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1797年3月3日,这是华盛顿担任公职的最后一天。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1797年3月3日,这是华盛顿担任公职的最后一天。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报上发表了引退演说,与国会两院议员作了最后会面。从那时起,他就计算着最后卸任的日子,这一天终于来了,他如期举行告别宴会。第二天,3月4日,他就该作为前任总统出现在新总统亚当斯的就职仪式上。宴会上,各国使节和夫人、首都政界名流愉快地欢聚一堂,陪伴着华盛顿,与他告别。

②华盛顿含着笑意,伫立一旁。这是令人陶醉的时刻。想到就要告别荣耀但又喧闹复杂的政坛,他感到难以抑制的喜悦。这种渴望由来已久,现在变成了现实。他频频举杯,与周围的客人寒暄。他想到九个月前就对人说过的话,今日它们好像更能反映他此刻的心境:“……我早就怀有的渴望,就是告老还乡,安享天年,怀着莫大的安慰,想到自己已经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祖国尽了最大力量——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飞黄腾达,也不是为了安排亲信,使他们得到同他们的天赋才干不相匹配的职位,当然更不是为了给自己的亲属谋求高官厚禄。”他将坦然地离开这里。

③宴会快要结束时,华盛顿如同14年前同军官告别时一样,自己斟满了酒。他慈祥地举起杯,说道:“女士们,先生们,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公仆的身份为大家的健康干杯。我是真心诚意地为大家的健康干杯,祝大家幸福!”人们突然寂静无声,直到此时,他们似乎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忘的庄重的时刻,适才的快乐气氛,顿时变为少有的严肃、宁静。女人们竟然无法抑制一股突兀而来的激动,流出了眼泪。宴会默默地结束。人们多么希望它不会结束,甚或它从未举行过。

④第二天上午11点钟,华盛顿最后一次出现在国会大厦里。闻讯赶来的群众,聚集到了大厦周围;礼堂里,也挤满了人群,他们想与华盛顿作最后告别。人们欢呼着,女人们不停地挥舞手帕,向缓缓走进大厅的华盛顿致意。华盛顿没有讲话,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注视着新任总统亚当斯宣誓就职。亚当斯在就职演说中,以无比钦仰的心情,赞美华盛顿。他知道,大厅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同他一样感受到华盛顿伟大而平凡的魅力。他称颂华盛顿“长期以来用自己的深谋远虑、大公无私、稳健妥当、坚韧不拔的伟大行动赢得了同胞们的感激,获得了外国最热烈的赞扬,博得了流芳百世、永垂青史的光荣。”

⑤没有什么话更能比这几句确切地表达大厅里人们对华盛顿的崇敬。热烈的掌声,回荡大厅,回荡在华盛頓的心中,他感激地向人们挥挥手。

⑥仪式结束,华盛顿先行离去。行至门口,风度翩翩的先生女士们,突然失去了节制,争先恐后拥向他,拥向走廊。拥挤的人群,几乎造成伤亡,他们都想再看上一眼这位受爱戴的老人。华盛顿走上大街,挥动礼帽,向群众致意。人们依依难舍,不愿离去,跟随他的马车一直走到他的寓所门前。这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绘的情景,这是任何人为的场面无法取代的真诚欢呼。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华盛顿哭了,他再也无法保持冷静。群众的热情他未料到如此强烈。他行至门口,转过身,人们发现,他泪花点点,脸上的神情似是严肃,又似是悲哀。他一时说不出话,只是挥动着手向人们表示谢意,任满头白发,飘动在微风里。他会把这一瞬间感受到的一切,珍藏在记忆里。

(选自《告别权力的瞬间》)

1.本文的作者是中国_________代作家_________

2.第②段中华盛顿的内心独白中连用四个“不是”,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与华盛顿对国家的道义和责任有无矛盾之处?为什么?

4.作者刻画了哪两个告别的场面?目的是什么?

5.试分析《告别权力的瞬间》拟题的妙处。

6.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就你学习《告别权力的瞬间》的感悟,谈谈你对习总书记这段话的认识与体会。

 

