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但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花开边缘,不曾凄凉 中心之处,不乏香车宝马,川流不息,更有繁花似锦,碧树银台。只怕庸人忙忙碌碌,迷失在了中心地带的拥塞,似锦的人生最后还是沦为平庸。 边缘之隅,兴许大雪弥漫,星空暗淡,平添彻骨寒意,无限悲凉。只要人心永不沉沦,去探寻那边缘地域的魅力,平凡的生活终究也会流光溢彩。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位失掉王位的国王。”的确,我们从生活的夹缝中获益良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在找寻属于自己王位的过程。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像梁衡所说:“正常生活中人人可以为王,只是我们不必在意这王国的大小。”无论你身处何方,若是你心笃定,永不沉沦,纵然只是村夫之乐、平民之趣,也可以变成沉甸甸的王冠,在边缘的帷幕前熠熠生辉,闪耀着如中心地带般的光芒。 其实,大多时候,最明亮的中心地带总是最迷惘,最繁华的庙堂之高却总是最凄凉;最冷清的边缘之处不见得没有花开遍野,最寂寥的江湖之远不一定缺失铁血燕然。六朝之后,初唐的社会靡艳娇奢,多少白衣飘飘的诗人,渴望着一赋动帝王,招封至京城。于是,他们于洛阳,吟咏自己安享富贵的闲情逸致;于长安,描写帝王城居的宏丽繁盛来讴歌太平。纵然是身居旖丽的中心,可那满纸的六朝遗风,通篇的靡靡之音,是换不来认可的。 当那份繁华,无缘得触,当他们被迫远离京城,当赴任偏远之地漫游道中。他们才真正的发现,江湖之远的忧患之作,比那庙堂之高的盛世繁华,更有价值。于是,才会有抽离繁华之外的惊警,流芳万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古有忧国忧民的诗人,恣意纵横,一字千钧;今有“走到人生边上”的低调作家,陶陶然专心治学。 菜根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世间花迎鸟笑,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的确,边缘之处人烟荒芜,冷烟寒月,怎奈,唯其寂静,得其深远,唯其清冷,得其安然。或许是未曾跻身,反思时才会想的更加清楚;或许是一直远离,回望时才会看得更加真切。 既然如此,何必执拗于身处何处?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边缘之地,鲜花自然开放,边缘之地,不曾寂寞凄凉。待明日,我心自定,问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析】 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陈述中心的优势,同时也指出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第层陈述边缘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不沉沦则边缘亦中心的道理。语段中的“中心”和“边缘”给人的影响均应作辩证思考,两者在对比中又有转化,各有长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段文字前后形成对比,主要陈述一个社会生活的现象和事实:有人向往中心,也有人迷失在中心;有人向往边缘,也有人在边缘找到中心的感觉。从中心和边缘的概念适用范围来看,应该主要是地域和位置上的,当然也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地域上的“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思想上的“主流”与“非主流”,职场上的“热门行业”与“冷门行业”,甚至是小到一间课室中的座位分布,都是概念的适用范围。但是,中心和边缘是相对概念,一般不可孤立存在。 从深层含义上看,中心和边缘的选择代表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考生由中心和边缘联系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可以。围绕“中心”“边缘”来谈“各自优势”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均可。 参考立意: (1)向往中心,因为中心带来便利、机会和认同;(2)中心虽好,可不要迷失其中,最终边缘化。③努力进入中心,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的体现;(3)喜欢边缘的地方,因为简单质朴;(4)安守边缘,只要不沉沦,边缘即中心;(5)逃离中心,到边缘寻找别样的风景;(6)安守边缘,这是淡泊的价值观的体现;(7)不在中心迷失,也不在边缘沉沦。 结构示例: 开头总说“身处中心之处可能沦为平庸,边缘之隅,身平凡的生活终究也会流光溢彩”,然后引用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位失掉王位的国王”引出文章的观点“无论你身处何方,若是你心笃定,永不沉沦,纵然只是村夫之乐、平民之趣,也可以变成沉甸甸的王冠,在边缘的帷幕前熠熠生辉,闪耀着如中心地带般的光芒”。接下来通过古人 “大多时候,最明亮的中心地带总是最迷惘,最繁华的庙堂之高却总是最凄凉”“当他们被迫远离京城,当赴任偏远之地漫游道中。他们才真正的发现,江湖之远的忧患之作,比那庙堂之高的盛世繁华,更有价值”的经历得出“或许是一直远离,回望时才会看得更加真切”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心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边缘之地,鲜花自然开放,边缘之地,不曾寂寞凄凉”,收束全文。 材料链接: 1. “虽然我们都嘲笑追逐影子的人,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都在追逐影子。”华兹华斯如是说。我们的心决定我们是不是中心,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决定我们会成为什么。然而,在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正像追逐影子的人,一开始都充满希望,最后只不过选错了方向。大多数人艰难地奔向中心,却永远也不能到达,他们抱怨自己没有富庶的家境,没有过硬的人脉,没有成才的环境。而他们在抱怨时,身在农村的俞敏洪,早已立下了考去北大的决心;刚刚成人的马云,早就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志向。心之所向,便是中心,他们在边缘,并不沉沦,而是用心拥抱世界,默默努力,最后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中心。 2. “没有了希望,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保守他的精神,或保全他的内心纯洁。”巴尔扎克如是思考。是的,心系中心,是保持在边缘却亦能拥有持续追逐中心的希望。正如北宋范仲淹在四次被贬谪后,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亦能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高尚节操。虽距皇帝千里之遥,却心系皇帝,永远在心中贴近中心。 3.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阿久悠如是说。如果我们身处边缘,那么正如阿久悠这句话,不必强求自己向中心进发,而是要心在中心,不沉沦,不放弃。梭罗,生活在瓦尔登湖畔,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并写出了《瓦尔登湖》。门罗,生活在加拿大的边远小镇,坚持勤勉写作,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文学上的至高荣誉。高更,生活在塔希提岛上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画出了传世名作。他们,既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傲人的天赋,生活在边缘,心却向往广阔的天空,承受着边缘的痛苦,却也在这里坚持内心的选择,于是他们成为了中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步伐太慢,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事物,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需要保护的对象应该是以河流生物为中心的环境事物。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中,只是简单地套用了环境保护对象范围,因此造成了受保护对象的偏差,也导致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司法的功能性偏差。

