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有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解析】 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确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两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两个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两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 立意:  (1)给仪式一点空间  (2)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3)仪式要进行改变 (4)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5)仪式,让文化得以传承 素材: (1)现实社会中,仪式可以发挥教化作用,比如学生对老师、年轻人对长辈的礼仪,可以促进社会对师长的尊重。仪式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邻里、乡亲之间的一些矛盾,通过一些简单的礼仪就可以化解。仪式也是维系人们交往的重要纽带,日常交往中保持适当的仪式,可以传达出更丰富的信息,比如穿正装参加一次聚会,会传达出参加者高度重视这次聚会的信息。 (2)仪式赋予了日常生活以文化意义。比如茶道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活动,这种仪式感将茶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让我们日常的饮茶变成一个文化活动。日常生活要有适当的仪式感,要让春节更有年味,也需要有适当的仪式,不能只是吃吃喝喝加上玩手机。 (3)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岂 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 步入柏荫杏林, 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 托?尊师求道的礼教 何以萌芽?便如子曰: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4)习主席一行参拜曲阜孔庙,这简洁的仪式中却饱含着对先贤的敬畏与 敬仰,由此溯源, 便可领略崇圣尚礼,尊师重道的民族品格„„以传统仪式为窗口,我们得以一睹流光 溢彩的中华文明,得以从中汲取民族气节与风骨,反本开新,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 定文化自信,在纷繁冗杂的价值取向中,明确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结构层次:首先,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 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是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是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 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破”的艺术

陈益

①昆曲《烂柯山》,由朱买臣“马前泼水”的故事演绎而来。耐人寻味的是,一开场,一脸颓相的朱买臣就来了个自嘲式自报家门:穷儒。至于其它剧目中公开称自己是贪官、庸医等,更比比皆是。这,恰恰是昆曲的自报家门程式——“说破”。

②说破,在吴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把话讲透彻,一是指把人讲破(讲坏)。昆曲往往在演出前就将剧情与角色兜底向观众作交代,与追求悬念,追求情节的层层环扣、步步推进的西方戏剧体系截然不同。观众在欣赏西方戏剧时始终是被蒙在鼓里的,秘密究竟要保持多久,什么时候才能揭开,秘钥全都掌握在编剧和导演手里。且不论近代流行的悬疑剧、推理剧,即便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也竭力将隐喻和象征转化为剧情发展的需要。

③昆曲演出最不容忽略的特征,是角色与观众近在咫尺,随时都可交流。何况很多戏文是根据主人嗜好点的,点哪出演哪出。听戏者烂熟于心,边看边听,随听随哼。戏没秘密,干脆说破,反而能让观众接受。

④昆曲中也有自报家门却说而不破的剧目。例如《长生殿春睡》,杨贵妃自报家门,称自己:“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她说出自己的名和字因何而来,却不去交代玉环与“太真”二字从何而来。人怎么可能一出娘胎臂上就有玉环和“太真”二字呢? 洪昇正是用这种说而不破、点到为止的台词,神化杨贵妃,凸显她出身的非同一般与神秘,来迎合观众的口味。这种说而不破的自报家门,也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传统戏曲由娱神到娱人的特征。

⑤《西厢记游殿》一则,讲张珙与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的故事。开篇法聪出场,自报家门道:“我做和尚不吃荤,大鱼大肉困囵吞。”不仅让自已底朝天,连方丈法本也凡心尽显。再如“老虎也怕和尚的化蟓簿”“‘周夫子’是‘周仓的爷”等等,出自和尚法聪之口,对于假正经假道学的出丑、嘲弄,丝毫也不怜惜,尽情张扬了世俗的情趣。令观众畅怀大笑以后思索:什么才是生活的至美?什么才是人性尊严?在戏中,丑角法聪以调侃、幽默的方式“说破”,为小生张珙与崔莺莺约会这一情节作了铺垫,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既聪明又愚蠢,既果敢又胆怯的书生形象。

⑥明清传奇剧本的首出,往往是“家门大意”、“副末开场”。如果说,开场是整出戏酌说破,自报家门则是某个角色的说破。以昆曲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戏曲,原本是为士大夫和有钱有闲者服务的,“观众至上”是根本的出发点。一个角色在大庭广众下毫不吝啬地解剖自己,甚至以讽刺、调笑、挖苦的方法,将性格、品行、志向作一番自我暴露,显然是最直接地赢得观众的方式。如今不少相声演员在表演时沿用了“说破”艺术,也颇见舞台效果。

(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作者用西方戏剧的例子对论述“说破’的艺术”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3.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昆曲“说破”艺术的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失乐园

师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缓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倘若仍跑到那叫做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我已经不是孩子。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场上一定大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唿哨声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动。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 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 也不至于都这般凑巧。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瘦小身量,面容枯槁。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虽然他并不留神四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我们的“天才“呢? 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1937年3月版《黄花苔》,有删改)

1.请简要说明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3.请根据第④段文意,简要分析“哀伤”的内涵。

4.请探究标题“失乐园”的深刻意蕴。

 

查看答案

问答题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后一个锦囊授予了杨仪,这一妙计是如何实施的?

(2)请简要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的原因。

 

查看答案

填空题

玄德曰:“曹操多谋,汝不合拆断桥梁,彼必追至矣”。这句话是刘备对 张飞说的,来源于故事_____。最能体现诸葛亮赏罚分明的情节是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__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

(3)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________ ,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5)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蜀道难》)

(6)________ ,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8)桃李不言,________。(《史记·李将军列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