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也谈墨守成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透漏个人相关...

请以“也谈墨守成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也谈墨守成规 孔子所言,七十则随心所欲不逾矩。此乃是阅尽世事千般,才达到的境界。在规则框架内,亦是自由随心。事实上,墨守成规,亦是为人所遵循的大道。 独木桥上的打破常规,看似合作共赢,实则后患无穷。倘所有选手都做如是选择,皆成功渡过,要如何评定最终胜负结果,这样的比赛,又何以称之为竞技? 规则,不可或缺。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正是格外强调了这种规则意识。人民依照所立契约,将权力赋予政府。一旦政府违背契约,人民便有权更换乃至暴力推翻它。规则,是世界运行的准则。 文有定法,律有常规。规则构成世界。在自然界,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遵循四时更替的规则;大江东去,星汉西流,亦遵循物理的规则;在人类社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亦遵循社会发展规则。生活中的有形法律与无形道德亦是支撑社会运行的规则。规则让万物并行不悖,井然有序,格外安然。 而规则一旦被违背,世界必将混乱不堪。康德言,世上有两样东西越想便越觉令人敬畏: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将道德准则与光辉灿烂的星子并列,足见规则的永恒价值。 当今社会,不遵规则之事正在啃噬和挑战着良好的公共秩序。刘青山、张子善、文强、王宝军等诸多贪富污吏,哪个将法律置于心间?瘦肉精、毒胶囊、地沟油,又有哪个商家将道德悬于头顶?诚如泰戈尔所言,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他们的阴影投射在自己面前。贪官污吏、黑心商家选择背对规则竞争,那么,铺在其利行之路上的,必然有自己造就的阴影,前途一片黯淡。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起来,那么整个社会都将笼于暗夜之中。 不得不说,如今的国人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中国式”过马路,前些日子引起了热烈讨论,也侧面折射出规则的“尴尬”境地。这是人情社会的遗存。在倡导建立法制国家的大背景下,必然是不合时宜的。唯有国人皆遵循规则,社会才能安定,良好的公共秩序或竞争秩序才能健全。虽然规则不能压抑个性,然而我们生活在不 同的领域,“公共”二字确应始终盘桓心间。因为正是规则保护了公共利益,也使个人从中受益。 【解析】 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要点:命题就是命制好作文题目的作文,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要抓住所给题目里的关键词审题立意。比如本次作文中的“也谈”二字,就为写作拓展了思路。 具体过程: 本次作文要求以“也谈墨守成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墨守成规”是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也谈”既可以老生常谈,否定墨守成规,也可以突破传统的“墨守成规”的传统认识,谈“墨守成规”的优势以及它的好处。写作时要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墨守成规,怎么做到既守住规则又不至于太死板等等。 【立意】 本次作文要求写成议论文,既可以谈“墨守成规”的利处,也可以谈“墨守成规”的弊端。当然,最好是采用辩证思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辩证谈谈对“墨守成规”的利与弊的看法。 【素材】 1、墨守成规对一个学术研究者来说,是一个致命伤,因为无法突破旧规范,便无法创新。 《孙子兵法军事篇》有云:“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勿阙,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墨守成规的可持续发展,而是满足产品需要的同时不增加危害。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墨守成规的可持续发展,而是满足产品需要的同时不增加危害。 4、两个和尚过河的故事。有一天,两个和尚结伴同行,从一座庙走到另一座庙的途中,突然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条河上没有桥,水并不太深,他们决定涉水而过。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美貌的妇人也来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可是又怕河水把她冲走。第一个和尚见此情景,毫不犹豫地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地送到了对岸。第二个和尚跟在后面也顺利地过了河。他们两个默不做声地继续赶路。又走了好几里路,第二个和尚终于憋不住了,突然对第一个和尚说:“师兄,我们和尚绝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着那个妇人过河呢?”第一个和尚回答:“我一过河就把她放下来了,怎么你走了好几里路,到现在还背着她呢。” 5、鲑鱼出生在北美洲中高纬山区的一条小河里,等他们长大,整个家族便一起顺流而下,进入大海,摄食生长。到了繁殖期,鲑鱼们便按照习性往回游,要回到出生地产籽。他们回去必须经过一道气势雄伟的瀑布,贪吃狡诈的棕熊知道他们会在这时回来。由于鲑鱼进入大海时是顺流而下,速度很快,棕熊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会早早的在那儿“恭候”鲑鱼的到来。有人说棕熊笨,其实他们聪明得很。他们在捉鲑鱼时从不乱选位子,他们会等在瀑布的上游。鲑鱼们长途游弋,终于游到瀑布底下,途中有些鲑鱼因体力耗尽死去了。鲑鱼们稍作休整便一齐拼尽力气沿着瀑布往上冲,到瀑布上游时已是筋疲力尽,棕熊正虎视眈眈的等着⋯⋯鲑鱼一见棕熊,一边拼命往前游,一边惊恐地叫着,一条条鲑鱼落入棕熊的魔爪,棕熊吃得心满意足。一年年,依然如此。鲑鱼因为不能打破在出生地产子的习惯,才会自找烦恼与困境,他们以身涉险,却不知改变,只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6、鲁迅曾在《电的利弊》中这样写道“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一切,都源于思想禁锢。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镜子”的托尔斯泰。在他一生中的二百多部作品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殊不知,他生在豪门贵族。试想,如果他一直在上流社会与各类名媛打情骂俏,同花花公子们争权夺势,被一家人包办了一切。那底层的穷苦人民又怎能同他擦出心灵的火花?他又怎能写出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腐败以及道德沦丧的传世作品。试问,如果他墨守成规,还会有今天的伟大巨著?受到后人的无比敬仰吗?虽然出生不同,境遇不同,但他们都打破常规做事,做有用之事。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不墨守成规就要创新,创新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武器,只有创新,才能有动力,有了动力,就会有成功的希望”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墨守成规是前进的绊脚石,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流着叛逆的血”,然后论证“只有灵活应变,不墨守成规,懂得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最后结合现实,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有南北官道,洿下者里余,雨多行潦,行者不便则傍西踏人田行。行数日而成路。田家苦之,断以横墙,十步一堵,堵数十焉。行者避墙更西踏田逾广数日又成路。田家无计,乃蹲田边,且骂且泣,欲止欲讼,而无如多人何也。或告之曰:“墙之所断已成弃地矣,胡不仆墙而使之通,犹得省于墙之更西者乎?”予笑曰:“更有奇法,以筑墙之土垫道,则道平矣。道平,人皆由道,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安用墙为?”越数日而道成,道旁无一人迹矣。

