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
陈寿
初,孙桓①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遗。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权闻之,曰:“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逊曰:“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儒,窃慕相如寇恂②相下之义,以济国事。”权大笑称善,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选自《三国志·陆逊传》)
(简注)
①孙桓:其父孙河,本姓俞,孙策赐姓为孙,列入属籍,所以后面称孙桓为“公族”,当时任安东中郎将。②寇恂:东汉初颖川太守,执金吾贾复时在汝南,他的部将被寇恂捕杀,贾复记恨,扬言见到寇恂要杀了他。寇恂躲避,不与相见,光武帝知后替他俩和解。
(阅读指要)
本文主要写陆逊为抵抗刘备而发生的两件事:第一件事表现陆逊的调度有方;第二件事写他不计较诸将的矜持,忍辱负重,终于大计得施,击败刘备,得到众将的佩服。文章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地塑造了陆逊忍辱负重、境界高尚的形象。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见围已困(______)
(2)共翦此虏(______)
(3)军令有常,不可犯矣(______)
(4)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______)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③以仆有尺寸可称
②诸将乃服 ④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3.下列与文中“(孙桓)为备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救于逊。 B.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
C.(孙权)加拜辅国将军。 D.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
4.从陆逊与孙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陆逊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2)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诫兄子严、敦书
马 援①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③,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简注)
①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②施衿结缡:古礼,女嫁,母亲为之施衿结缡并致训词。衿,佩戴。缡,佩巾。③择言:败坏或不合法度的议论。择,通“殬”,败坏、不合法度。
(阅读指要)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使马援担忧。马援虽在率兵进军交趾的征程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家信。信中,马援指出他们喜好讥议、通轻侠客的弱点,又将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人的事例作比较:龙伯高谦逊平易,清廉公正,任山都长,后被光武帝刘秀提升为零陵郡太守;杜季良官越骑司马,后补人告“为行浮薄,乱群惑众”,被刘秀免职。马援告诫侄子务必忠厚谨慎,切勿轻薄浮躁。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包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待。
(阅读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汉书》和____________被称为“前四史”。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吾欲汝曹闻人过失(________) (2)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________)
(3)陷为天下轻薄子(______) (4)郡将下车辄切齿(________)
3.与“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中“通”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乐毅之徒通其意 B.吾闻曹皇生非长者,弗与通
C.遇泥泞,道不通 D.家中诸母皆通文
4.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援的两个侄子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并爱与侠士交往,因此马援写信劝诫他们。
B.在马援看来,喜欢议论别人长短及胡乱评论国家大事,是不可容忍的行为
C.在马援看来,“豪侠好义”、“清浊无所失”是杜季良最大的优点。
D.马援认为,像杜季良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的。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6.文中“刻鹄不成尚类鹜”的“鹜”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
孝义祖孙
《大唐新语》
唐方庆,武德①中为察非掾②,太宗深器重之,引与六月同事③。方庆辞曰:“臣母老,请归养。”太宗不之逼。贞观④中,以为藁城令。孙袭秀,神龙⑤初为监察御史。时武三思诬桓、敬等反,又称袭秀与敬等有谋。至是为侍御史冉祖雍所按,辞理竟不屈。或报祖雍云:“适有南使至云,桓、敬已死。”袭秀闻之,泫然流涕。祖雍曰:“桓彦范负国刑宪,今已死矣。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测,闻其死乃对雍流涕,何也?”袭秀曰:“桓彦范自负刑宪,然与袭秀有旧,闻其死,岂不伤耶?”祖雍曰:“足下下狱,闻诸弟俱纵酒而无忧色,何也?“袭秀曰:“袭秀何负于国家,但于桓彦范有旧耳。公若尽杀诸弟,不知矣;如独杀袭秀,恐明公不得高枕而卧。”祖雍色动,握其手曰:“请无虑,当活公。”乃善为之辞,得不坐。
(选自《大唐新语·公直》)
(简注)
①武德:唐高祖年号(618—626) ②察非掾:殿中侍御史。③六月同事:指玄武门之变。武德时,秦王李世民功高权重,威逼太子李建成地位。建成与齐王一起谋害李世民,双方斗争异常激烈。在长孙无忌等人的策划下,李世民先发制人,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晨伏兵玄武门,挟持高祖,并杀了建成和齐王。史称“玄武门之变”。④贞观:唐太宗年号。⑤神龙:唐中宗年号。
(阅读指要)
唐方庆、唐袭秀为祖孙二人,前者为孝而辞官奉母,后者为义而不惜被牵连受罚,祖孙二人一孝一义,的确为当时之楷模。于“孝”“义”之外,又赫然显现着耿直不屈的凛然正气。而李世民的大度和冉祖雍的明智,也令人佩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至是为侍御史冉祖雍所按(______) (2)袭秀闻之,泫然流涕(______)
(3)桓彦范负国刑宪(______) (4)然与袭秀有旧(______)
2.下列与“太宗不之逼”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3.与“请无虑,当活公”中的“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测,闻其死乃对雍流涕,何也?
