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①
燕地②寒,花朝节后③,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反。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④。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⑤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⑥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⑦而歌者,红装而蹇者⑧,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高曝沙之鸟,呷浪之鳞⑨,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⑩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⑪?己亥⑫之二月也。
(选自《袁中郎全集》)
(简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经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他与兄弟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为最高。他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他的散文率真自然,抒写性灵,语言浅显,无斧凿之迹。有《袁中郎全集。》②燕地:古代燕国所在地,这里指北京附近。③花朝节: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一说为十二日,又说为初二日。④满井:明清两朝时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⑤靧面:洗脸的意思。⑥鬣:马的鬃毛。⑦罍:古代的一种酒杯。⑧蹇者:骑着驴子的人。⑨鳞:这里指代鱼类。⑩未始:未尝。⑪恶:疑问代词,怎么。纪:通“记”。⑫己亥:己亥年,指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
(阅读指要)本文描述了春游满井的愉悦,展现了满井初春朴素明洁之美和春天所蕴含的生命之美,抒发了城居者不知春的感慨。文中语言隽朗流畅,比喻贴切,格调清新,写景与抒情天然融洽。这篇记游小品,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誉为佳妙之作。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未百步辄反(______) (2)娟然如拭(____)
(3)柳条将舒未舍(______) (4)麦田浅鬣寸许(____)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罍而歌者”句中“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毕礼而归之 B.敝布单衣,不袜不履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下列“之”有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B.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D.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6.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2)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游雁荡记
方 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①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②、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③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缘,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④以自标揭⑤,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蓋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已成物这道,俱可得而见矣。
(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
(简注)
①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②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名摄山。③痏:疮。蹷然:惊心。④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⑤标揭:标榜扬名。
(阅读指要)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文章题为《游雁荡记》,第一段中却说“不可记”;接着作者便写了“不可记”的缘由。第二段中,作者笔锋一转,谈了游雁荡山得到的两点独有体会,陈述所领悟到的“守身涉世”、“咸已成物”的道理。文章语言简练,别有情趣,卒章显态,发人深省。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望前一日入雁山(______) (2)越二日而反(_____)
(3)兹山不可记也(______) (4)若兹山,则浙东浙西山海所蟠结(____)
2.下列句中“以”与“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句中“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北方闻子为云梯,将以攻宋 B.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C.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简述作者在第一节中所说“兹山不可记”的原因。
4.作者在第二节中说“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请简要说说是哪两点。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钓台记
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走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②,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这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这良然,然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这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③卧游五岳,孙兴公④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郑日奎《游钓台记》,略有改动)
(简注)①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此。②垂纶:垂钓。③宗少文:名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④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阅读摘要)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者素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趁就任北上之便,顺道游览严子陵的隐居之地浙东钓台。钓台在七里滩边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之下。作者坐船看到了奇特秀丽、环境优美的钓台,想停船一登,船夫却坚持不肯。于是作者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神游了一次钓台,也感到无比快乐。未登岸的神游,可说是一次奇特的游览,在作者笔下却如身历其境,读之亦趣味盎然。末段中的客问主答,更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______) (2)顾是役也,春檄北上(______)
(3)觉视先生,悉在下风(______) (4)余窃愧未之逮也(______)
2.下列中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B.①皆未尝身历其地 ②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①若尝登钓台乎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快矣哉,是游乎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下列句中“然”与“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句中“然”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B.曰:“然矣!”
C.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
D.虽然,少文之画,兴会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项是
A.①钓台在浙东 ②舟行万山中
B.①草草行道中耳 ②陡起江干
C.①应在是地 ②始振衣最高处
D.①舟发自常 ②舟泊前渚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2)微子言,不及此。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忠良有异
吴兢①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徵,言其阿党②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乃言者不直③。彦博奏称,徵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徵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④。”
居数日,太宗问徵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徵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⑤。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矍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徵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
(简注)
①吴兢:唐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撰有《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字。该书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房玄龄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②阿党:偏袒。 ③不直:不实。④不存形迹:不注意言行举止。形迹,仪容、礼貌。⑤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意为君臣同气相连,利害关系一致如同一人。
(阅读指要)
《贞观政要》以记言为主,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选文中唐太宗与魏徵的一席对话,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魏徵的正直无私、忠贞为国的形象,也表现出唐太宗的胸怀宽广、善于纳谏。
(阅读训练)
1.魏徵是唐朝有名的谏臣,高中课本中我们学过他的名篇《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乃言者不直(__________) (2)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__________)
(3)寻已悔之(__________) (4)君但莫违此言(__________)
3.对于“因何不存形迹”,魏徵指出“此言大不是”,唐太宗也认为“实大不是”,为什么?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
B.因为它客观上助长了小人诬害忠良的嚣张气焰,陷害无辜。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们谨小慎微,不顾国家大计,这于治国无补。
D.因为既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就不应再追究魏徵责任。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彦博认为魏徵虽公正无私,但他平日不注意言行,而给人留下话柄,因此也该受到责备。
B.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告诫魏徵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损害君王众多美德,以后进谏要注意影响。
C.魏徵不同意太宗对他的指责,认为如果君臣上下因怕授人以口实而谨小慎微,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危险的,既然以身许国,就应该直言而无所欺瞒。
D.唐太宗为魏徵的直谏所感动,并当面表示自己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了魏徵。
5.根据文意,说一说魏徵所说的“忠臣”和“良臣”异在何处?
