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的师生关系。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两句表达的感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类似。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 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 “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D. 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王诗用枣花、桑叶与牡丹进行对比,袁诗中苔花与牡丹形成对比。
2.这两首咏物诗各自借所咏之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田,字公载,澶渊人。登进士第。欧阳修荐其才,通判广信军。夏竦、杨怀敏建策增七郡塘水,诏通判集议,田曰:“此非御敌策也,坏良田,浸冢墓,民被其患,不为便。”因奏疏极论,谪监郢州税。久之,通判冀州。内侍张宗礼使经郡,酣酒自恣,守贰无敢白者,田发其事,诏配西陵洒扫。摄度支判官。袷享太庙,又请自执政下差减赉费,唐介论其亏损上恩,出知蕲州。移桂州。异时蛮使朝贡假道,与方伯抗礼,田独坐堂上,使引入拜于庭。土豪刘纪、庐豹素为边患,讫田去,不敢肆。京师禁兵来戍,不习风土,往往病于瘴疠,田奏罢戍。或告交阯李日尊兵九万,谋袭特磨道,诸将请益兵,田曰:“交阯兵不满三万,必其国有故,张虚声以吓我耳。”谍既得实,果其兄弟内相残,惧边将乘之也。宜州人魏利安负罪亡命西南龙蕃,从其使入贡,凡十反,至是龙以烈来,复从之。田因其入谒,诘责之,枭其首,欲并斩以烈,叩头流血请命。田曰:“汝罪当死,然事幸在新天子即位赦前,汝自从朝廷乞恩。”乃密请贷其死。熙宁初,知广州。广旧无外郭,民悉野处,田始筑东城,赋功五十万,两旬而成。初,役人相惊以白虎夜出,田迹知其伪,召戒逻者曰:“今夕有白衣人出入林间者,谨捕之。”如言而获。城既就,东南微陷,往视之,暴卒,年五十四。田为人伉直自喜。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作钦贤堂,绘古昔清刺史像,日夕师拜之。苏轼尝读其书,以侔古廉吏。
(选自《宋史•张田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
B. 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
C. 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
D. 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文中意为皇帝下达命令。
B. 太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 禁兵,即禁军,是封建时代由皇帝直接控制,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D. 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如《木兰诗》中“出郭相扶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田处事镇静,很有主见。有人谣传交阯国军队图谋来犯,他冷静分析,指出这是他们在虚张声势吓唬人,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混乱。
B. 张田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他反对扰民的提议,揭发放肆的官员,请求减少官员们的赏赐;他在广州时,为民办实事,不幸在任上去世。
C. 张田很有威望,为官刚直。他为官一方,一向是边界祸患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逃犯魏利安和龙以烈勾结,他毫不留情地处死了他们。
D. 张田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他曾经拒绝亲戚提出的无理要求,把古今清廉的刺史视为偶像,苏轼把他跟古代的廉吏相提并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时蛮使朝贡假道,与方伯抗礼,田独坐堂上,使引入拜于庭。
(2)田因其入谒,诘责之,枭其首,欲并斩以烈,叩头流血请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而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枯水季节,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之势,跌宕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而这些分流常常会因洪水的冲撞而变幻莫测。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后,第二趟行船时水路就面目全非了。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大圣的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建站时,是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守半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
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这事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主航道的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来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75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子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已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事,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遇险物品难以计数。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8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航标”,一语双关,既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B. 小说开头写急水湾人迹罕至、变幻莫测,看似闲笔,实则为表现李松坚持在急水湾建立航标站的决心以及他坚守航标站的执着作铺垫。