1. 当; 李辉 2.反复强调。以此来说明华盛顿的大公无私,掌握权力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意在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直白地表明了他内心的坦然、正直、豁达 3.不矛盾。既彰显了华盛顿对名利的淡泊,也让人对于生命的价值作出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归宿?华盛顿在一个体逐渐成熟、年轻而充满生机的国家开始平稳前进时,面对权力的诱惑,他果断地选择了归顺自己的心灵,保障了体制的正常运行。因而他是个伟大而对自己内心诚实的人。 4.第一个场面是各国使节和夫人,政界名流与华盛顿的告别,第二个场面是“闻讯赶来”的群众与华盛顿的告别。生动形象地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深深依恋和崇敬华盛顿,另外也从侧面表现出华盛顿的伟大。 5.《告别权力的瞬间》中的“瞬间”是具有震撼力的,令人回味无穷。它将“难忘”定格,成为永恒使华盛顿“领袖与公众一致、伟大与平凡统一的境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个瞬间里,我们得以一览那朝霞般照耀在华盛顿身上的光辉。 6.示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高瞻远锅,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体现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态度。华盛顿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领导人,都能够做到不贪恋权力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政清廉,方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 【解析】 1.本题考查识记作家作品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来确定答案。本题中,本文选自《告别权力的瞬间》,它的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李辉。 2.本题考查修辞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指出修辞,再结合文本分析修辞的作用。本题中,第②段中华盛顿的内心独白中连用四个“不是”,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连用四个“不是”,在修辞上属于反复,作用是以此来说明华盛顿的大公无私,掌握权力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意在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直白地表明了他内心的坦然、正直、豁达。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根据文本内容展开个性化解读。本题中,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不矛盾。接着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本第②段中的画线句“我早就怀有的渴望,就是告老还乡,安享天年”,既彰显了华盛顿对名利的淡泊,也让人对于生命的价值作出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归宿?华盛顿在一个体逐渐成熟、年轻而充满生机的国家开始平稳前进时,面对权力的诱惑,他果断地选择了归顺自己的心灵,保障了体制的正常运行。因而他是个伟大而对自己内心诚实的人。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内容,锁定答题区间,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概括作者刻画了哪两个告别的场面?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本“第二天,3月4日,他就该作为前任总统出现在新总统亚当斯的就职仪式上。宴会上,各国使节和夫人、首都政界名流愉快地欢聚一堂,陪伴着华盛顿,与他告别”可将第一个场面概括为:各国使节和夫人,政界名流与华盛顿的告别;根据文本“第二天上午11点钟,华盛顿最后一次出现在国会大厦里。闻讯赶来的群众,聚集到了大厦周围;礼堂里,也挤满了人群,他们想与华盛顿作最后告别” 可将第二个场面概括为:是“闻讯赶来”的群众与华盛顿的告别。而这样安排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生动形象地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深深依恋和崇敬华盛顿,另外也从侧面表现出华盛顿的伟大。 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交代中心事件、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本题中,标题《告别权力的瞬间》,从人物角度考虑:“瞬间”是具有震撼力的,令人回味无穷。它将“难忘”定格,成为永恒使华盛顿“领袖与公众一致、伟大与平凡统一的境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个瞬间里,我们得以一览那朝霞般照耀在华盛顿身上的光辉。从内容角度考虑:它也交代中心事件。 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探究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读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谈感悟。本题中,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高瞻远锅,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体现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态度。而本文中,通过学习《告别权力的瞬间》可知,华盛顿在一个体逐渐成熟、年轻而充满生机的国家开始平稳前进时,面对权力的诱惑,他果断地选择了归顺自己的心灵,保障了体制的正常运行。因而他是个伟大而对自己内心诚实的人。因此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政清廉,方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第五泄

袁宏道

从山门折,得石径。数步闻雷声,心。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披丝,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试。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节选自《袁中郎全集》)

(简注)①第五泄:第五条瀑布。今浙江诸暨西北有五条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而称“五泄”。②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③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④寸肤:古代计算长度,一指宽叫寸,四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肤。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⑤郛:古代城的外城墙。⑥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

(阅读指要)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生动细腻而层次清晰地描述了作者游览第五泄的情景。文章语言浅近,描绘真切动人,无斧凿之痕,风格清新明快,堪称佳作。表明游踪的语句有“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疾趋,度石罅”、“坐欹岩下望”、“暮归”等。文中“疾雷声”、“喷雪”、“如虹”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数步闻雷声__________    (2)心__________

(3)乍披丝__________        (4)而不忍去__________

2.下列“掉”与“撼山掉谷”句中的“掉”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尾大不 B.舌鼓唇 C.臂而去 D.头不顾

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游踪的一组是(    )

①从山门右折,得石径②数步闻疾雷声③疾趋,度石罅,瀑见④石青削,不容寸肤⑤游人坐欹岩下望⑥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简答题:第二段中的“疾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疾趋,度石罅,瀑见

(2)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

 

查看答案

赠黎安二生序

曾  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平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迁,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迁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

