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校同学在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其中有有五处地方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

下面是某校同学在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其中有有五处地方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三(1)班的余杨,我很有幸代表高三年级同学在此发言。首先我要感谢老师的关怀,父母的教诲以及同学们的关心。三年的高中时光一眨眼就过去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也终于要完了。此时此刻的我们即将远航,出征的号角己经吹响,我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老师们的祝福,父母的叮咛,同学的友谊将会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将奋力拼搏,再创人生的辉煌!

 

(1)“有幸”改为“荣幸”(2)“关怀”和“教诲”换位置(3)“一眨眼就过去了”改为“匆匆而逝”(4)“要完了”改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5)“赐予”改为“给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找出语段中不恰当的地方并进行修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否得体。第一处,“有幸”,很幸运,有运气,而此处主要是表现自己能作为代表发言而感到荣耀,是谦虚的说法,应改为“荣幸”;第二处,“感谢老师的关怀,父母的教诲”错误,“老师”是“教诲”,“父母”是“关怀”;第三处,“一眨眼就过去了”错误,该用语过于口语化,作为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应使用书面语,可以改为“匆匆而逝”;第四处,“终于要完了”错误,该用语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要完了”往往针对不好的事情,此处可以改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第五处,“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中“赐予”错误,“赐予”,意思是赏给,应改为“给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人的爱情代言,其实不是玫瑰,而是桃花。这渊源,可追溯至近三千年前的《诗经》。桃花的美,虽然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但又昭示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以桃花的气质与秉赋,实在没有理由不代言人间的缘份与爱情。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槐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你看,崔护的这首绝句,并无妍词丽句,只任那人面与桃花的意象在时间里反复叠映。就在这叠映中,人们读到了情到深处的执念,亦读到了__________的沧桑。

其实,在所有的花木中,桃树最易老,桃花最易凋零。于是,桃花的美感里总藏着些__________的悲情。(                 )。

古往今来,挣脱爱情隐喻的桃花,一样美得__________。“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李白笔下,桃花是他与朋友的友情。“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在刘禹锡笔下,桃花是一生的沉浮。朗州十年之后,他率召回家。不料又因诗句而开罪权责,再贬连州。那一年,他四十六岁。待他__________地重回京城,时间又过去了十四年。玄都观的桃花不见,但他倔强的风骨依然如春日芳芬。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桃花的美,不但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更呼应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

B. 桃花的美,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又昭示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

C. 桃花的美,既契合了不期而遇的妙龄女子的浪漫与热烈,又呼应着那一份隐秘的羞涩与缤纷。

D. 桃花的美,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又呼应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是人非    明日黄花    海阔天空    满面风霜

B. 时过境迁    红颜薄命    惊心动魄    风尘仆仆

C. 物是人非    红颜薄命    海阔天空    满面风霜

D. 时过境迁    明日黄花    惊心动魄    风尘仆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然而,诗人们并不会都陷入类似于林黛玉《葬花吟》的凄美之中。

B. 所以,诗人们往往都会陷入类似于林黛玉《葬花吟》的凄苦之中。

C. 然面,诗人们并不会都陷入类似于林黛玉《葬花吟》的凄苦之中。

D. 所以,类似于林黛玉《葬花吟》的凄美往往会让诗人们深陷其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常借助动物的啼叫来渲染意境,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以此来表现傍晚迷蒙凄凉的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客中闻歌

清·项鸿祚

杏花开了燕飞忙,正是好春光。

偏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

杨枝漂泊,桃根娇小,独自个思量。

刚待不思量,吹一片、箫声过墙。

(注释)杨枝;唐诗人白居易付妾樊素,因善歌《杨柳枝》得名。桃根:晋代王献之妾桃叶之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词人用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新春图,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偏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也是一种别具魅力的美,只是让人在欣喜之余又夹杂一丝遗憾。

C. 词的最后三句与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心情和意绪都非常相似。

D. “杨枝”和“桃根”是两位女子的名字,词人在此运用典故,主要目的是点出自己的身不由己、卑微渺小。

2.本词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迂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日:“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B. 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C. 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D. 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刻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在文中指胡松年以上舍生的身份担任官职。

B. 赐对;指帝王在朝堂召见臣子对答问题。胡松年在政和八年受到了宋徽宗的召见。

C. 中原: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人常将“中国”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D. 卜居:指以占卜择定建都之地,文中指胡松年自己选择远离尘世的隐居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松年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

B. 胡松年在做殿试参详官时,以沈晦为第一名,这个结果让徽宗非常高兴,升为中书舍人。

C. 选拔将帅时,胡松年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皇帝亲自慰问部队,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 胡松年能豁达面对生老病死,不重钱财,他认为人虽贤能担多财,就会有损志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2)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简洁,节奏明快,用平实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孩子独自打跑了一只野猪的故事。

B. 文章关于父母的笔墨不多,主要通过描写孩子与野猪搏斗,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C. 文章题目“身后的眼睛”是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D. 父母没有直接开枪去帮孩子,而是在背后默默地注视孩子的行动,这是另一种爱的方式。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父母,也有人认为是孩子,你觉得是谁?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