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西郭先生传 [明]冯从吾 ①先生姓姚氏,讳显,字微之,...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西郭先生传

[明]冯从吾

①先生姓姚氏,讳显,字微之,咸阳人。正统九年乡举在大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景泰五年四月,上疏言王振修大兴隆寺,车驾不时临幸,佛本夷狄,信佛得祸。若梁武帝足鉴。时上欲幸隆福寺,太学生济宁杨浩与先生相继言,上遂罢行,名震天下。

⑨后寓居长安西郭,藩臬诸公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令齐东、武城二县祀名宦,循政详山东志中。当时民之曰:“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而先生自赞其像曰:“六尺长躯,尺五长发,学古人官,读孔孟书,躯兮发兮,五十三年而知五十二年之非。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官至太仆寺丞。

③冯从吾曰:师友之益大矣。先生之寓居长安也,以与李介庵先生讲学,故介庵以理学关中,而先生与之为友,交砥互砺,俱成名儒,是先生之气节盖从学问涵养中来也。彼虚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选自《冯从吾文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藩臬诸公____

(2)当时民之曰____

2.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循政详山东志中(  )

A. 全、整个 B. 沟通 C. 顺畅 D. 精通

3.对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B.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C.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D.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4.把第③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虛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5.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迹、内容

性格、形象

 

大公无私、忠诚报国

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

 

 

谦虚反省

 

 

6.分析第③段内容对于表现西郭先生形象的作用。

 

1. (1)到……去。 造访、拜访 (2)编歌、赞美 2.A 3.A 4.那些虚假矫情恃才傲气的人,与姚先生的(高风亮节)相比应当脸红羞愧啊。 5.直言进谏、节俭廉洁、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 6.第③段通过冯从吾的议论,显现了西郭先生交友为学的价值观和思想互益人生态度,进而与“虚矫恃气者”对比更加突出西郭先生的宽阔心胸和做人气节。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词语的意思。本题中,第一句“后寓居长安西郭,藩臬诸公造之”,这是说姚显住在长安西郭时,藩司和臬司的各位长官都来拜访他,“造”是动词,意思是“造访”“拜访”,今天还有“造访”之意。第二句“当时民歌之曰:‘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从语法关系来看,“歌”是名词,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后面跟了代词“之”,当名词加代词时,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再从后面语境来看,“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来看,这是赞美姚公的内容,由此可知,前面的“歌”应是百姓编歌来赞美姚公,“歌”应解释为“编歌赞美”。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循政详山东通志中”,结合语段来看,文中说“令齐东、武城二县祀名宦,循政详山东通志中”,这是说让齐东、武城二县祭祀名声显赫的官员,他们的善政都详细记录在书中,句中的“志”是名词,即记事的文章或书籍,那么“通”应该是修饰“志”,做“志”的定语,应是形容词,这就排除BD两项,因为这两项都把“志”解释为动词了;再看AC两项,C项把“通”理解为“顺畅”,代入句中就变成“把他们详细记录在顺畅的文章中”,这与情理不合,应解释为“全,整个”。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如本题中,“正统九年”是时间,发生的事情是“乡举”,就是说姚公在正统九年参加乡试,后面是说姚公 “在太学”所做的事情,这是两件事,所以应在“乡举”和“在太学”之间断开,排除CD两项;“三上封事”意思是“多次呈上密封的奏章”,这是发生在太学中的事情,“在太学”是 “三上封事”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且后面“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结构一致,B项把“安社稷”给断开了。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彼”,那些;“虛”,虚假,“矫”,矫情,“恃”,仰仗,凭仗,“者”,……的人;“视”,和……相比;“当”,应当;“赧然”,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愧”,形容词意动,感到羞愧。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分析形象的能力。从设题的形式来看,这是以表格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无形中降低了难度,考生可以根据表格中给出的内容进行填空。表格中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迹和内容,二是性格和形象。第一处后面给出了性格形象,“大公无私、忠诚报国”主要在第一段,如姚公在太学多次呈上奏折,“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如景泰五年,他又上疏言“王振修大兴隆寺,车驾不时临幸,佛本夷狄,信佛得祸”;第二处,前面给出事迹,考生要根据事迹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这是说姚公用粗食招待藩司和臬司的官员,这应是表现出他的节俭廉洁;第三处,后面给出特点,“谦虚反省”,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段姚公对自己画像的评点,“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认为自己碌碌无为,平平庸庸,这是姚公的自我反省,表现出人物的谦虚。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分析第③段内容对于表现西郭先生形象的作用”,然后要理解第三段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能展现西郭先生什么样的特点。从文中来看,第三段是作者冯从吾的话,作者先说“师友之益大矣”,这是这一段的总领句,接着叙述西郭先生和李介庵的故事,西郭先生和李介庵互为师友,互相砥砺,二人“俱成名儒”,展现出西郭先生师友互益、交友为学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最后作者又说“彼虚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这是将那些“虚矫恃气”的人与西郭先生进行比较,借以突出西郭先生的胸襟之开阔、气节之高大。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就可以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

