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微写作 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新年伊始,同学们即将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请以“...

微写作

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新年伊始,同学们即将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请以“星光不负赶路人”为开头,给你的同学写一则新学期寄语。要求:富于理性,言辞真切。

 

星光不负赶路人,同学们,新的学习阶段即将开始,即使前方的路异常艰难,只要有星光的引领,正如我们的理想,我们一定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完成我们的追求。有了理想的指路,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亦需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努力奋斗,走入我们的理想。唯有不断前进,方能成功。最后的成功不会看轻每一个赶路人,乾坤未定,你我都是黑马。让我们为了理想,为了追求,为了信念,坚持努力向前冲,度过属于我们的辉煌的一年。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一、寄语,顾名思义,所传的话语,有时也指寄托希望的话语。“给你的同学写一则新学期寄语”,意即在新学期,给同学提出新的希望,并加以鼓励。二、以“星光不负赶路人”开头。此开头语是文学表达,如同说:“天道酬勤。”这是对奋斗者的勉励,对勤奋刻苦学习的同学的鼓励。三、“富于理性”,即富有思想性、逻辑性。要将“星光不负赶路人”之理,论述清楚。四、“言辞真切”,既然是寄语,就要有文采、真情实感,能打动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35年,是伟大祖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里程碑;2035年,是伟大祖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加油站,是新征程的新起点;2035年,正值而立之年的你们相聚一堂,或回首往事,或展望未来……

请展开想象,以“2035年,我们来相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叙事有波澜,有细节描写。

 

查看答案

    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我国召开,大会的主题为“学以成人”,它启发我们思考: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

请以“学以成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查看答案

微写作

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2018年秋分这一天,是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人民“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在生活中,人们也会享受各种“丰收”的喜悦。请你写一首“丰收之歌”,来歌颂丰收、赞美丰收。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可诗可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秋的文章

刘成章

①秋风起了的时候,燠热的酷暑隐退,黄土高原的广阔天空清清爽爽。碧蓝的天上,七八片白云悠悠。像有什么东西在远天闪现,先是缥缥缈缈,不可捉摸;接着有了影子,有了起伏,有了节奏,一声一声地明朗起来清晰起来﹣﹣那是大雁的歌。呵,高高的天空,大雁飞过,“一”字“人”字飞过。

②“一”是汉字,“人”也是汉字,那是仓颉创造的字,那是我们辈辈先人用过的字,那是我们字典里总是印着的字,那是连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会认会写的字。“一”和“人”,那两个饱含沧桑的字,擦着蓝天,唱着高亢明快的歌,在白云里向南方飞去。

③“一”是什么?“一”是地平线,“一”是大地,“一”是一切物事的初始,有“一”才会有五洲万象。“人”呢,有灵魂,有意志,你看他,总是张腿站立,目光炯炯,神情专注,世世代代地为了生存为了幸福迎接挑战。

④字形忽然变幻起来,那是书圣王羲之在运笔,底气浮漾,力道遒劲。笔锋上是大雁的翅羽挟着风声,墨迹渗着大自然的风韵。王羲之的笔下,是蓝天,是白云,是生命如歌似梦的演绎。

⑤天空是简洁洗练的,可天空下的茫茫大地就很不一样了。秋的黄土高原脉络纵横,纷乱复杂。赤橙黄绿青蓝紫,软硬香辣横竖斜,各种颜色、各种味道、各种气韵、各种声息、各种姿态和各种果实,都经过了一春一夏的成长和韬晦,现在都不甘寂寞了,都显示出了强烈的表现欲。它们都想说些什么,唱些什么,争论些什么,压倒些什么,夸耀些什么,畅想些什么。它们都是有实力的角色,都有点君临天下的气度。

⑥面对这一切,闭着眼睛默默想,王羲之的书法也是写在地上的,但地上不仅仅是王羲之的书法了,还有怀素的,颜真卿的,柳公权的,黄庭坚的,于右任的,鲁迅的,舒同的,赵朴初的,欧阳中石的,但书法上的字掉下来到处游移,它们混在一起,叠压在一起,千笔万画有如密林里树枝的交错,_____,乱人眼目,无从赏鉴。

⑦咳,是乱了。

⑧野藤如怀素的笔墨趴于槐树梢,老鹰像于右任的手迹琢磨着崖畔上的羊蹄印儿。忙果欲落,闲枝想舞,玉米棒子没有牙刷也想刷刷它着实可观的牙,显摆显摆,一只红狐跳了两跳,枯黄的向日葵回忆着青春。有人在石头边给收割机加油,婆姨爬上断墙不知在摘啥。还有些牵牛花刚刚钻出土来,它们误以为现在还是春天,兴高采烈地努力生长,准备开上几个月的鲜艳花朵。挑水的汉子忙里偷闲地往那里瞅了几眼,好像在嘲笑,又好像在品味。芝麻地里蝴蝶喝露水,露水珠里有它的影子。好多庄稼都低垂着头颅,似乎在请罪。错矣!它们籽粒又多又饱满的低头姿态,是大丰收的表现!老了的韭菜连驴也不理,好不哀伤。北漂回来的青年不太会干农活,穿着雪白的衬衣,鞋是名牌,说要去买些扎捆谷物的绳子。他边走边看手机,不料,被割下的几捆子荞麦绊得跌到一汪牲口尿里了。唉!白衬衣弄得臊气难闻,怎么上街?唉唉唉!

