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中国文化道的大传统与术的小传统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厘清,除了有助于还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认识到该文化的整体有机外,亦对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的一大误区,就是重视大传统而忽视小传统,对在术名下的小传统视为不入流的、细枝末节和雕虫小技的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而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之中。
但是,二者的互为因果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却决定了,无论是道的大传统还是术的小传统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故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厚此而薄彼,而是既要重视大传统,又要重视小传统,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就中国文化的“下学上达”“心以身显”和“即用显体”的性质而言,“以小见大”非常重要。
事实胜于雄辩。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经历表明,今天外域民族开始接受乃至崇拜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一般是通过诸如中国烹饪、中国武术、禅定、中医这些人们更为喜闻乐见并可切身体会的术的形式得以实现的。例如,正是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使外国人在大快朵颐之中切实地体验到并沉醉于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味道”。例如,20世纪西方中国文化热的出现,其直接导源于李小龙、李连杰的中国武术功夫在西方观众中的风靡。也正是在其静若止水动若霹雳的一招一式中,使观众领悟到讲求“一阴一阳”“大道无形”的中国文化大化之道的神奇。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素被西医视为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然而,美国神经医学专家的课题研究却发现,在专家指导下练习太极拳,在延缓该症的发展上可以达到与服用药物同样的疗效。这一案例使西方医学界不能不领略到“中国功夫”在强身健脑方面令人称奇的奥妙。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如古人所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旅固然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其具体举措却要求我们应从术的文化小传统起步。正是经由这种切身的践履之术,不仅可以让我们自下而上地跻身于形上之道的至境,也可以使我们由近及远地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之伟途。
(张再林 《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中的“道”和“术”互为因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B. 当今的中国人重“道”轻“术”,的确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误读。
C. 中国烹饪、中国武术、中医、禅定这些传统形式,有助于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D.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也离不开术的文化小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阐明了厘清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作用。
B.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和“术“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C. 本文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一般是先“术”后“道”。
D. 篇末引用名言,总结全文,昭示中国文化发展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以小见大”这一说法,正是体现出中国文化从“道”中体现“术”的特点。
B. 对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入流的、雕虫小技的东西,不能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
C. 练习太极拳可以攻克连西医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可见中国功夫有令人称奇的奥妙。
D.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厚“道”薄“术”,就可以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伟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五十年前,福州船政学堂走出了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青年,他们登上现代战舰远航海上,寻求图存御敌之道。
一百年前,五四新青年在前所未有的民族忧患中,迎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打开思想的桎梏,唤醒民族的灵魂。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四十年前,两万“拓荒牛”劈山开路,重启国门,开放沿海港口,建设经济特区。
21世纪,新时代的领导人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封闭主义的挑战,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是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年是开放发展的主力军。作为一名即将走出家庭、走向世界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联想与感触?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向你的同龄人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年高考首日适逢端午节,请你拟写两条标语,悬挂在学校大门两侧。要求:两条标语字数相同(每条7-18字)、句式基本一致,包含端午节、高考、青春、梦想等元素。
参照上下文,补写出划横线处的句子。
清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1)_____;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2)_____,又该留下点什么?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3)_____;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语言文字运用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挑明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意味着翻译文学,或有不同时代的合作,或有不同文化的合作,或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为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 。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 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 ,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承认,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也会同样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源远流长 拍案而起
B.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源远流长 大惊小怪
C.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长盛不衰 大惊小怪
D.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长盛不衰 拍案而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意味着文学的翻译,或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或有不同时代的合作
B. 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
C. 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文化的合作,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还有不同时代的合作
D. 这意味着翻译文学,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或是人生经历的合作,或是不同文化的合作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断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
B. 或许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定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 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
D. 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渔家傲》中既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又抒发了思乡和希望建立功业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的句子:“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