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五十年前,福州船政学堂走出了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青年,他们登上现代战舰远航海上,寻求图存御敌之道。
一百年前,五四新青年在前所未有的民族忧患中,迎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打开思想的桎梏,唤醒民族的灵魂。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四十年前,两万“拓荒牛”劈山开路,重启国门,开放沿海港口,建设经济特区。
21世纪,新时代的领导人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封闭主义的挑战,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是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年是开放发展的主力军。作为一名即将走出家庭、走向世界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联想与感触?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向你的同龄人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年高考首日适逢端午节,请你拟写两条标语,悬挂在学校大门两侧。要求:两条标语字数相同(每条7-18字)、句式基本一致,包含端午节、高考、青春、梦想等元素。
参照上下文,补写出划横线处的句子。
清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1)_____;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2)_____,又该留下点什么?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3)_____;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挑明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意味着翻译文学,或有不同时代的合作,或有不同文化的合作,或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为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 。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 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 ,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承认,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也会同样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源远流长 拍案而起
B.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源远流长 大惊小怪
C.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长盛不衰 大惊小怪
D.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长盛不衰 拍案而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意味着文学的翻译,或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或有不同时代的合作
B. 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
C. 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文化的合作,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还有不同时代的合作
D. 这意味着翻译文学,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或是人生经历的合作,或是不同文化的合作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断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
B. 或许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定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 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
D. 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渔家傲》中既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又抒发了思乡和希望建立功业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的句子:“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甲: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乙: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奎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B. 甲诗以“闻说”引出其答案。君山原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而形成的,有神秘莫测之感。
C. 乙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凝视君山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湖水的颜色比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 乙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湖山的色彩,然后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品,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眼前。
2.试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