钱花起来方便又快捷”;第三,优质内容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原因,“有不少用户就是为了看一部剧才花钱成了付费会员”。他认为,未来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网络用户的付费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用户付费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互联网产业“内容免费十广告推广”的落后模式,促使互联网行业加大优质内容的采购力度。同时,高涨的版权价格促使大网络平台加大了自制内容的生产力度。优酷自制剧《白夜追凶》在国内赢得高收视率和好口碑,还成功“出海”,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网络版权产业的财富效应极大激发了创作的热情。据统计,仅2017年一年新增的签约网络小说就达到22万部,平均每天有600多部。
(摘编自《中国网络版权产业正在崛起》,《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
材料三:
国家版权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产业的市场规模达6365亿元。其中,网络版权产业用户付费规模达3184亿,占比规模突破50%,标志着网络版权产业进入重视内容质量的时代。此外,以往网络核心版权产业收入依赖游戏和广告的二元结构正在打破。
虽然中国的网络版权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流量红利衰减的挑战。因此,提升存量消费市场的质量是未来竞争的焦点。以往过度重视流量,现在转向于重视质量;过去过于重视分发,现在已经升华到非常重视原创团队的建设。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各领域正积极融合发展。在技术侧,“内容十社交十AI大数据”推动信息流、音乐社交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新内容生态的形成。在产业生态方面,互联网与影视、出版、音乐、动漫等上游产业还将进一步深入融合,培育更加繁荣的原创市场。专家表示,随着版权市场进入精品化竞争阶段,行业更加迫切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和发展用户付费市场,这均依赖于持续的版权内容保护与良好的版权竞争秩序。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已经站在6000亿的新历史起点,在可预见的未来,深耕内容精品,保护原创精神,尊重创作人才,中国才能从版权大国走向版权强国。
(摘编自《我国网络版权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更加多元》,《经济日报》2018年4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网络版权产业领域主要包括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新闻资讯与广告、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数字阅读等。
B. 网络版权用户付费意愿的增强主要是因为收入的增长,另外,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也降低了收费标准,比以前更加优惠、方便和快捷。
C. 2017年新增签约网络小说大幅增长,平均每天就有600多部,充分体现了网络版权产业的财富效应,极大激发了网络作家的创作热情。
D. 我国网络版权产业进入精品化竞争阶段,创新商业模式和发展用户付费市场,这都离不开持续的版权内容保护与良好的版权竞争秩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逐渐融合,数字阅读平台培养了用户的在线阅读习惯,而在线阅读习惯的迁移又推动出版业主动进行数字转型。
B. “内容免费+广告推广”模式主要依赖流量和分发来实现赢利,结构单一,十分落后,这种经营方式在我国互联网产业中曾长期存在。
C. 《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网络版权产业的市场规模达6365亿元,我国已经从版权大国走向版权强国。
D. 消费结构升级会进一步带动人们在娱乐方面的花费,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精品内容和用户的付费比例将实现双增长。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2017年我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呈现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一种审美,都分为物象审美与心智审美,欣赏古代艺术品,更是如此。物象审美,是一个初级的阶段,只停留在皮相的欣赏,如釉色、造型、图案等。而深入到物象之里的心智审美,是一个高级的阶段,能进入器物的核心价值,了解其产生的根本动因。也就是说,理解了皮相的特征,还要求得其所以然,那就需要研究其时代风尚、时代审美以及工艺技术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与古物气息相通,领会器物的象征作用,深入堂奥。
比如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瓷器、也是世界器物史上最有名的品种---汝窑瓷器,汝窑瓷器表面看来并不惊人,只见全身素雅的青釉装饰,或瓶或盆或笔洗等。但如果叩问,为何用简约的素雅之釉装饰?汝窑瓷器首先有着特殊的年代限定,据考证是宋徽宗时代二十年里生产的神品,是宫廷烧造,数量有限,流传不足百件的神奇传说,以及世界各大博物馆以拥有一件汝窑为荣,这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难出其右。其次,宋代是一个众多优质瓷器林立的时代,而汝窑之釉饰以及埋伏着特有的文化信息,才使其木秀于林,鹤立鸡群。
汝窑产品施天青釉,内为香灰胎,其意指天地。青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首要的颜色。青色是天,天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如此看汝窑瓷器,就不会停留在汝窑瓷器曾打破拍卖的天价这个层面上,而会视其为一种象征,一个寓言,任何装饰手段在她面前皆是浮云,其至圣境界,就是“王”,陶瓷界定汝窑器为王,即是此理。如要进一步推究,还可继续,经过大唐盛世,文化辉煌够了,精彩够了,堂皇够了,到了宋,文化应该休闲一下,回归一下,不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搞得那么紧张,而是顺其自然,因势而为。宋人达到了这个境界,是历史的必然,宋代的很多器物,都体现了这个特征,感性之后归于理性,灿烂之后趋于平淡,器物之理,乃人性之变也。宋人各类文化充满玄机,此言不谬。还说汝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因表面气泡的缘故,造成了“寥若晨星”,这是古人的评语,多么美妙,四个字足以构成一首诗,一篇散文,足以打动后世每一个人:浩瀚天宇间有星光闪烁,星星与天空的对应关系,是不是能涵盖一切?在你的心中是否会有一刻晨星寥寥的夜景?