①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文,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②赵郡:苏轼祖籍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故云。同年:曾巩和苏轼同为宋仁宗嘉二年(1057)进士。③闳:宏大。隽:意味深长。④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司法参军:官名,掌管州内刑狱诉讼。6迂阔:空泛而不切实际。⑤庸讵:难道。

(阅读指要)

作者在本文中既赞赏二生的文章,也推举他们的人品;再就黎生所谓里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转入对“迂阔”的议论,并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充满理智的语言抒发情感,自有一种含蓄、淡雅的美学风格,让人读后感觉清新却又凝重。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余________

(2)之人皆笑以为迁阔________

(3)谓余之迂为善,则其若此________

(4)谓为不善,则有以乎世________

2.下列句中“固”与“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中“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止之 B.百世之遇也

C.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 D.汝心之,固不可彻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D.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给曾巩写信极力赞扬蜀郡士人黎生和安生,经曾巩了解,这两人确实有才华,可知苏轼善于识别人才。

B.黎生向曾巩求文;对黎生的请求,曾巩表示既已心知,就无必要再写赠言了。

C.黎生求赠言,是为了向里人传道、授业、解惑。

D.作者认为自己是世间最迂阔的人,作者在明贬暗褒中包含着对当时浅薄文风的不满。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2)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6.简述作者写此文“以赠二生,并示苏君”的用意。

 

查看答案

顾宪之二三事

《梁书》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想民俗遂改。时剌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吏、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除之。文度后还家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简注)①纪纲:仆从。②祟(suì):鬼神制造的灾祸。

(阅读指要)

顾宪之是南朝名医,为官清廉节俭,拒绝请托,处事公正,从不偏袒和放纵,深受百姓的拥护。本文选取的二三事即可看出他的人品。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衡阳内史________             (2)死者________

(3)顾衡阳之化________         (4)即除之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共有四个分句,把它们依次写出来。

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3.下列与“悉裹以苇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大王来何操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2)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5.上文主要记叙了顾宪之的三件事,请简述这三件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查看答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梟,麦陇朝雊,斯之不远,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主维白。

(选自《王右丞集》)

(简注)

①故山:旧日所居之山,指王维“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②玄灞():就是灞水。玄,形容水色深青。③春这里指捣米。④轻鯈(tiáo):轻捷的鯈鱼。⑤朝雊(gòu):清晨野鸡鸣叫。⑥因驮黄檗()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因,趁。黄檗,也作“黄柏”,一种落叶乔木,可供药用。

(阅读指要)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山中与装秀才迪书》是王维隐居蓝田山中时写给他好友裴迪的信,也是抒情的名篇。本文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赏鉴之情。文中具体描绘了作者寒冬月夜在山中的见闻,又以欢快轻盈的笔调描绘来年春季山中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他对与裴迪一同春游的渴望。作者善于在寻常的景物中发现美,也善于把他当时那种欣喜的心情融入景物描绘之中,这样作品便处处荡漾着诗情画意,时时洋溢着浓郁激情。此文语言清新秀丽,明了畅快读来朗朗上口。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故山殊可__________          (2)北玄灞,清月映郭__________

(3)多思曩昔,携手賦诗__________  (4)能从我游乎__________

2.下列句中“步”与“步仄径,临清流也”中“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 B.骐骥一跃,不能十

C.故不积跬,无以至千里 D.诸人徒见操书言水八十万而各恐慑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足下方温经,狠不敢烦    ②岂能以此不急之务

B.①当待春中,草木蔓        ②是故草木之如蒸气

C.①步仄径,清流也          ②后生家每事辄曰吾不会做

D.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    ②是陋室,惟吾德馨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5.简述本文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6.结合本文,阅读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滠。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闲适心境和与友人的________

 

查看答案

    关于陆游的艺术,也有一点应该补充过去的批评。非常推重他的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来许多批评家的意见也不约而同。这当然说得对,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抹杀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发现他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他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他说:“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于此欲途穷”;又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又针对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但不妨共为恶诗耳!”字句有“出处”并不等于诗歌有出路。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陆游最值得注意而一向被人忽视的是下面的主张。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又说:“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该跟外面的世界接触,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妆画虚空”“扪摸虚空”原是佛经里的比喻,“法不孤生仗境生”“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也是禅宗的口号。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境”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至于他颇效法晚唐诗人而又痛骂他们,很讲究“组绣”“藻绘”而最推重素朴平淡的梅尧臣,这些都表示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严的要求,悬立更高的理想。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1.从这段文字看,陆游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

2.请具体解释“法不孤生仗境生”在文中的意思。

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学习写作有哪些指导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