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人们的回答常常没有点明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人们的回答常常没有点明学习音乐的必要性,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习音乐,其实不只为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

②欧美国家在实行两个多世纪的现代音乐教育基础上,将音乐普及活动深入到不同年龄段的广大受众。他们将音乐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音乐聆听和社会参与中加强交流与沟通。

③人们常说,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事实上,人们能够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比较有限,人类思维的复杂度往往使我们同时在多条思想路径上奔跑。人们用语言表达高度选择的情感,而把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留给音乐。正因如此,我们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音乐的抽象性和非语义性也恰由抽象、复杂的精神意识所决定。

④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音乐呢?它和语言同样重要,需要从娃娃“学”起。幼童时代的音乐学习主要以聆听为主。丰富多彩的儿歌童谣、清新可人的经典名作都是儿童侧耳聆听的对象。待到四五岁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喜好,让他们初步接触音乐识读和表演。对于大多数儿童,放声歌唱就是最好的音乐学习。听音乐如同读书,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并将它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尽管音乐教育样式繁多,专业细密,可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聆听。

⑤聆听音乐,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

⑥首先,它能令人变得情感细腻,思绪敏锐。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影响较之语言更为直接。它虽不能明确表意,却能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音乐力度、速度、节律、音高、音色的综合运动同人类细腻而丰富的情感紧密联系、高度吻合。聆听音乐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自我捕捉和印证内心的情感细节。

⑦其二,有助于学会判断。事实上,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行走在喧闹街市,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种音乐充耳不闻。可是,某种音响又会在不经意间引起我们注意。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向来是对人的考验,而音乐聆听却有助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

⑧其三,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如果一个人经常听音乐,他对别人的言谈话语更易捕捉。善于聆听他人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才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恰恰是从聆听彼此开始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找到分歧与共识。

⑨其四,有助于反思自我。我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找到纾解精神、凝思自我的闲暇。如果把聆听音乐当成每日习惯,就可为自身开辟一个专属的思考空间,借着音乐体会心意、捕捉灵感。

⑩音乐教育是一个学习“聆听”的过程。它同语言学习一样重要,对个体的心智培养、心理维护、交流沟通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音乐,为我们的生命营造起有声的风景,乐思纷呈,光华永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音乐除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B. 音乐具有抽象性和非语义性,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

C. 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

D. 音乐能使人情感细腻,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它同语言一样也能明确表情达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学习音乐的原因、学习的时间以及带来的收获三个问题领起全文,逐层推进。

B. 文章以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活动为例,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学会聆听音乐的重要性。

C. 文章举出几个年龄段孩子学习音乐的侧重点,论述了音乐教育核心的不断变化。

D. 文章从情感细腻、学会判断、提升沟通和反思自我等四个方面论述聆听音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之后就是音乐,音乐比语言高级,与语言相比,音乐能表达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

B. 如果没有从娃娃开始学习音乐,就不可能把音乐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

C. 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

D. 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因而有助于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1.D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D项“明确表情达意”理解有误,原文“它虽不能明确表意,却能满足……联想”。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 C项“论述了音乐教育核心的不断变化”论证有误,原文是说“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聆听。” 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无中生有,于文无据。B项说法绝对,推理错误,原文“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并将它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否定命定并不成立。 D项原文为“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向来是对人的考验,而音乐聆听却有助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这里属于强加因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一篇《她曾是省状元,读完清华、北大却成了游戏主播》的报道,近期登上各大媒体和新闻客户端弹窗。文章的主人公本名石悦,2006年内蒙古理科高考状元,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则是在北京大学深造。她目前是一名网络游戏主播,在某网络直播平台拥有109万户用户的关注,新浪微博90万粉丝。这篇报道发出后,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材料二:

习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并寄语广大青年: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立足发展,架设交通要道,港珠澳大桥构筑三地经济新格局。

材料:

首艘国产航母       电子商务法          个税改革新方案

维护市场秩序       减轻经济负担        突破技术封锁

挑战尖端           顺应时代            关注民生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向班主任下发的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通知,假设你是该校一位班主任,请将学校的通知改写成一封邀请函。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得体

通知

各班班主任:

由于近期其他县区个别学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已有不少家长来电询问我校食品安全情况,为消除家长顾虑,经与食堂负责同志商议,可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到校参观和监督食堂运作工情况。请各位班主任以学校的名义,向各班家长委员会发一封邀请函,邀请时请务必告知以下信息:一、家委会成员需带上通行证;二、参观时需出示学校的邀请函;三、随时可进校参观;四、参观时需由食堂工作人员陪同;五、参观地点为厨房、售饭窗口以及食品仓库。

特此通知

校长室

X年X月X日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         。前者是自觉、自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

A. 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B. 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认识“自身”文化

C. 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D. 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自身”文化

 

查看答案

文段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进菜市场,你会发现这真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世界:迅速收钱、找零、装袋、过秤,摆摊者在整个过程中撸起袖子,大声吆喝,极富节奏感。买菜的大都是家庭主妇,为一日三餐的性价比,她们使出浑身解数,在这里斗智斗勇。

A. 摆摊者迅速装袋、过秤、收钱、找零,他们撸起袖子,大声吆喝,极富节奏感。

B. 摆摊者撸起袖子大声吆喝,迅速装袋、过秤、收钱、找零,整个过程极富节奏感。

C. 摆摊者自始至终撸起袖子大声吆喝,收钱、找零、装袋、过秤,动作极富节奏感。

D. 摆摊者迅速装袋、过秤、收钱、找零,在整个过程中撸起袖子,大声吆喝,极富节奏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