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它可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并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体系。乐制是中国古代国家文化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唐初朝廷明确把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风靡。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葡萄、石榴、核桃进入了中原腹地的村镇农田;那些与周秦迥异的西域汗血宝马不仅出现在军阵,也出现在汉画像砖作品中,装点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的内生式增长带来了强力推动,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从战乱不已的南北朝,到统一和平的隋唐,中国各文化空间板块产生了波澜壮阔的新变化新气象;同时,丝绸之路也把开放包容、维新求变的中华文明融入到世界文明体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
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历史轨迹,对于实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重要参照。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国家战略。是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协作发展,也是国内相关联地区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研究新丝绸之路的规划及实施,要注重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复合、协同、一体化发展,注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更加开放和多样化发展,注重更好地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发展。这既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经验,也应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选择。
(摘编自朱文谦《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虽然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人们都难以弄清它在地理上的具体坐标。
B. 中华文明的运动形态之所以由静止变为运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丝绸之路文化的大力推动。
C. 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从未断绝,丝绸之路是沟通不同文明的重要钮带。
D. 丝绸之路的深刻内涵不仅表现在它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在于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丝绸之路的概念入手,然后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展开了介绍。
B. 第二段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论述了丝绸之路文明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所具有的多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C.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比较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深刻影响。
D. 文章论述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后,落脚于对新丝绸之路的思考,使论题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正是有了丝绸之路文化通道,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因外来元素加入而变得更丰富精彩。
B. 现阶段实施“一带一路”构想符合历史和国情,必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C. 汉唐时期的开放、包容的国家文化政策,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汉代佛教、唐代燕乐的兴盛就是例证。
D. 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华文明的运动形态由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交融转化为本土文明与外来元素的交流、融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微信数据显示,五一小黄金周期间,共有2 100万微信用户宅在家里,每天微信步数少于100步。有的宅着点外卖,有的宅着读书,有的宅着工作……
(2)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出游人次达到7.26亿,超过 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超过40%的游客参加了两项文化体验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等。
五一假期,共享民宿、网络购物、网上订餐、定制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移动支付等新消费模式持续火热。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你会选择怎样的度假方式?为什么?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加以阐述。
请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任一与桥相关的句子,续写下面的文字。要求:①紧扣句首观点,符合语境;②运用包括引用在内的至少两种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它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少美景、多少情意都与桥息息相关。
下面是某学校设计的“未来课堂”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括“未来课堂”的三个基本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今有“嫦娥”奔月、太空行走,人类对太空由最初的传说、幻想,延展到如今“ ”地考察研究。而要真正飞向太空,去星际旅行,就需要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第一代环控生保技术,就是我国载人航天过程中正在使用的“携带供给型”。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的问题。日前国际空间站和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使用的也是这一技术。第三代属于生物再生技术,主要针对星际长期驻留,在空间站运行期间也会尝试,比如中国航天员未来在空间站很可能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
( )。这是首次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人与环境”大型国际试验,在试验规模、参试人数、持续时间和技术要求上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志愿者来说,180天的密闭试验意味着外面的世界 ,却又远在天边。舱内的物质闭合度非常高,氧气达到100%,水达到99%,食物达到7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得依靠他们所种植的植物和设备来 。试验期间,志愿者在密闭舱内克服各种困难,与舱外科研人员协同配合, 地完成各项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B. 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即使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C. 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但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D. 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即使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的前瞻性探究就是“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
B. “绿航星际”试验需要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这就是核心任务
C. 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构成了“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
D. “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进行前瞻性探究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脚踏实地 近在咫尺 自给自足 日复一日
B. 实事求是 近在咫尺 自力更生 日复一日
C. 脚踏实地 触手可及 自力更生 长年累月
D. 实事求是 触手可及 自给自足 长年累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 “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今从师态度的不同:古之圣人超出众人很多,“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
(3)《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生动地展示出女主人公随岁月流逝而容颜老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