C. “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表明虽然不知道等级航道设置被取消,李松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D. 用“当地报纸的人物事迹报道”的方式补叙李松守护废弃的航道的事迹,保持了文章结构完整,表现了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
2.小说结尾说李松“仍然是义无反顾”,纵观全文,“义无反顾”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分别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年初,重庆沙坪坝的罗先生接触到一个叫“早起挑战团”的微信公众号,“挑战”的规则是:每个加入者至少投入10元作为保证金,每天早上在指定的时间内用手机打卡签到,没有签到的人会被扣掉保证金,分给坚持早起签到的人。
从春天到夏天,陆续有用户发现受骗,报警求助。有受害者将这款应用的界面截图上传到网络投诉平台,可以看到用户投入的保证金实时总额最高超过400万元。嫌疑人告诉警方,这个数字是真实产生,而每天没有按时签到需要被扣罚的保证金额度,在后台有一真一假两个数字,客户端的界面上只能看到修改过的数字。例如6月2日实际扣掉了31600元,但只公布和发放5600多元,其余的近26000元,都成为嫌疑人的收入。
沙坪坝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二大队队长杨兵介绍说:“嫌疑人普遍学历都比较高,而且他们在做这个事情之前都咨询了律师的。律师给他们的建议是不要去修改这个数据,就不违法。但是所有人都去修改了数据,因为通过修改数据赚这个钱实在是太容易了,几个月时间,几百万元就到手了。”
(摘编自2018-12-17中国之声 央广记者:白杰戈)
材料二
(图表数据来自猎网平台)
材料三
电信网络诈骗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大多依托在境外的服务器和交易平台,利用购买来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诈骗。大部分人一开始会对陌生电话或者微信消息保持警惕,但是当对方轻易说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住址,甚至股票账户等具体信息时,骗局就可能由此展开。
浙江金华婺城公安分局民警周平锋介绍:“一线冒充被害人当地的公安机关,声称接到上海公安局的协查指令,说被害人在上海开了一个银行账户涉及贪污洗钱案件,而且这个账户上有非法的资金进入,需要被害人配合,不洗脱嫌疑的话被害人就也是嫌疑人。”
“二线是冒充上海市公安局某某分局某个专案组的民警,以调查案件给被害人洗脱嫌疑为名,套取被害人家庭情况、职业信息,最关键的是套取银行账户情况和余额。
“倘若二线诈骗人员没能让受害人完全信服,这时冒充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的三线话务员就会登场,“检查官”会让被害人登陆一个网址,显示的是仿冒程度较高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网站,然后让被害人在里面看到有自己的通缉令,有账户冻结的手续,让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进而让被害人配合操作,把网银盾插到电脑上输入账号、密码等,最终被操纵。”
(摘编自社会万象央广网2018-12-08)
材料四
2017年施行的民法总则明确,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为公民信息安全增添一重要法律保障。同一年,工信部发布加强实名认证、加强钓鱼网站和恶意程序整治等9项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措施;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司法解释,明确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一个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完善。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公安机关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但电信网络犯罪形势依然严峻,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和形式不断更新变化,互联网刷单类诈骗、网购退款诈骗、冒充熟人类诈骗等新骗局表现突出。公安机关将不断开拓境外战场,坚持重点类案集中攻坚,持续推动重点地区打击整治,联动相关部门提高打击治理工作水平,坚决维护公民信息和财产安全。
(摘编自2018-08-05北京日报 新华社记者:白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早起挑战团”的游戏规则是加入者每天早上用手机打卡签到,签到者将瓜分未签到者按要求投入的保证金。
B. 嫌疑人通过修改数据,使签到者分得的保证金总额远低于未签到者实际扣除的保证金数额,从而实施诈骗。
C. 从2017年上半年网络诈骗涉案总金额来看,虚假中奖所占比例较小,可见人们对中奖类诈骗的防范意识较强。
D. 作为新型诈骗手段的电信网络诈骗,其犯罪分子购买公民个人信息,依托境外的服务器和交易平台实施诈骗,增加了打击的难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犯罪分子一旦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在实施网络诈骗中更容易获得成功。
B. 不管犯罪分子采用何种手段实施诈骗,取得受害人的信任都是必不可少的。
C. 网络诈骗虽然花样繁多,也有漏洞,只有摆正心态冷静面对才能更有效地避免上当受骗。
D. 网络诈骗在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打击下将得到遏制并最终消灭。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整治网络诈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 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 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 《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 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 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 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 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 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 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