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因而它也具有主观意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因而它也具有主观意志所不能改变的规律。这并不是说历史上没有过制造出来的新城,但这类城市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城市,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砖堆石砌,乃是因为它遵循了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顺从了历史潮流的要求,因而它可以吸引人们凝聚在自己周围,方才不断成长。

历史地看,城市发展的自然秩序是吸收的,而非扩张的。物有本末,城市的发展壮大,不是因为它吞噬了村庄,而是因为人们因城市的魅力而到来。历史上我们有很多新区是成功的,而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新区是不成功的。其最根本的区别在哪儿?我们知道,早期的新区甚至只是一片荒地,而现在的新区却是建起高楼大厦来招徕顾客,为什么反而后者吸引不到人?其实,无论是早期的政策洼地,还是如今的创新高地,新城区吸引人靠的是改革和优化的力量。城市的规模通常只是噱头,粗放地扩大城市规模无济于事,并不能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一个城市的成熟是不断锻造内在的过程。

动态地看,城市的发展是分化的,而非同质的。城市的本质在市,不在城。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不是房子,不是马路,不是饭碗,而是它的分工,它的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城市产生的基本逻辑就是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地拓展,各种要素、资源开放、流动,以达到更加充分、更有效率的利用。如果离开了市,离开了更充分的市场化和市场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没有现代化意义的城市。从这点来说,搞城市化的关键,不是建城,而是成市,但市场并不能简单地制造出来。

结构地看,城市的发展是致密的,而非宏大的。自然形成的城市,它的路网会很密,商业和服务设施会到处分布。这样的城市因为有密度,所以生活起来就比较便利。未来的城市化要从扩张型、铺展型变成内生型、紧凑型,不能只从尺度上看城市,更要从密度上看城市。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密集还是稀疏。所以,城市化要终止单纯“摊大饼”,要把能更好地配置资源的紧凑型城市作为目标。

最后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是人文的,而非器质的。城市发展一定是围绕着人进行的,城市的成长与人群的聚集是同一过程。因此,一个没有以人为基础的城市是没有根基的。城市的基本作用,是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生活和发展的机会,保障其市民的权利和财富。忽视民生而把钱拿去装点门面的城市,只能是冷冰冰的钢铁水泥骨架,等待它的必然是人们弃它而去。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筑物的豪华程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但市民并没有多少获得感。相反,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在以城市形象为理由剥夺市民的机会,比如规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摆小摊,不能从事各种低端服务业。实际上这种发展路径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相悖的,城市应该具有包容性地来提供各类机会,富人到城市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穷人到城市也应该有机会。城市的发展是各类群体共同集聚的结果,城市的目标也应该是让每个群体都生活得更好。

(摘编自陈恒《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兴城市顺应城市成长的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B. 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以行政手段将人们从自然村迁徙到城市,是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的捷径。

C. 城市的发展壮大要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

D. 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为各类不同阶层的人群充分提供生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了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强调遵循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对城市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B. 文章指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四个方面,顺应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促进城市发展壮大。

C. 文章指出城市化的关键是成市,强调通过不断优化配置城市要素、资源,集聚各类城市群体

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提醒我国个别城市管理者学习西方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修建高楼大厦,与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是相悖逆的,最终会伤及城市自身的发展。

B. 越是成熟的城市,其市场化程度越高,城市的各种要素、资源越开放,流动越合理。

C. 高明的城市管理者应学习老庄思想,无为而治,让城市自由地成长、发展和壮大。

D. 城市开放,包容,不排斥摆小摊等低端服务业,就能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1.B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项“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以行政手段将人们从自然村迁徙到城市,是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的捷径”偷换概念,文中“物有本末,城市的发展壮大,不是因为它吞噬了村庄,而是因为人们因城市的魅力而到来”“城市的规模通常只是噱头,粗放地扩大城市规模无济于事,并不能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一个城市的成熟是不断锻造内在的过程”知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不是靠单纯的人口转移,故选B项。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提醒我国个别城市管理者学习西方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概括不够精准,最后一段的中心句“城市的发展是人文的,而非器质的”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后文的“一个没有以人为基础的城市是没有根基的”也是强调“以人为本”。故选D项。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修建高楼大厦,与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是相悖逆的,最终会伤及城市自身的发展”说法太绝对,文中第一度“这类城市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城市,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砖堆石砌,乃是因为它遵循了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强调的是“不是简单地依靠”,并没有完全否认“修建高楼大厦”。C项“高明的城市管理者应学习老庄思想,无为而治”错,文中“相反,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在以城市形象为理由剥夺市民的机会,比如规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摆小摊,不能从事各种低端服务业。实际上这种发展路径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相悖的,城市应该具有包容性地来提供各类机会,富人到城市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穷人到城市也应该有机会”强调的是要有“包容性”,而不是“无为而治”。D项说法过于绝对,城市开放,包容,不排斥摆小摊等低端服务业,“不一定”能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就能”说法太绝对。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荀子·修身》)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对于“言”和“行”,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办的以“18岁,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将材料一概括成一个五字短语,然后与材料二所给短语组合,写出下联。所给短语只写序号即可。

材料一:

国内首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面对欧美公司的漫天要价,我们的技术团队决定自己攻坚克难。历时9年,造出了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让“中国造”桥梁大步迈向世界,遍及亚洲、美洲、欧洲,正在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材料二:

①蜿蜒千寻  ②无分睛阴  ③审潮涌  ④顶超众岑  ⑤终年盐雾侵侵  ⑥潜龙入地  ⑦观台风

上联:桥接港珠澳横贯南雉彩凤凌波迤逦百里迎日出伴星斗尽日车流滚滚不舍彼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研究大国经济发展时,常会用到“大国内生能力”这个术语。根据下面的图示,给其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5个字。

大国内生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追求更舒适理想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面临绿地面积被挤压、生态环境遭破坏、城市面貌     等问题。而步入沪杭宁蓉等城市,会发现另一番图景。规划合理、鲜明特色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覆盖着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预留出了田园牧歌的可能。当城市与自然     ,生活的便利与环境的优美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才是老百姓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当前许多城市正在火热推进的绿道建设,正与这种理念相契舍——城市的各个部分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经营,公园、绿地、江河、社区被绿道依次串联在一起,     般地绘就了一幅当代《富春山居图》。(    )有了绿道,城市居民真正与这座城市     、相依相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更加深入人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千篇一律  相辅相成  行云流水  休戚与共

B. 千人一面  相克相济  行云流水  息息相关

C. 千篇一律  相克相济  鬼斧神工  休戚与共

D. 千人一面  相辅相成  鬼斧神工  息息相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此间竟“可居、可游”,把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

B. 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C. 诗境、画境与城景水乳交融,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D. 此间竟“可居、可游”,让诗境、画境与城景水乳交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覆盖着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B. 规划合理、鲜明特色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C. 规划合理、鲜明特色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覆盖着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D. 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对鲁庄公解释当时可以放心追击不用担心有埋伏的依据是:“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比较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不同的学习态度后,感慨地说,巫医乐师百工们“________”,这现象实在奇怪。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父亲是“________”的气概,儿子却是“________”的狼狈结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