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恢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秦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目,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造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春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民族节日在农业社会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 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地位下降,产生蜕变。
C. 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是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D. 新的节俗传统如能形成,就可能从当代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民族节日的复兴。
B. 与第二段不同,文章第三段采用对比论证阐述文化语境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C. 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协调问题是为了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论证。
D. 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B. 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空洞化、表层化处理是因为“革命”的影响。
C. 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更多价值是丰富生活而非必需。
D. 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要更为迫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随园诗话》:“画家有读画之说,余谓画无可读者,读其诗也。”画如何可读?所以读画云者,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
诗与画是两个类型。但是类型的混淆,古已有之。我们中国也特别称道王摩诘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究竟诗与画是各有领域的。我们读一首诗,可以欣赏其中的景物的描写,所谓“历历如绘”。如诗之极致究竟别有所在,其着重点在于人的概念与情感。所谓诗意、诗趣、诗境,虽然多少有些抽象,究竟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最为适宜。我们看一幅画,可以欣赏其中所蕴藏的诗的情趣,但是并非所有的画都有诗的情趣,而且画的主要的功用是在描绘一个意象。我们说读画,实在是在画里寻诗。
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画山水不是《春山烟雨》,就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山水画中寄托了隐逸超俗的思想,山水画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家人格之最完美的反映。有些画家还怕诗意不够明显,在画面上更题上诗词字句。在画上题诗,至少说明了一点,画里面的诗意有用文字表达的必要。一幅酣畅的泼墨画,画着有两棵大白菜,墨色浓淡之间充分表示了画家笔下控制水墨的技巧,但是画面的一角题了:“不可无此味,不可有此色”,这张画的意味不同了,由纯粹的画变成了一幅具有道德价值的概念的插图。画的本身应该能够表现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需另假文字为之说明,题画的办法有时使画不复成为纯粹的画。
我想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一说到读便牵涉到文章词句,便要透过思想的程序,而画的美妙处在于透过视觉而直诉诸人的心灵。画给人的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说便不着。
(选自梁实秋《读画》,有删节)
1.作者认为,诗与画是各有领域的理由是什么?
2.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的依据。
3.请结合材料内容,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简答题
(1)《红楼梦》六十四回中,宝钗看黛玉题写的《五美吟》。她对黛玉不愿给宝玉看诗的举动和《五美吟》分别做了评价,从中反映了她的思想主张。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2)请简述70回“张飞智取瓦口隘”的情节。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家》 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的日子。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一派喜庆。
B. 《狂人日记》开头的文言小序中,“狂人”病已早愈,并赴某地候补,这其实是故事的结局。这一安排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与支持。
C. 《茶馆》中面对专横的二德子,常四爷愤言道:“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可谓不惧恶人,仗义执言。
D.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将积蓄的金币送给了临行的夏尔,夏尔也把母亲的金梳妆匣留给了欧也妮作为纪念,两人海誓山盟定下终身。夏尔走后的头一个元旦,葛朗台与妻子发现了此事,两人感到吃惊并大发雷霆。
E. 《哈姆莱特》中,国王克劳狄斯为表明自己是被无故猜疑,让王后去与哈姆莱特谈心,并派大臣波洛涅斯去偷听,结果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误杀。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文中“韩氏”指_________,他提出的文学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写出一个主张即可)。
3.根据文意,写出作者在上面的文段中表达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但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