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________________。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____________。但是,(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涣然冰释 置身事外 相提并论 俯拾即是
B. 迎刃而解 置身事外 相得益彰 俯拾即是
C. 迎刃而解 置之度外 相提并论 数见不鲜
D. 涣然冰释 置之度外 相得益彰 数见不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行不行”的探寻,更需要“该不该”、“能不能”的判断。
B. 中国的进步,与其说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毋宁说更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C. 中国的进步,虽然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但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
D. 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行不行”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复杂的矛盾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B. 复杂的矛盾也许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也许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C. 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D. 难道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老子《道德经》中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都是强调从善改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渐渐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2.这首诗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宋武帝建义,道济从平京城,参武帝建武将军事。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①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返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②。还进位司空,镇寻阳。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③也。”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义康矫诏召入,收付廷尉,及其子植等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副节)
(注)①到彦之:南宋时宋的将领。②禳鬼:祛除鬼神。③司马仲达,三国时魏国的司司马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返/乃归
B.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返/乃归
C.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返/乃归
D.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土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返/乃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幼年失父或父母双亡。此处指幼年失父。
B. 元嘉:宋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年号一旦确立不会更改,历代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 白服:古时指丧服,亦指白色的服饰、古代的便装。文中指白色的衣服。
D. 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檀道济有仁心,反对杀战俘。檀道济为武帝刘裕北伐作前锋,占领洛阳后拒绝了“杀降”建议,主张应借此安抚百姓,将俘虏全部释放。
B. 檀道济擅长用计谋。在大军到达历城时,因为军资粮草用尽又遇上有人以此向魏军告密,危急中用计谋迷惑了敌人除掉了叛徒。
C. 檀道济军事才能突出。在平定河南动乱时,虽然兵微将寡,但他率领军队全歼敌军,名声大振。
D. 檀道济威名显赫。檀济道军中的左右心腹都是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儿子们又多有才气,北魏惧怕他,朝廷内部也对他心存疑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馨。
(2)义康矫诏召入,收付廷尉,及其子植等八人并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夜
朱红娜
雷电狠狠地劈了一刀,天空裂了一道缺口,雨哗哗哗哗从天上直往下倒。
这阵势,没一两天停不下来。男人叹气。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叹也没用。女人说,睡觉吧。
男人早已困了,但耳朵不配合眼睛,专心致志听着雨声,期望雨声能渐渐小一点,再小一点。这雨偏偏与男人作对,不但不小,还越下越兴奋,啪啪地打在窗玻璃上,仿佛要与男人来个较量。
男人的心被雨水啪得越来越紧,气,叹得越来越沉。叭,蓝色的火焰像在火机里憋得太久,瞬间蹿得老高,男人从床上坐起来,又点燃一支烟,吧嗒吧嗒吸起来。烟雾也怕外面的大雨,躲在屋里不肯出去,直往女人鼻孔钻。咳,咳,咳,女人经不住烟雾熏烧,喉咙发出强烈的抗议。别烧了,你就是把烟抽到天上去,老天也不会同情你,停下它的雨。
叨,叨,叨,都怪你,外面打工打得好好的,旱涝保收,你倒好,非要回来侍弄你的宝贝土地。
好什么好,上班是机器,下班成死猪,嘴巴就像上了锁,身子荒得长了草。出去遭人翻白眼,回来儿子不识妈。
女人的嘴巴像关白鸽的笼子,一打开,话就像放飞的鸽子,扑棱扑棱往外飞。
城里有什么好,喝口水要钱,冲个凉要钱,上个厕所还要钱,满大街的人不笑,满市场的菜有毒,下水道的地沟油,捞上来卖给工厂,还跟我用雅霜一样,要节省着醮。
女人的白鸽在房间里飞来飞去。分散了男人耳朵的注意力。
下屋的二蛋子,出去三年,钱没赚一分,病带回一身。说是得了白血病,医生说,最长活不过三个月,刚领证的城里老婆哭哭啼啼,不哭二蛋子的病,哭着要去镇上离,二蛋子说反正我已活不长,离不离还不一个样。老婆说,不一样,离了是离婚,可再嫁,不离是克夫,没人要。
二蛋子没钱医治,死马当作活马医,每天上山挖树茎,捣碎了,当茶喝。
二蛋子捣碎了医生的预言,一年后,好端端站在医生面前,医生双眼成铜锣,问,你吃了什么药?