⑨有的成熟,有的颓败;有的高挺,有的倒下;有的还在,有的却不见了。

⑩面貌乱了,色彩乱了,序列乱了。

⑪眼前的景象乱哄哄的,很有点

⑫高原的大地原先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原先不但像一场隆重的书法展览,而且像一篇好文章。它立意高远,内容青翠;行文上,谷子一层,糜子一层,玉米一层,高粱一层,向日葵一层,而且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内部还分着细微的层次,豆类花生就是标点符号。真是有条不紊,眉目清楚,读起来非常舒服。可是现在,这文章就像在电脑上出现乱码了,无法卒读。

⑬哎哟,的确很乱很乱了。

⑭太阳的热汗有时还在冒,风的赤膊却穿上了衫子,说凉了凉了都加点衣服吧。土里的洋芋如一窝汉字拱破地皮,怕大家说它们出来得太早了,慌里慌张,前言不搭后语,而左近却无人,一个都没有,只飞过一些想偷吃的麻雀。谷子糜子玉米向日葵们都熟成了金子。一亩大白菜依然我行我素,固执地不肯脱下白绿搭配的长裙,声言春天还在身边。高粱地最是引人瞩目,几万面红旗飘飘,秋日照射下,竞像火般漫延,火焰都快把地皮把稿纸烧着了。突然间,文章中糜子那节被割倒一片,一行一行飘香的字词都被放在地上,扎成了捆子。字词的茬子带着残留的丝丝干叶,缩在巨大的壑口里,白得刺眼。谷子的段落也被一句一句地放倒了,形成了空缺、少行、断片,谷地变得壑壑牙牙,少东没西。路上,一个牵驴的姑娘边走边望,对这样的残缺那样的破损露出了笑容,颇为欣赏。

⑮那边厢,男童似的,女童似的,一亩黄豆喊叫着它们也熟了,真的熟了,南瓜也帮腔说很熟很熟异常地熟,豆豆们就更加自信了,有的喊着喊着就从豆英里蹦出来了,不懂什么叫作沉稳,这些碎怂娃娃们!下沟里有人急急跬河,水声哗里哗啦的。羊在两块石头前吃苹。山畔上的好枣子打下一摊,美死了甜死了那山畔上的一切。林带的背后老一声,少一声,蛐蛐五声牛两声,众声喧啸纷杂。运送谷物的汽车有好几辆,一个车轱辘不幸爆裂了,看起来很有几分悲壮;崖底,有人从红火尚存的灰烬里拿出烤红薯,那红薯热气袅袅,俨然炫耀着它的二次成熟。

⑯这是秋的文章吗?

⑰当然是,是黄土高原上的秋的文章。

⑱短短几天,成熟了的庄稼地不再规整,而是色彩驳杂,结构松散,缺三少四,参差不齐,犬牙交错,横七竖八,乱得一塌糊涂。这情状就像明初文学家宋濂所批评的那样,“黄钟与瓦釜并陈,春裱与秋枯并出,杂乱无章,刺眯人目者,非文也”。

⑲不对!谁说这不是好文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变化的季节,流转的季节,眼花缭乱的季节,秋的文章愈乱愈好!秋的文章总在删节着,斧削着,大剪大裁,成亩成亩地往下割刈,也在不断地追求着精美。

⑳秋的文章可上典籍。

(21)秋的文章总能让人欢喜,也总能让人激动得落泪。

(有删改)

1.下列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天空是简洁洗练的,可天空下的茫茫大地就很不一样了。

B. 野藤如怀素的笔墨趴于槐树梢,老鹰像于右任的手迹琢磨着崖畔上的羊蹄印儿。

C. 高原的大地原先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原先不但像一场隆重的书法展览,而且像一篇好文章。

D. 不对!谁说这不是好文章!

2.下列对本文语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黄土高原上一组组物象景观、一连串事态人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收获季节的大地风貌和人们的喜悦之情。这种铺排手法在《木兰诗》中也有使用。

B. 作者描写天空中的雁阵、田野里的庄稼以及辛勤劳作的汉子、手忙脚乱的小伙儿,不惜笔墨,细致入微;议论、抒情则惜墨如金,画龙点睛。

C. 作者将秋天黄土高原的大地比成一篇立意高远、内容青翠、有条不紊、眉目清楚的好文章,形象地描绘出田野上一派喧啸纷杂、欣欣向荣的景象。

D. 作者运用生动鲜活的口语和饱含着生活气息的方言,表现了富有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景象,语言和内容相得益彰,文质兼美,独具韵味。

3.本文用语讲究,用词精妙。请根据文意,从下列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填入文中第⑥段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①五彩斑斓    ②光怪陆离    ③零乱不堪

4.文章开篇多次写到“一”字“人”字,绘形传神,请根据文章内容解说“一”字“人”字所传之“神”。

5.黄土高原“秋的文章”杂乱无章,作者却说“秋的文章可上典籍”,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在大国崛起的征程上,并不都是“①_____,②_____,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的晴天丽日、风平浪静,有风有雨是常态。今天的中国,正经历成长的风雨。但纵有“乱石穿空,③_____,④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惊险,也动摇不了中国人民“⑤_____,⑥_____”(《沁园春•长沙》)的决心。面对艰难险阻,中国人民坚信“⑦_____,⑧_____”(《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脚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