我国河流生态环境在某些地方进一步恶化的原因还在于环境主管部门行政管理的手段过于单一,过分依赖于经济处罚,使一些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长远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和管理。我国水资源分布范围极广,一条河流往往会流经多个行政区域——县、市、省甚至跨国,上游地区工业或生活污水排放,使下游区域工农业生产遭受损失,造成上下游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治污责任主体缺位是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难点。

另外,一些沿河流域居民认识不清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内在经济动因,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乱采河道内的沙石,大肆捕获水生珍稀动植物,过度地从河流中提水灌溉,加之沿岸企业乱排废气废水,加剧了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老百姓历来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思想。居住在河流两岸的人们从江河中去求生存,以渔业捕捞和养殖为主要生存手段,但由于缺乏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部分居民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摘编自《论我国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缺陷和应对措施》,《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材料二:

河流的生态整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除了应当遵循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降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外,更应当应用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构建生态功能显著的滨水环境,使河道在城镇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对河道断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实现工程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完善河道断面多样化设计。比如矩形断面设计,这种断面形式具体是指,在常规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砌筑成矩形,在超出常规水位的部分采用碎石堆砌成斜坡,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堤防进行保护,并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若是河岸本身的绿化带较为充裕,边坡比则应当控制在1:4以内,对于水流速度较快的河段,可增设重力式挡土墙,借此来减少水流的冲刷。

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生态材料和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比如生物浮床,由于城镇的河道断面相对较小,在水域景观设计中,可在局部搭配相应的水生植物,借助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对水体当中污染水环境的N、P等元素进行吸收,再以收割植物的方式,将N、P等元素从水体当中带出。还如土工网垫种植基,这是一种以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网垫,并辅以土壤、肥料及种子的生态化技术措施,经过相应的培育之后,种子会成长为草垫,其发达的根系能够将网垫、草及土壤有机结合到一起,有助于土壤的保护,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在滨水景观当中,亲水设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具体设置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地方特色之外,还要满足人们休闲、观赏的需要。如可在河道上建设亲水台阶、水榭长廊、喷泉、休闲公园等设施。

(摘编自《中小河道生态整治的必要性及意义》,《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

1.下列关于河流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流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的对象是以河流生物为中心的环境事物,而不应该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事物。

B. 河流生态环境治污责任主体缺位是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难点,特别是下游往往管不到上游。

C. 河道断面设计常常缺乏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意识,造成河道断面设计在多样化方面各行其是。

D. 河道整治工程与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营造生物浮床,既可以净化水质,又可以美化河道景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立法步伐太慢的原因;材料二揭示了河流的生态整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B.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思想让人们只注重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不重视河道整治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C. 一些沿河流域居民乱采河道内的沙石,破坏了河床,甚至会危及河堤,如果采用矩形断面设计,能够对堤防进行保护,并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D. 我国河流生态环境堪忧,但也不是束手无策,在所有的河道整治工程中大力营造亲水设施,让人们感受到河道治理的休闲娱乐的益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河流生态环境?请结合两个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审美不止于耳目之娱

王元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美是人们感觉和体验的对象,我们认为某一事物是美的,一般是由于它的感性形式使人身心愉悦而不是因为它的实际有用性,所以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一种“纯粹的认识形式”,是“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使人认识到这一切身外之物的空虚”,从而在消极意义上把审美看作不过是在人生苦难中暂求解脱的一种“养心术”。近些年来,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人们更是常把美感与“快感”混同,以为它只是给人以耳目之娱而完全否定它的精神担当。

