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中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现在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各种文艺节目才能有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反驳:
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文艺节目。
②你认为大量低俗的文艺节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吗?
(问题语段)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看似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优秀的领导人物的带领下,都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反驳: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下面是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所作报告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这次能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良,有几幅大作奉送给母校,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登门拜访,当面赐教。我的发言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禀告。
(1)将“______”改成“______”;
(2)将“______”改成“______”;
(3)将“______”改成“______”;
(4)将“______”改成“______”;
(5)将“______”改成“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普遍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能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像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座草堂,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杜甫草堂”,并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这才有了后来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面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 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 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 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 ①要得益于杜甫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 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音时而婉转流畅、顺滑自然,时而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至殿中侍御史。②香径:采香径,故址在今苏州香山旁,相传夫差曾遣美人于此采香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即响屣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 额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 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D.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领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皮龙荣,字起霖,一字季远,潭州醴陵人。淳祐四年进士。历官主管吏部架阁文字,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入对,请“以改过之实,易运化之名,一过改而一善著,百过改而百善融”。升著作郎,入对,因及真德秀、崔与之廉,龙荣曰:“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帝以为然。
召赴阙,迁吏部员外郎兼直讲。入对,言:“忠王(注)之学,愿陛下身教之于内。”帝嘉纳。迁将作监兼尚右郎官,秘书少监兼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兼赞读,封醴陵县男。迁集贤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召见,进刑部侍郎,加宝章阁待制、荆湖南路转运使,权刑部尚书兼翊善。景定元年四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进封伯。权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二年,拜参知政事,仍兼太子宾客,封寿沙郡公。三年,罢为湖南安抚使,判潭州。四年,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右正言曹孝庆论罢。
咸淳元年,以旧职奉祠。殿中侍御史陈宗礼、监察御史林拾先后论劾,削一官。它日,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诏徙衡州居住,未及而殁。
龙荣少有志略,精于《春秋》学,有文集三十卷。性伉直,似道当国,不肯降志。又以度宗旧学,卒为似道所摈。德祐元年,复其官致仕。二年,太府卿柳岳乞加赠谥,未及行而宋亡。
(节选自《宋史·皮龙荣传》,有删改)
注:忠王,赵禥。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继位,即度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B. 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C. 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D. 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 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C. 奉祠,宋代五品以上的宫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D. 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的去世,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或“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
A. 皮龙荣敢于直言上谏。他向皇上请求用改正过失的实际行动,取代运行教化的虚名,获得皇帝认可并晋升官职,其后也多次因谏言获得皇帝嘉许。
B. 皮龙荣尽责于皇子教育。他先后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太子宾客等教育皇子的官职,还劝谏皇帝要在宫中用自己的言行教导忠王。
C. 皮龙荣屡次被同僚弹劾。景定四年,皮龙荣因被曹孝庆弹劾而罢官;咸淳元年,皮龙荣以旧职做负责祠庙祭祀的官,又先后被陈宗礼、林拾弹劾。
D. 皮龙荣有才略且性格刚直。皮龙荣精通《春秋》,且著有三十卷文集,还曾任度宗的老师;他不肯屈从于贾似道,也不同意柳岳封赠谥号的请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
(2)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