祖传秘方,仙药。二蛋子挤眉弄眼,扬起手,拇指中指一搓,打了一个响指。
二蛋子老婆没嫁出去,倒回来哭哭啼啼。
二蛋子问,你哭什么啊。
老婆哭,我有眼无珠,丢掉了你这个坏蛋。
二蛋子笑一声笑了起来,问你一个问题。
老婆说,你说。
你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中国男人,喜欢到越南要老婆吗?
老婆挠了挠头,奇怪地看着二蛋子,摇头。
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女人,像你一样,男人就越来越南(难)找老婆了。二蛋子说越南的时候,刻意加重了语调,放慢了语速。一屋子人哄一声笑了。老婆灰溜溜地,骂道,坏蛋。
今天才发现,你可以去说书了。男人按灭了烟头,揶揄女人。你说说,这回来有什么好,一年的辛苦收成,眼看到手了,被这一场雨水冲得一干二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倒好,逆水行舟,行的动才怪。男人气呼呼,直冲老婆嚷。好像这雨不是天上下的,是老婆下的。
回来我想唱歌我就开口,我想冲凉我就架柴,我想儿子我就搂抱,我的地盘我作主。女人的白鸽越飞越多,飞得男人眼花缭乱。
你说得轻巧,那现在,怎么办?”
天亮后,去抢收,能收一点是一点。天无绝人之路,何况我们还有粮食,还有鸡,鸭,狗,还有漫山遍野的野菜可以变钱。
真的不再出去打工?
不去!女人口气很坚定。
睡吧。女人伸出手,拍了拍男人的肩膀。
雨还哗哗哗哗,男人的气喘,渐渐匀称。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人无法入睡,叹的气越来越沉,暗示了男人习惯了城里打工的生活后,难于适应重新回归农村的生活,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 “哗啦啦”从天上往下倒的是一连串脆响的语言,那些脆响的语言掉进甜酸苦辣的日子之河,渗透着生活的味道,像一条条生猛的活河鲜,灵动,充满活力,洋溢着生活的意义,令人迷醉。
C. 本文通过典型环境描写,通过对话层层推进,揭示了社会变革带来的生活环境变化和人的心理变化,刻画了一位在变化中冷静思考回归本真的农村妇女形象。
D. 本文通过插叙,叙写了二蛋子没钱治病只好回老家,最后通过吃树茎治好了病的故事,表明树茎比医院的医治更有效。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雨哗哗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在刻画女人这个形象时,主要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教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把一探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漏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性格太倔,40年没变”
“他这个人性格太倔,认准的事情,会一直干到底,任何人说了没用。认识他到现在快40年了,一点没变。”
“在科研上,他特别能接受新事物,爱琢磨,种植技术年年变,随时更新。”
身体出了几次大状况后,去医院检查,是心梗,医生叫他住院、卧床休息,他急了:“闹的时候没事,一到医院就成病人了,能有啥事?”谁都劝不了。
“他就是不听话,要是当初做了心脏搭桥,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走了。”郭素萍很是无奈。
“他的幸福指数很高”。
郭素萍平静地说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李保国对吃没要求,对穿没要求,从不逛商场,衣服从里到外都是郭素萍给买。
他对钱不感兴趣,觉得自己每月八九千元钱工资花不完,“不就吃药花点钱吗?平时去山里,人家还管饭呢。”
他把发明的山地节水灌溉专利,免费送给唐山一位企业家。人家春节时捎了些螃蟹和虾,他很开心:这我收下了。
他的任何东西,包括课件什么的,谁都可以拷走,他觉得人人知道才好呢。
他不求名,有时听说新闻单位来记者了,他赶紧开车撤了。
“他就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求很低,他的幸福指数很高。”郭素萍说。
(摘自《郭素萍谈丈夫李保国:“他的幸福指数很高”》)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运用大量的具体数字,展示了李保国为村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B. 李保国办夜校,搞培训,建议“送教下乡”,是因为他认识到帮助衣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
C. 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性格太倔”,但她更多的是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认为“他的幸福指数很高”。
D. 李保国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全国农民把它当作自家人,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是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B. 李保国由于“性格太倔”,不肯听从妻子和大家的劝告好好休养,以致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
C. 李保国为了推广新技术,一次次立军令状。只有当真正有成效后,村民才打心眼儿里服他,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可悲,呼吁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条件。
D. 李保国收对方的螃蟹和虾,与谁都可以将课件拷走的举动,表明他的性格中也会有矛盾的时候。
3.以上三则材料各侧重于表达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