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洵《名二子说》说:“轼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洵《名二子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性格截然不同,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故不为世容,一生坎坷;苏辙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故虽才华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

作为即将成人、走向社会的青年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你更希望成为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淡泊致远 当今的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更欣赏苏辙的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我愿意做一个淡泊的人。 淡泊从来都是中国文人追崇的意境。陶渊明淡泊了,那一簇簇菊花堆满了东篱,远处的黛颜青山也融进了淡淡雾霭;苏轼淡泊了,足下泥泞,雨打竹林,也任由平生放纵在一蓑轻烟细雨中了;稼轩淡泊了,把栏杆拍遍,看世情寥落,风声渐悄,也只道一句“天凉好个秋”了。 平平仄仄的世道过后,他们都归隐于淡泊,在思想境界遭遇重重蜕变后,升华至最高端的超脱。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志。“淡泊以明志”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儿子的。这位叱咤三国的军师,轻摇羽扇便有指点江山的凌厉。白帝城托孤世人皆知,他终究未争帝王之位。简简单单的白纸黑字硬是托起了人生的使命与职责,因感恩于刘备的信任,为完成一统江山的遗愿,不顾自身的利益,这就是淡泊。 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能。1988年和1992年,“航天之父”钱学森请辞“学部委员”称号,拒接任何荣誉头衔。他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科研人员,始终以平凡淳朴的姿态生活着。当它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与人生理念时,这就是淡泊。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事。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在蒙牛家喻户晓之后,辞去总裁职位,将股份全部捐出。 在纵横江湖之后,他说:“舍得舍得,舍了就得了,得失得失,得了就失了。所以‘无’是最大的‘有’”。人生的智慧往往也很难说清,一个人究竟是因为做了什么事才显现出什么境界,还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境界才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明志以舍得,舍得以明志二者,殊途同归,这就是淡泊。浮华世界,物欲横流。人们总是向往山那边的美好,而过度的急功近利让人不愿再恪守精神家园。淡泊之人也并非天生如此性情,他们同样遭遇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只是他们依旧怀揣着不变的灵魂守则和道德底线,追求利于世人的不朽目标。 李白在感叹“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同时,也曾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雄心。追求淡泊不是放弃其他的追求,而是本着最纯粹的目的去实现个人价值。 恪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淡泊,就是是那一朵出尘莲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作为即将成人、走向社会的青年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你更希望成为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学生这对材料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思考作文。 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为人处世方式,苏轼不善于从外在掩饰自己,苏辙则中和、淡泊,根据此内容立意:人生境界是淡泊。 相关素材: (1)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2)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3)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4)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行文结构: (1)根据材料进行选择我更欣赏苏辙的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愿意做一个淡泊的人;(2)选择合适的论据,从古至今,层层分析论证,淡泊之人他们的处世之道;(3)结尾再次重申观点,恪守精神家园淡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学有所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承传统,社会主义和谐蜻神的体现。

材料:

敬业    诚信    友善

和睦友好恰关系    诚恳待人塑美德    服务人民显价值

忠于职守    互相尊重    信守承诺    克己奉公    互相帮助    诚实劳动

 

查看答案

下面是学校后勤处发布的停水通知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因学校电线维护的需要,自2019年4月2日8:00起,员工家属生活区停水,估计工程将于下午15:00结束,到时候供水将慢慢恢复。后勤处提醒人家做好储水准备。由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______,孕育了顺应天时的自然意识、_______的伦理精神、时和岁丰的生活理想。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民意基础、文化底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必将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办好丰收节,关鍵是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农民是丰收节的主体,农民广泛参与是关键。丰收节能否办成功,关键在于能够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扬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支持鼓励农民开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庆祝活动。二是坚持______办节日。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庆祝丰收的习俗。这就要求我们务必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农时农事,把传统活动继承好、保留好,发扬好,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纷呈、融合互动、相得益彰。我们不搞______,不搞过多的规定动作,一定要把特色体现出来。三是坚持节俭热烈办节日,(    ),既要有节日的仪式感,又要避免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四是坚持开放搞活办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综合性的节日,既属于农民,也属于全社会,甚至属于全世界。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丰收节能否办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B. 丰收节能否办成功,关键在于能够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C. 丰收节能否办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扬起来。

D. 丰收节能否办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把农民的广大积极性调动起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办节不能追求奢华和排场,节俭是农民的美德

B. 农民的美德是节俭,我们办节不能追求奢华和排场

C. 我们坚持农民的节俭美德,而不是追求和排场

D. 节俭是农民的美德,我们办节不能追求奢华和排场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巧的一项是

A. 源远流长    风雨飘摇    因地制宜    千人一面

B. 源远流长    和衷共济    因地制宜    千篇一律

C. 源源不断    和衷共济    内势利导    千人一面

D. 源源不断    风雨飘揺    因势利导    千篇一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士大夫们托词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宋濂不辞辛苦赶赴远方拜师求学的艰难。

(3)李白《蜀进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极度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刻画了蜀道山高、壁绝、水湍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庥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轮鞅,泛指车马。②墟曲,乡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人事”指和官场交结往来之事,“杂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语带贬义。

B. 诗人紧闭柴门,在空寂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杂念,也不和任何人来往。

C. 庄稼生长旺盛、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令诗人喜悦,但又时时担心辛勤劳动毁于霜雪。

D. 全诗叙述了诗人村居日常生活的片段,表现了乡村生活与官场截然不同的感受。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