(注释)①洿下:低洼的地方。②潦:积水。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田家之          ⑵不仆墙而使之通

2.用两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者避墙更西踏田逾广数日又成路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横墙                        料大王足当项王乎

B. 欲止欲讼,无如多人何也        成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

C. 骂且泣                        若属皆为所虏

D. 犹得省于墙更西者乎            均二策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 断以横墙 B. 大王来何操 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由道,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安用墙为?

6.筑墙的两个弊端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7.概括本文的寓意。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春江晚景

(唐)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写出本诗中押韵的字:__________

2.对本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 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 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1.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是

A. 父亲是以为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

B. 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建。

C. 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D. 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美术品

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3.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十美元拍的,他竞买动机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因为念及旧谊 B. 被老人父爱感动 C. 为使拍卖顺利 D. 不忍画像受冷落

4.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5.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小说家_______短篇小说《______》的结尾艺术。

6.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 ⑥,①,④,③,⑤,②。 B. ⑥,①,②,④,③,⑤。

C. ⑥,③,④,①,⑤,②。 D. ⑥,④,③,①,⑤,②。

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 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 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 “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5.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查看答案

按题目要求选择

下列各句表述得体准确的一项是(   )

A. 你的邀请我心领了,明天我一定出席。

B. 我就谈这些,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意见。

C. 王老师说:“同学们,有不懂的地方欢迎垂询。”

D. 你的设计方案我看过了,其中的不妥之处,我已经斧正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