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试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要求找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如《诗经·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它所渲染的意境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及,但它却真的写出了诗人的悲哀。
古风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①边。
(注)华池:此处指王母的瑶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托物言志,以荷花自喻,表达人生的感慨和理想。
B. 荷花生于幽泉之侧,分外明艳动人,暗示了诗人高洁的人格与不俗的才华。
C. 诗歌的末两句,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用人不问实际才干,只看门第的愤慨。
D. 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一句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忆昔①
陆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②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任闲职之时。②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以瞭望敌军。
A. 当年随军强渡渭水,看到遗民提着酒浆慰问宋军,诗人激动地流下眼泪。
B. 三、四两句刻画出当年从军的诗人时刻为北伐做着充分准备的爱国形象。
C. 人们“共道”而诗人“老病”,这个的现实展现出诗人功业无成的无奈。
D. “逡巡”二字写出诗人当前因身体老病而深感抱负无法施展的仿徨心理。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上将行
耿淖
萧关扫定犬羊群,闭阁层城白日曛。
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旌旗四面寒山映,丝管千家静夜闻。
谁道古来多简册,功臣唯有卫将军?
A. “扫定”说明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犬羊群”表示对敌人的蔑视。
B. 楼阁层城,落日余晖,景象雄阔。“闭”字暗示了严阵以待,防卫谨严。
C. 马是良马“骅骝”,表明边关将士装备精良,将是“老”将,能征善战。
D. 写旌旗招展映照山川,烘托军威强盛;“寒山”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日:“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 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 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 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 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 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衣服。
B. 庠序,古时候学校的名称。殷称“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
C.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加《论语》为“六经”。
D. 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 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 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 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