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人工智能已由一般性工作向具有创意性的工作扩展,其中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就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尝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甚至恐慌:难道人类最后一块领地也要被人工智能占领了吗?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身体”。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首先,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但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其次,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一方面,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古希腊柏拉图认为,诗人在吟诵诗歌的时候会进入到一种“迷狂”状态;而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也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另一方面,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其喜怒哀乐均会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再次,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存储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也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多挑战,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家如何让自己的艺术作品与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竞争?艺术家如何让自己的艺术作品不同于人工智能艺术作品?这些问题将促使我们去思考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关系。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B. 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的身体,所以它的艺术创作不是源于创作冲动。
C. 喜怒哀乐会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不受此影响。
D. 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和人工智能与其创作对象都有对等的相互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运用问题,文章论证了在艺术创作上“身体”的独特性。
B. 文章从三个方面指出人类“身体”与艺术创作的密切联系,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人类自身与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上的差异。
D. 文末指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了挑战,这样使全文论述更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已经在具有创意性的工作领域运用,这会引起人们的反思乃至恐慌。
B. 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须调动内存数据库找模型,因此它的数据库只要大就行。
C. 在进行诗歌创作和吟诵时,中外诗人都会进入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虚静”的状态。
D. 既然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上有许多的不足,那么其艺术创作前景必然越来越黯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荀子·修身》)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对于“言”和“行”,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办的以“18岁,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将材料一概括成一个五字短语,然后与材料二所给短语组合,写出下联。所给短语只写序号即可。
材料一:
国内首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面对欧美公司的漫天要价,我们的技术团队决定自己攻坚克难。历时9年,造出了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让“中国造”桥梁大步迈向世界,遍及亚洲、美洲、欧洲,正在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材料二:
①蜿蜒千寻 ②无分睛阴 ③审潮涌 ④顶超众岑 ⑤终年盐雾侵侵 ⑥潜龙入地 ⑦观台风
上联:桥接港珠澳横贯南雉彩凤凌波迤逦百里迎日出伴星斗尽日车流滚滚不舍彼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大国经济发展时,常会用到“大国内生能力”这个术语。根据下面的图示,给其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5个字。
大国内生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追求更舒适理想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面临绿地面积被挤压、生态环境遭破坏、城市面貌 等问题。而步入沪杭宁蓉等城市,会发现另一番图景。规划合理、鲜明特色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覆盖着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预留出了田园牧歌的可能。当城市与自然 ,生活的便利与环境的优美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才是老百姓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当前许多城市正在火热推进的绿道建设,正与这种理念相契舍——城市的各个部分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经营,公园、绿地、江河、社区被绿道依次串联在一起, 般地绘就了一幅当代《富春山居图》。( )有了绿道,城市居民真正与这座城市 、相依相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更加深入人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千篇一律 相辅相成 行云流水 休戚与共
B. 千人一面 相克相济 行云流水 息息相关
C. 千篇一律 相克相济 鬼斧神工 休戚与共
D. 千人一面 相辅相成 鬼斧神工 息息相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此间竟“可居、可游”,把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
B. 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C. 诗境、画境与城景水乳交融,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D. 此间竟“可居、可游”,让诗境、画境与城景水乳交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覆盖着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B. 规划合理、鲜明特色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C. 规划合理、鲜明特色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覆盖着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D. 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对鲁庄公解释当时可以放心追击不用担心有埋伏的依据是:“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比较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不同的学习态度后,感慨地说,巫医乐师百工们“____,____”,这现象实在奇怪。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父亲是“________”的气概,儿子却是“________”的狼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