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_____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仰视天与月星            行:运行

B. 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    抑:抑制

C. 其精气不于物            夺;改变

D. 其动而不                劳:疲倦

2.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B.

C.

D.

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惑者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4.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

5.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6.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1.B 2.D 3.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4.精气是指人不为利益、欲望等外物所改变的品格(人格、操守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利国利民的担当精神。 5.作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悟得人之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 6.结合恰当的名言警句或链接材料,解说君子所担重任的内容,谈自己对“君子之任”的意义、价值等的理解、思考。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B项,“抑”,结合“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分析,“抑制”错误,应该译为抑或。句意: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故选B。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D项,结合“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而不能自止者邪”等分析,“知其所以然”为固定用法,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的”。句意: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故选D。 3.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而”,连词,表转折,然而;“惑者”,糊涂的人;“足”,满足;“利”,利益;“所以”,用来……的;“厚”,厚待;“吾”,代词,我的。译文: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晾﹣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晴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恩障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______”、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取材于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

材料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夸大其词,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子虚乌有。有网友评论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无以复加。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肆意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利是图的心理,令有的媒体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就会忽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报道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那么,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就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都是写作的根本,与此同时也要推陈出新。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但推陈出新并不意味着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取材于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 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 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 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 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 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 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喻体,以突出好的舆论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根据下面语句的内容,从文中筛选恰当的成语,填写在横线上。

文风浮夸的“跪求体…,哭晕体”,其博取眼球的主要手段是_____,其文风浮夸的根源在于作者_____

5.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材料二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好文风的特点。(不少于四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在今年央视春晚上,小品《占位子》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C是英文“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央、正中心。“C位”指中间位置、重要位置或核心位置的意思。

面对抢C位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材料内容和含义,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____________,本图宦达,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3)总角之宴,____________,信誓旦旦,____________。             (《诗经·氓》)

(4)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纳兰性德《长相思》)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材料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1.三则材料体现的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处世哲学           

2.材料一中,当礼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儒家的观点是什么?请说出观点并加以阐释。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无锡县历山集诗

南北朝·江淹

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风年。

窃悲杜蘅暮,揽涕吊空山。

落叶下楚水,别鹤噪吴田。

岚气阴不极,日色半亏天。

酒至情萧瑟,凭樽还惘然。

一闻清琴奏, 歔泣方留连。

况乃客子念,直置丝竹间。

(注)江淹此诗写于被贬吴兴令期间在历山与友朋聚会之时,故名“集诗”。

1.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__________ (篇目)也作于友朋聚会之时。本诗中“______”二字点明了“愁起”的深层原因。

2.有人说“江淹此诗颇得楚骚的神韵”,此诗在手法上采用了楚骚式的铺陈,以赋体为主。请对此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