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提 琴
阿 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①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这以后,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 ①锛:木工用的一种工具,用时向下向内用力砍,称“锛子”,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的过程,看起来与中心情节无关,但这部分内容既是对人物身份的初步交代,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次要人物,虽然和老侯身份地位不相同,但却同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
C.通过小说情节的发展,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巨大转变,他由一个普通的手工艺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有较高政治觉悟的上进者。
D.这篇小说不以情节紧张取胜,而是以冷峻的笔调写人写事,文中没有强烈的抒情段落,作者也几乎没有什么议论性的文字,但却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
2.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小说为何以“提琴”为题,试作简要探究。
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 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 ______________,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4)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 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 ______________,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 ______________,自用则小。(《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8)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论语·八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
赵 鼎①
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
西北欃枪②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
(注)①赵鼎(1085年—1147年),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②欃(chán)枪:喻邪恶势力。
1.结合全词,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2.词的下阕对比手法鲜明,试作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三年,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坐考锁厅①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②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属。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 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 用:因为
B.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 原:推究
C.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 希:迎合
D.未尝听人请属 属:同“嘱”,嘱托,请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孙公任同判尚书刑部之前,主事者常常到中书省去请示案件如何判决,而孙公到任后却可以独立判断案件,依法审理,无需向上请示。
B.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
C.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
D.孙公担任宣州知州时,允许各县各自为政,宣州因此相安无事;后担任舒州知州,遣散流民,流民离去时都烧香为孙公祈福。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2)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4.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
B.人们总是羡慕别人的环境优于自己。
C.我们现实中面对面却不知相距多远。
D.有对比才有差别,有比较才能鉴别
下列最能概括所给文段内涵的一项是( )
采撷绿叶以为茶,除扫落花以为枕。禅语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妙法莲花徐徐开启。诗语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悔错过的阳光,不惧即到的风霜,怒放而灼灼其华,凋落如春泥护花。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一年四季总有画,心有快乐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