可见,欣赏古代陶瓷艺术,既要重视其外相的元素构成,更要探寻其精神密码的埋伏,久而久之,就可以避免单向度视角,避免狭隘的商业心理。古物给予我们更高远的境界,滋养我们疲惫又贫乏的心灵,让我们健康、审美地活下去,这才是收藏古物最终的真谛。
(摘编自程庸《文物的心智审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瓷器的物象审美指的是对瓷器的粙色、造型、图案等表象外在元素的品味与欣赏。
B. 作为审美的初级阶段,物象审美只停留在皮相的层面,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并不重要。
C. 意指天地、顺其自然、因势而为等是汝窑瓷器全身素雅青粙装饰中包含的精神密码。
D. 没有心智审美,收戴家就无法与文物气息相通,领会其象征作用,心灵难以得到滋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汝瓷为例,重点阐述了文物的心智审美及其重要意义。
B. 文章指出任何一种审美都包括初级阶段的物象审美和高级阶段的心智审美。
C. 文章第三段从并列角度把汝窑瓷器的粙饰及其所埋伏的特有文化信息揭示出来。
D. 文章以文物审美为话题,按照总分总结构行文,篇末揭示了收藏古物最终的真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瓷能打破拍卖的天价,跟它不但是宋代优质瓷器的翘楚而且还是陶瓷之冠有关。
B. 汝窑瓷器因为在宫廷烧造,存世数量又极其有限,所以有瓷器中的“神品”之誉。
C. 宋徽宗时代虽然文化已经逐渐衰颓,但其休闲的文化氛围却孕育了瓷器的巅峰之作。
D. 物象审美与心智审美互为表里,两者结合,就能获得多向度视角和开阔的商业心理。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朱以撒在《长毋相忘》中说:“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近来,文创产品“故宫口红”横空出世并大受追捧,在生活用品里嵌入故宫元素,让故宫着实成了一回“网红”,这一现象又向人们表明:要想亲和,就要亲近。
文化传承中的这种“远离”和“亲近”,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有人曾赞誉,凝视中国,如同欣赏一幅精心创作的画卷,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都有着升腾不屈的气势。而如虹的气势恰恰源于13亿多中国人的生命气息,美丽的画卷正是出自一个个平民英雄手中的画笔。
请以“凝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有细节,有描写。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①在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也常常是举足轻重的:或揭示社会背景,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作为主要人物的有力衬托。请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位次要人物,就其中一方面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②封面是书籍的外貌,好的封面一般能以特有的形式(图形、文字及色彩等)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直观地呈现给读者。如果为《老人与海》《边城》《呐喊》设计封面,你将怎么设计?请任选其中的一部,描述你所设计的封面并说明设计意图。
③有人说,每个人都是有色彩的。请你从孔子、林黛玉、翠翠、田晓霞中选择一人,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他(她),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他(她)的感情。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④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孔夫子当年的持守。
⑤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⑥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庇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⑦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⑧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⑨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 荒疏:因缺乏练习而书写生疏。
B. 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 频仍:频繁,连续不断。
C. 睥睨古典 睥睨:斜眼看,厌恶。
D. 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 湮没:沉浸,浸润。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⑤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
B. 文章第⑥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C. 文章第⑧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
D. 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⑨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3.请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
4.文章第⑤⑦段都写到了乡村人的生活,其用意有何不同?
5.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