大龙湫①记
李孝光②
大德七年③,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④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传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⑤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⑥。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⑦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太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潭上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⑧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双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⑨,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⑩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选自《五峰集》,略有改动)
(简注)
①大龙湫:雁荡山(在浙江)最大的一个瀑布。湫,水池。②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号五峰,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元代文学家。少博学,不愿出世做官,后隐居雁荡山五峰下聚徒讲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应诏入征入著作郎。次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李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不追逐世俗,有《五峰集》20卷。③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大德,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④老先生:这篇文章最后说:“老先生谓南山公也。”南山公即泰不华,蒙古人,字兼善,初名达普化。父为台州录事,家成台州。元英宗至治进士,授集贤修撰。官至祀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起兵,被杀。⑤兀兀:心神紧张而停止不前的样子。⑥圭:古代贵族在朝聘或祭祀时所用的玉制礼器,长条形状,上尖下方。⑦捣:捣击,撞击,冲击。⑧洋洋:舒缓的样子。⑨相持扼掔:互相牵拉得很牢固。掔,牢固。⑩宛宛:柔顺依恋的样子。
(阅读指要)
本文记叙了两次游历大龙渊的见闻。文章逼真传神地描述了大龙湫的峻美壮伟的景象,还时时写出游人的心情感受,写出游人的步履活动。情与景融为一体,游人形象与山水景色一起入画,给文章增添了无限情趣。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______) (2)转缘南北趾稍北(______)
(3)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______) (4)不能如向所见(______)
2.下列句中“顾”与“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太笑”句中“顾”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顾野有麦场 D.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代词“之”具体指代的内容。
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大龙湫在涨水季节和枯水季节的不同景象。涨水季节,瀑布从天而降,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壮伟异常;枯水季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另有一番情趣。
B.文中“乃见更作两股倚立”的“更”与“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中的“更”同义,都解释为“再,又”。
C.作者在文中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大龙湫本身的壮观,使人读后有一种变幻莫测、美不胜收的感受。
D.文章语言简练,描绘生动,寥寥几笔,就神形毕肖地写出潭中斑鱼宛如避世的自己一般的悠闲情态。
5.文章第一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瀑布无比壮观的特征的?请联系文章作简述。
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2)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鞌①之战(节选)
左丘明
癸酉②,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③,逢丑父为右④。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⑤。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⑥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⑦,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⑧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⑨!”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⑩。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
(简注)
①鞌(ān):齐地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北部。②癸酉:指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古人以干支纪日。 ③邴(bǐng)夏:齐国大夫。御:驾车。齐侯:指齐顷公。④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又称骖乘。古代车战时,尊者居车的左边,御者居中(但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骖乘居右。骖乘都是有勇力的人,执戈御敌,并负责保卫尊者。⑤解(xiè)张:晋臣,解氏,字张,名侯。郤(xì)克:晋大夫,在鞌之战中是晋军的主帅。郑丘缓:人名,“郑丘”是复姓。⑥介:甲。⑦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这是合叙句,应理解为:师之耳,在吾鼓;师之目,在吾旗。⑧擐(huàn):穿,穿上。⑨勉:努力,尽力。⑩华(huà)不注:山名,在今济南市东北部。
(阅读指要)
《左传》记述鞌之战的文字较长,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一节。
本篇在叙述中穿插人物对话,既写了战斗的激烈程度,又表现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并揭示了齐败晋胜的原因。文章语言精炼,对话符合人物身份,篇幅虽短,却留下了两个成语:“灭此朝食”、“擐甲执兵”。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师陈于鞌(______) (2)苟有险,余必下推车(______)
(3)齐师败绩(______) (4)三周华不注(______)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有异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B.商人重利轻别离
C.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D.项伯杀人,臣活之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具体所指。
(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介马而驰之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
(1)余折[ ]以御,左轮朱殷。 (2)[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2)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6.从全文看,齐败晋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