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近代西方社会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通过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就像庄子说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把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即在不受理智与意志强制之下,通过情感的陶冶来达到改造人性的目的,而并非像人们所误解的那样:审美只是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和满足。

这种自由愉快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虽然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并不能满足人生存的全部需要,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快乐和幸福的问题,甚至使人为满足欲望变得贪得无厌,因而永远处于被物支配的地位,导致人生痛苦。这就是今天虽然物质生活较以前半富多了,有些人仍然不快乐幸福,反创出现各种精神焦虑的原因所在,这也从反面印证了精神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性。而审美就是不予强制和灌输而令人精神愉悦,按照美的理想和信念来塑造人的心灵,使人从“感性的人”提升为“理性的人”的一种最为积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说,审美既是一种“享乐的方式”,又是一种“修养”。

(节选自《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塑造心灵需要理智、意志、情感的教育,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挥着其他思想工作不能替代的作用。

B. 康德认为审美给人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是因为事物的美-般取决于其使人身心愉悦的感性形式而不是它的实际有用性。

C. 从把审美当作人生苦难中暂求解脱的“养心术”,到认为审美只给人以耳目之娱,康德美学自引人我国以来一直受到曲解。

D. 物质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快乐和幸福的问题,甚至使人为满足欲望变得贪得无厌,这说明了人的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柏拉图的话,意在强调文艺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审美能够完善和提开人的心灵世界。

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康德的“无利害的自由愉快"的审美观与暂求解脱的“养心术”进行对比,以突出后者的消极意义。

C. 近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日渐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康德在此背景下规定美感的特性,具有现实针对性。

D. 文章立足中外视野,既有对康德美学的阐述,又引用庄子的话语加以佐证,充分论证审美“无利害的自由愉快”的重要性。

3.请结合文章,简述“审美不止于耳目之娱”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品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 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

C.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体现岳珉面对死亡阴影的无奈。

D. 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里通过父亲的死与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2.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静”为题的好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和昌父

宋·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①作者的朋友赵昌父以淡泊名利、思归山林而闻名。②古来称三贤者甚多,此处指辛弃疾、赵昌父、陶渊明。③陶渊明曾作《止酒》《停云》诗。

1.简要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作用。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金眉生《六幸图》序

俞樾

往岁客有问于余者曰:“子何著书之多也?”余告之曰:“盖得力于三无。其一无钱。余无一亩之田,家无一岁之储,笔砚耕耨,岁食其入,仅足而无余。以故目不能识秤星,手不能拨算珠,终日终年一编而已,此得力于无钱者一也。其二无官。余三十岁始入承明庐,未四十即释官而归,嗣后不复出,无衣冠褦襶之苦,无簿书填委之劳,此得力于无官者二也。其三无能。余有生以来,人间可谓多事矣,干戈遍于海内,冠盖交于海外,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而余闭一室而坐,无过问者。此得力于无能者三也。”

乃今观六幸翁之自纪,其一为贫,即余三无之一也。而君悉数其幸事以至于六,则余三无而倍之,多乎哉!君之幸乎。余读书苦不能记忆,偶得一义,不笔之明日遂失之,而君读书无不能记,余所不及者一也。余未通籍以前,伏处三家村中。罢归后,又杜门不轻见一客,故落落寡交游,而君羔雁满天下,余所不及者二也。虽然,君之不及余者亦有一焉,余无能,而君多能也。君自朝章国典,以及河渠、盐务、水利、荒政,与夫寰内之形势,域外之情状,无不犁然于心,如示诸掌,名公钜卿咸就君而谘访焉,得失可否,待一言而诀。君坐是不得安居于家,一岁日月,舟车者半,视余之偃蹇曲园中者,迥不侔矣。君得无幸者六而不幸者一乎?或谓余曰:“子惟无能也,故以有事为苦,若才大如海者,虽处盘根错节,从容谈笑,绰有余裕,夫何焉?”余曰:“若然,则君之多能又一幸矣。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今而后,请君之六幸为七幸。”

(有删改)

 ①承明庐:汉朝承明殿的旁屋,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以入承明庐指代在朝做官。②衣冠褦襶:暑天衣帽穿戴整齐地拜会客人。褦襶:暑天拜会别人。③羔雁:小羊和雁,古代卿大夫相见时的礼物。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无一亩之田              郭:城外

B. 余三无而倍之            视:看到

C. 夫何焉                    病:疲惫,劳累

D. 君之六幸为七幸          益:增加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自己不做官,无需应酬,没有一大堆官府文书等待自己去处理,这是自己著述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B. 作者认为,自己无能是著述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无能”是反语,表明对贤士大夫的嘲讽之意。

C. 作者认为,贫穷是自己著述丰富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只能靠辛勤写作的收入供给生活。

D. 有人说,没有能耐的人才会感到做事是劳苦的,而有能耐的人并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同意这种看法。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

(2) 君坐是不得安居于家,一岁日月,舟车者半,视余之偃蹇曲园中者,迥不侔矣。

(3)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

4.作者认为金眉生在哪几个方面强于自己?请简要归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