(2)请无虑,当活公。
5.联系文章,概括唐袭秀的人物形象。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洞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②板。有土垤磈磊,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简注)
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登虞山游览所见到的景象,以及游览后的感慨。作者感到,天下胜景,若一览无遗,反而兴味索然;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文章语言优美,描述形象生动;文末的慨叹,颇发人深思。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虞山去吴城才百里(______) (2)余已治筇屐,不能阻(______)
(3)山脉怒坼,赫石纵横(______) (4)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之二虫又何知
B.①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愿以十一城请易璧
D.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②吾尝跛而望矣
3.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代词“其”具体指代的内容。
(1)余识其言。“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履。“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六名话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十,望剑门入云际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 欣 继 焉 索 索 欲 求 余 味 而 了 不 可 得 而 得 之 甚 艰 且 得 半 而 止 者 转 使 人 有 无 穷 之 思 也 呜 呼 岂 独 寻 山 也 哉!
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龙井记
秦 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①中,方士葛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②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③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④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⑤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赵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磅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作曰:“唯唯。”
(选自《淮海集》)
(简注)
①赤乌:三国孙权的年号。②靡曼:美丽。③元丰:宋神宗年号。④天竺:即今印度。⑤咒:祷。
(阅读指要)
这篇记游龙井的文章,并不着力于描绘其美景,而是意在宣扬其品德。文中运用了长短错落的对句,为文章增添了语言美感。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不克以为泉(________) (2)一昼夜涛头自海上者再(________)
(3)自天竺谢讲事(________) (4)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纳光景而涵烟霏②疾击而远驰
B.①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②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
C.①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②又何以加于此
D.①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②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龙井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②龙井其尤者也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意在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运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语言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人们就不去注意它们附近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远离钱塘江和西湖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录,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自古以来就很出名。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2)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诫子书
诸葛亮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③,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⑤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⑥则不能励精⑦,险躁⑧则不能治性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⑩。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简述)
①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军中,年五十四。有《诸葛亮集》。②修身:修养自身,修炼自己的人格。③澹泊:恬淡寡欲。“澹”同“淡”。无以:不能。明志:昭明志向。④致远:达到高远的目标。⑤广:扩展。⑥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⑦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⑧险躁:冒失浮躁。⑨治性:陶冶性情。⑩接世:即济世,指服务于社会。
(阅读指要)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为诫子立志而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信。这篇80多字的短文,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在文中,作者运用了正反说理的方法,把道理说得十分透彻。前半篇着重于正面说理,告诫儿子要静心学习,增长才干,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后半篇侧重于反面训导,告诫儿子要力戒淫慢、险躁,不要虚度年华、终身碌碌无为。篇末的反诘,发人深省,有着深刻的警世作用。文章观点鲜明,中心突出,文字精炼,言简意赅。文化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已成为经典格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译不衰。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 (2)俭以养德(________)
(3)淫慢而不能励精(________) (4)意与日去(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致”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先享无穷逸致矣 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俭以养德”中“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非淡泊无以明志”中“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吾得兄事之
C.余嘉其能行古道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