[注]①杜:杜若,芳草名。②榜人:船夫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 本诗是五言律诗。

C. 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 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 明快飘逸 B. 婉约含蓄 C. 质朴刚劲 D. 清淡自然

3.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②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③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④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⑤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

⑥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子“磁——磁——”地叫。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我也看下你……”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不知道他又想起了什么。

⑦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了。”“唉,丢下留小儿谁管?”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咩咩”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看,闷闷地抽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⑧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⑨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1.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2.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语言形象生动,请结合第⑧段内容赏析。

3.小说以“拦牛”为线索构思巧妙,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

4.赏析作者塑造的“破老汉”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熊月之

①近代上海跟江南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地域来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空间性质来说,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从相互关系上说,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从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②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文化,统属于江南文化。在文化地位上,苏州、杭州、南京等地高于上海。以上海与苏州而言,近代以前苏州为江南中心城市。苏州物产丰盈,多富商大户,多合商儒为一体的上流阶层,多文化名人。

③近代以前的上海县,扩大而至松江府,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苏州书画岀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表彰语便是“小苏州”。民国时期学者硏究上海话语素,发现苏州语系占了7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关系。

④1860年代以后,上海经济、文化地位已超过苏州、南京、杭州。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1947年,上海人口430万,南京103万,杭州61万,苏州39万,上海以外江南城市人口总和仅为309万。集聚到上海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江南人。1930年,江苏、浙江两省籍人占公共租界人口的88.4%,占华界人口的85.5%。1950年1月,江苏、浙江与上海本地籍人,占上海总人口的88.9%。近代上海人口中,江南人占了80%以上。

⑤近代外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到1923年累计,上海有华资企业312家,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共106家。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总部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银行总部也大部分设在上海。太平天国战事以后,江南富户相当部分移居到上海,相应地也将财富带到了上海。

⑥密布的水网,黄浦江、苏州河两条重要的水路,沪宁、沪杭两条铁路,众多的公路,将上海与江南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文化、风习,都与江南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典型就是有很多企业家,同时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一起创办企业。荣氏兄弟既在上海设厂,也在无锡设厂,两地技术相通,人才互动。刘国钧在常州办的大纶机器织布厂,技术人员都从上海来的。

⑦文化与社会风气方面的辐射,几如浓雾罩地,无处不在。从照相机、留声机、自行车、电灯、电话,到西装、西餐、电影、跳舞,几乎都是先从西洋传入上海,再由上海传到江南各地。时论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是“上海化”严重的地方。无锡被人们干脆称为“小上海”。

⑧上海仿佛是一只镕化人的洪炉,一切风俗习惯,便是这洪炉中的木材煤炭,最会镕化人的。但瞧无论那一省那一府那一县的人,到了上海不需一年,就会被上海的风俗习惯所镕化,化成了一个上海式的人,言与行两大方面,都会变成了上海式。至于一衣一履之微,那更不用说了。说也奇怪,不但是本国人容易上海化,连碧眼虬髯的外囯人,也容易上海化,他们路远迢迢地到了上海,不多时自会变成一个上海式的外囯人。(沧海客:《上海观察谈》,《新上海》,1925年第1期)

⑨1934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力与消化力,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

⑩人口规模越大,人们互动、交流机会便越多,创造与创新也越多。产业、人口、资金高度集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必然刺激分工细密、技术创新与产品卓越。创造与创新的增长速率,通常远高于人口增长速率。

城市人口异质程度越高,不同文化相互之间差异越大,相互取长补短的概率越高,创新速率越大。

近代上海不光是中国特大城市,还是人口异质程度特别高的城市,在全中国所有城市当中,外国人、居住外侨比例最高的。这两个特点,导致了近代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特强。

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

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上海的市场,犹如全国各地人共同开办的大超市,使得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都与上海有关,使得上海人对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

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脏,这极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租界众多场所禁止华人入内。租界华人长时期只有纳税义务,没有参政权。诸如此类,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而租界则基本完好。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远处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

总之,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文化。

(《文汇报》2019年01月25日)

1.第③段加点词“小苏州”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3.以下事实分析不符合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

A. 移民来沪,始终与移岀地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使上海人特别关注外地。

B. 上海分治,华界落后肮脏而租界整洁,这种对比刺激了耻感文化。

C. 外敌入侵,华界惨遭涂炭而租界完好,这种对比刺激了爱国主义情感。

D. 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

4.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海派文化的形成是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的结果。

B. 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西方元索。

C. 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

D. 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

5.评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查看答案

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前后照应并连贯的一项是(  )。

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               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都知道,所以才有“                    ”、“                     ”、“                    ”这些个话。

A. 多变\意在言外\言不尽意\求之于字里行间

B. 灵动\求之于字里行间\意在言外\言不尽意

C. 特殊\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言不尽意

D. 复杂\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

 

查看答案

小李准备在祝贺母亲生日的贺卡上题写古诗表达心意,适用的诗句是(   )。

A.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D.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