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费孝通曾言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林语堂亦言在乡土社会里,“人们总是避开法庭,95%的乡村纠纷是由那里的长者们来解决的。牵涉到一项诉讼中去,本身就不光彩。体面的人们都以自己一生从未进过衙门或法庭而自豪”。
其实,传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存在,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乡村靠礼俗解决纠纷,产生“轻易不告官”的习惯,出现如费孝通所言的乡土社会“无讼”特点。乡土社会中,人们靠礼俗和累积的经验足以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礼俗文化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人们深受礼俗的浸染,“约定俗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入乡随俗、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人们因礼俗而有规矩,因有礼俗而形成德性。遵“礼”、循“礼”、守“礼”而使人们形成对“礼”的基础即“义理”的认同,“义理道德”就成为人们道德的表现形态,行为依规守矩不在于神性或契约的先在约束,也不在于功利或惩处的后在约束,而在于对义理认同基础上的行为德性。义在心中,心中有约,理在行中,行为有据。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乡土社会中,礼俗成为“社会公认合宜的行为规范”。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甚至具有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不仅通过自身来约束民众,还与法律相结合,化约为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有些礼俗还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夏律中的很多法条就来自远古礼俗,周公制的“礼”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律令的重要来源。汉朝的道德法律化,一方面表现为把符合儒家原则的道德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即在司法中引经决狱。唐律充分体现了宗法伦理关系中礼的重要性。宋、元、明、清各代的法律,基本依循唐律,遵循“出礼入刑”原则,仅在个别条款的定罪或量刑上略有增减。传统礼法这种关系,一方面使得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执行道德教化的职能。故而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法律受礼的道德原则所支配,为礼俗文化所浸染。
礼俗既是传统道德的题中要义,亦是传统道德的社会展开,更是社会教化的有力保障。传统社会道德的维系主要靠人们内在的信念、社会礼俗及社会舆论,法律制度只是成为辅助性的保障机制,这与西方缘于信仰基础的宗教道德与源于契约基础上的义务道德有显著的区别。
(选自《北京日报》2018年1月8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孝通所提的“无法”的社会是指乡村中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总是尽量避开法庭不通过诉讼来解决,呈现出无诉特点的传统乡土社会。
B. 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无不深受礼俗文化影响,遵礼、循礼、守礼促成了人们对义理的认同,而“义理道德”成为人们道德的表现形态。
C. 礼俗不仅通过自身来约束民众,还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律令的重要来源就是周公制的“礼”。
D. 中国基于内在信念、社会礼俗、社会舆论形成的传统社会道德与西方源于信仰、契约两方面形成的宗教道德和义务道德区别明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由费孝通、林语堂等大家的观点导入,引出论题,引发读者对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的思考。
B. 文章第三段从心理和行为两个角度列举了礼俗文化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来充分论证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
C. 文章第四段列举各朝代法律与礼俗之间相关的特点其目的在于论证礼俗可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
D. 文章尾段把中西方的道德维系的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中国的传统社会道德维系主体是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感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乡土社会出现“轻易不告官”的习惯从而产生费孝通概括的“无讼”的特点,源自于靠礼俗足以解决各种生活问题的定势。
B. “约定俗成”、“入乡随俗”等现象说明行为依规守矩是人们在对义理认同的基础上的共性表现。
C. 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都和礼俗密不可分,道德训诫中有法律威严,法律规范中含有道德教化。
D. 西方的宗教道德和义务道德说明法律制度在西方社会是对传统社会道德维系的重要保障性机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动莫若敬,德莫若让。——《国语》
②贪满者多损,谦卑者多福。——欧阳修《易或问》
③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陆游《感事六言》
④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陈寿《三国志》
⑤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春水》
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2019年“两会”金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结合个人体验和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读图,归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脱贫攻坚成就显著”的内容。(表述中不能出现数字。)
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1:老张跟别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
反驳2: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和”意味着互尊互助、开放包容,“合”则指向齐力同心、相向而行。厦门会晤期间,不少人把目光定格于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的会标。霓虹绽放、多彩汇聚的简洁图案,既象征伙伴关系,也喻示朴素哲理:朋友多了路好走,团结起来有力量。聚力打造“金砖+”合作模式的“金点子”,正是植根于________、合作共赢的中华传统理念,也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独特魅力。对话会上,习最高领导人连用四个“加强团结协作”倡议大家同舟共济、携手前行,联手营造有利发展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厦门会晤发出的“金转声音”,将传之久远、影响弥深,赢得更多回应。
( )。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国一域难以________,如果不主动汇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只会________,固步自封。“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曾作出判断: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当今世界,破解发展难题,应对现实挑战,防范潜在风险,无时无刻都需要播撒“和”与“合”的中国理念。
“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崇扬“和”“合”,胸怀天下,________,更加精彩的故事正等待我们去讲述。
(节选自《人民日报》《一箭易断,十箭难折》,2017年9月6日)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今世界,破解发展难题,防范潜在风险,应对现实挑战,无时无刻需要播撒“和”与“合”的中国理念。
B. 当今世界,应对现实挑战,破解发展难题,防范潜在风险,无不需要播撒“和”与“合”的中国理念。
C. 当今世界,应对现实挑战,破解发展难题,防范潜在风险,无时无刻需要播撒“和”与“合”的中国理念。
D. 当今世界,破解发展难题,防范潜在风险,应对现实挑战,无不需要播撒“和”与“合”的中国理念。
2.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
B.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C. 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D.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同气连枝 独善其身 形单影只 达士通人
B. 同气连枝 明哲保身 形单影只 立己达人
C. 和衷共济 明哲保身 踽踽独行 达士通人
D. 和衷共济 独善其身 踽踽独行 立己达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生活情景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所说的“____________”,表达了对自己整天思索的反省;“____________”,则指出了自己曾经踮起脚远望的不足。
(3)《曹刿论战》中,齐军大败之后,曹刿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远望齐军的队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决定“逐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