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①
去新城②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④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⑤。其上有乌,黑如鸲鹆⑥,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⑦,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筿⑧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⑨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⑩,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⑪突鬓⑫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⑬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鸡肋集》)
(简注)①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神宗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都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因多次上书主张收复被辽侵占的幽蓟十六州,就被懦弱昏庸的北宋朝廷一贬再贬,从而回家隐居。他的文章流畅简洁,很为苏轼欣赏,在当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新城:地名,在今浙江省富阳县地界。③幢:古代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④沮洳(jùrù):低湿之地。⑤蚖(yuán):蝮蛇。⑥鸲鹆(qúyù):鸟名,俗称信哥。⑦介然:形容道路的界线分明。⑧篁筿(huánxiǎo):大竹小竹。这里指竹林。⑨铎(duó):大铃,古代的一种乐器。⑩摩戛:摩击。⑪离立:一个个孤零零地立着。⑫突鬓:鬓毛怒张。⑬迟明:将近天明的时候。
(阅读指要)
本文是一篇语言剪短凝练、意境幽凄冷怖的记游文字。全文三段,重在第一、二段。第一段写北山的自然景象,其中先写松、泉、藤、鸟等山下景,再写篁筿、僧、屋等山上景。全段现出幽深静谧、寂寞孤清的意境。第二段写北山秋夜,呈现了凄清阴森的意境。通篇的意境与作者当时报国无门、孤寂冷漠的心境是完全一致的。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______) (2)初犹骑行石齿间(___)
(3)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______) (4)门牖相值(______)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去新城之北三十里 B.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C.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具体指代的内容。
(1)其上有鸟,黑如鸲鹆。“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
(2)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道:“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请简要回答:作者的这一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①(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②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③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④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⑤,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各,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
(阅读指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这篇写给韦中立求师为学的复信中,柳宗元主要谈了对建立师生关系的看法,以及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柳宗元说“不敢为人师”,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为人师要遭到嘲笑、诽谤的。因此,柳宗元要避为师之名而就为师之实。所以他既婉言拒绝韦中立“欲相师”的要求,又“愿悉陈中所得者”,勤勤恳恳地教导青年。柳宗元在信中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柳宗元在文中表明的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文学创作主张,对于推进当时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仆自卜固无取(________)
(2)人益不事师(________)
(3)被南越中数州(_________)
(4)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因抗颜而为师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①至无雪乃已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若定是非以教吾子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D.①其为不敢也决矣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辱书云欲相师 B.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C.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D.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4.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世果群怪聚骂
C.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D.余以为过言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6.下面是对上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韦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韦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韦中立的来信可知,韦中立对文章的过誉,只是韦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取其实而去其名,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②,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衰祚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③,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④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夏完淳集》)
(简注)
①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明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张溥和陈子龙,都是明末讲究“气节文章”的著名人物。他聪明早慧,八岁能赋诗,十二岁便知军国大事。明亡以后,他束发从军,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均遭失败,后为清兵逮捕,慷慨就义。所作诗文,抒发政治怀抱,反映其斗争经历,风格悲壮慷慨。有《夏完淳集》。②父:夏完淳父夏允彝,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南都失守,与陈子龙等起兵华亭,兵败沉水死。谥文忠。③西铭先生:即张溥。张溥无子,死后钱谦益等为他立嗣子,名永锡。此子未能继承张溥的遗风,为人诟笑。④渭阳情:比喻甥舅之情谊。
(阅读指要)
此文为夏完淳在清顺治四年(1647)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夏允彝妾)的绝笔书。作者在信中抒写了由于清兵入关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惨痛,以及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恨,表现了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慷慨捐躯的献身精神与顽强的斗争意志。他至死不渝地渴望完成“北塞之举”,实现“中兴再造”,不愧为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文章字字血泪凝成,感人至深。全文多用短句,激切之情溢于言表。结尾以韵语收束,是一曲视死如归的悲歌。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________) (2)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________)
(3)门衰祚薄,终鲜兄弟(_________) (4)相托之言,慎勿相负(________)
2.下列句中“分”与“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句中“分”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B.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君子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分已死久矣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句中“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席地倚墙而坐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2)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嫡母,夏允彝死后,削发为尼;生母在夏允彝死后,寄居在异姓之家。作者对此深感内疚。
B.“门衰祚薄,终鲜兄弟”二句,语出晋李密《陈情表》,作者借此表示自己本应像李密一样在家尽孝,但国难当头,则应当为国捐躯。
C.作者在信中表示,如果没有遗腹子,就千万不要别立后嗣。像西铭先生那样让人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
D.作者表示他与父亲在阴间也要诛杀清兵,绝不放过敌人,二十年后转世为人,再出师北伐,驱逐满清。
6.《别云间》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华亭时所作。华亭,古称云间。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这是一首__________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__的悲愤以及对____________的无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名利,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后派生出的符号,虽然只是那么两个字,却内涵丰富。它可以承载感情,也可以代表价值;它可以邀来智慧,也可以包藏祸心。名利,是生活中的舞伴,因为它可以以多重性格示人。所以与它共舞,是乐事,也是难事。关于名利的箴言,数不胜数。其中有这样一句:“名利是最好的仆人,最坏的主人。”人这一生,惬意和烦恼,平安和危险,几乎都和这句话相关。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释之公平执法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與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不得调 调:升迁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超:破格,越级
C.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属:牵连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阿:迎合,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释之久之前日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振长策而御宇内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对响应无穷者 像回声那样回应(得快)
B.尉无赖 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C.吾马赖柔和 驯良、不急躁
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 一同遵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张释之严正守法、“守法不阿意”的一组是( )
①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 ②乃止不拜啬夫
③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④于是使骑捕
⑤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B.文帝对啬夫能具体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足,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民安所措其手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①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③,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③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疆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的官,②泻卤:盐碱地。③襁至:络绎而来。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________)
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________)
③九合诸侯,一匡天下(________)
④尚有患贫(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两项是( )( )
A.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
B.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C.是以齐富彊至于威、宣也
D.此非空言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农不出则乏其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C.人富而仁义附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失势则客无所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2)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决而往朝焉。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工商虞四者都不可偏废,它们是百姓衣食的源泉,来源大小和富裕成正比。
B.姜太公继承管仲的事业,使中衰的齐国得以振兴,一直延续到威、宣王之时。
C.经济状况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君子富有就行仁德,小人富有就做力及之事。
D.不论是天子、诸侯、大夫、百姓,本性都是害怕贫穷的,所以会趋利而行。
6.《论语》记载有“子罕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类的话;《孟子·梁惠王》中也记载了孟子对梁惠王要谈仁义,不要言利的劝谏。而在司马迁笔下,“利”是大家值得追寻的目标。对此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司马迁道:“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对此,你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