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首日适逢端午节,请你拟写两条标语,悬挂在学校大门两侧。要求:两条标语字数相同(每条7-18字)、句式基本一致,包含端午节、高考、青春、梦想等元素。
参照上下文,补写出划横线处的句子。
清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1)_____;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2)_____,又该留下点什么?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3)_____;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挑明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意味着翻译文学,或有不同时代的合作,或有不同文化的合作,或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为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 。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 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 ,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承认,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也会同样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源远流长 拍案而起
B.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源远流长 大惊小怪
C.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长盛不衰 大惊小怪
D.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长盛不衰 拍案而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意味着文学的翻译,或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或有不同时代的合作
B. 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
C. 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文化的合作,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还有不同时代的合作
D. 这意味着翻译文学,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或是人生经历的合作,或是不同文化的合作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断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
B. 或许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定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 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
D. 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渔家傲》中既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又抒发了思乡和希望建立功业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的句子:“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甲: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乙: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奎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B. 甲诗以“闻说”引出其答案。君山原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而形成的,有神秘莫测之感。
C. 乙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凝视君山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湖水的颜色比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 乙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湖山的色彩,然后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品,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眼前。
2.试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父翁居。翁抚养甚笃,基亦以孝称。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学。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凌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凌犹不遣。凌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
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郡接吴寇,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加讨寇将军。昊尝大发众集建业,扬声驶入攻扬州。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来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后权竟不能出。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爽伏诛,基尝为爽官属,随例罢。景元二年,基薨,追赠司空,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B. 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竟/社稷之忧也/
C. 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D. 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琅邪: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等。
B. 别驾:官名,汉代设置,州刺使的佐吏。刺史出巡边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称。
C. 辟: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征指皇帝下诏聘召,辟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
D. 起家:就是“起于家”。“白手起家”指“创立事业”,文中“起家”指“布衣出身,接受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基为官耿介,深受他人赏识。司徒王朗多次征召他不去,但他因辅佐王凌有功得到了青州士人的称赞。
B. 王基体恤百姓,敢于谏言。魏明帝大兴土木使百姓劳苦,对此,他深感担忧,上书引用贾谊的话加以规劝。
C. 王基刚正不阿,蔑视权贵。曹爽专制,导致国内风气败坏,他不畏强权,撰《时要论》加以讥讽。
D. 王基有远见,擅长军事分析。东吴声称要攻打扬州,他认为孙权必定不会出兵。最后孙权果然没有出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
(2)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