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巳乎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焉。盖文王拘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皇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这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古文观止》)

(简注)

沉溺:陷入。缧绁(léixiè):捆缚囚犯的绳索,借指牢狱。臧获:古时对奴婢的贱称。奴为臧,婢为获。倜傥(tìtǎng):卓异。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周文王被拘羑里时,推演六十四卦,成为《周易》一书的纲要。孙子: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著有兵法。膑:挖去膝盖骨。⑥稽:考察。纪:纲纪,这里指道理,规律。⑦轩辕:即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祖先。

(阅读指要)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对老朋友以前写信给他,要他利用中书令的职务“推贤进士”的事予以答复。司马迁在这封信里,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倾诉了郁结在内心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他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遭到挫折与磨难后,心情郁结难平而发愤著述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文中司马迁说明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能流传后世的不朽著作。他历尽艰辛要把《史记》写成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这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以著作来洗清耻辱,他的言行中饱含着苍凉的感慨,使人感极而泣,潸然泪下。司马迁用百转千回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九曲回肠之情。全文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唯倜傥非常之人____________    (2)仲尼而作《春秋》___________

(3)孙子膑脚,《兵法》修列____________ (4)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通”与“通古今之变”句子“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习之 B.因入京城,观太学,遂五经。

C.人和,百废俱兴。 D.弈秋,国之善弈者也。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D.则仆偿前辱之责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下列表述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异特出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6.第二段中列举周文王等古圣先贤遭挫折、磨难而发愤著述的那些文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述。

 

1. 称道,著称 困厄 编成 怨恨 2.B 3.B 4.(1)《诗》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们抒发他们内心的愤懑而作出来的。 (2)我也是想通过这部书来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使人通晓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而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一家言论。 5.B 6.文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句子,实际隐含着几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之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这些文句,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题: (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译为: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称,称道,著称。 (2)仲尼厄而作《春秋》,译为: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厄,困厄,困窘。 (3)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译为: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修列,撰写,编成。 (4)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译为: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恨之色。愠,怨恨。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一词多义,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本题: 例句:“通古今之变”译为: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通,通晓。 A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通,普遍。 B项,因入京城,观太学,遂通五经。译为: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通,通晓。 C项,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译为: 政治通达人心顺和,很多荒废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了。通,通达。 D项,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译为: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通,全。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本题: A项,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译为: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让(自己的)著作流传后世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见,通“现”,表现。 B项,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译为:这是可以和有智慧的人说讲讨论,难以和粗俗的人说(解释)的。 C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译为: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失,通“佚(yì)”,散失。 D项,则仆偿前辱之责,译为:那么,我就偿还了以前受辱的债。责,通“债”,引申为侮辱。 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翻译为:《诗》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们抒发他们内心的愤懑而作出来的。翻译时注意得分点:大底,大都;发,抒发;愤,愤懑;为作,写作。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译为:我也是想通过这部书来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使人通晓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而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一家言论。翻译时注意得分点:以,通过;究,探求;际,关系;通,通晓;变,变化的脉络;言,言论。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A项,正确; B项“却不以为辱”错误,据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作者是打算以著书立说来洗刷自己的耻辱,由此可见“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 C项,正确; D项,正确; 故选B。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回归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分析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本题: 原文第二段“盖文王拘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译为: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很多古人在逆境时,不屈不挠,发愤图强,最终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这些文句,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此句中,运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遭到挫折与磨难后,心情郁结难平而发愤著述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同时人物命运和成就进行对比;句式整齐,结构均是人物+逆境+作品的形式,形成对偶与排比相结合,变化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丰富了的感情。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周终成王道

刘  安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康梁沉湎,宫中成市,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义,处歧周之间,地方不过百里,天下二垂归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

文王业之而不,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简注)

①康梁:沉溺于逸乐。②刳():剖,剖开。③垂:天与地交接处,指极远地区。④悉索薄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薄,谦辞,指不精良。⑤躬擐(huàn)甲胄:亲自穿上铠甲。擐,穿。⑤股肱:大腿、手臂。比喻辅助的大臣。这里用作动词。⑦述:遵循。

(阅读指要)

文章概述了商纣王无道横行、酷烈残暴,周文王、武王两代国君用太公之谋励精图治,修文德使天下归附,并讨伐暴君,终成王道。而武王以后,成王年幼,奸臣贼子妄图犯上作乱,周公辅助王室,佑护天子,镇抚诸侯,行礼仪教化,移风易俗,终于安定天下。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地方不过百里______         (2)文王业之而不______

(3)武主欲昭文王之______   (4)以此风易俗______

2.“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中文王的“令德”具体指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多行不义必自毙,纣王自取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他无视天下百姓,失去民心。

B.文王虽修德行义,但从根本上说他还是犯上作乱,不足为后世训。

C.武王尽管经牧野之战而登天子之位,但并未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守成之策。

D.天行有常,大道昭彰,王侯将相,唯有德有力者居之。

4.文章第二段可分为两层,请概括其层次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总结概括文章中“太公之谋”和“周公之训”各自的特征。

“太公之谋”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之训”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草木泉石渐幽。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乌,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筿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鸡肋集》)

(简注)①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神宗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都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因多次上书主张收复被辽侵占的幽蓟十六州,就被懦弱昏庸的北宋朝廷一贬再贬,从而回家隐居。他的文章流畅简洁,很为苏轼欣赏,在当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新城:地名,在今浙江省富阳县地界。③幢:古代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④沮洳(jùrù):低湿之地。⑤蚖(yuán):蝮蛇。⑥鸲鹆(qúyù):鸟名,俗称信哥。⑦介然:形容道路的界线分明。⑧篁筿(huánxiǎo):大竹小竹。这里指竹林。⑨铎(duó):大铃,古代的一种乐器。⑩摩戛:摩击。离立:一个个孤零零地立着。突鬓:鬓毛怒张。迟明:将近天明的时候。

(阅读指要)

本文是一篇语言剪短凝练、意境幽凄冷怖的记游文字。全文三段,重在第一、二段。第一段写北山的自然景象,其中先写松、泉、藤、鸟等山下景,再写篁筿、僧、屋等山上景。全段现出幽深静谧、寂寞孤清的意境。第二段写北山秋夜,呈现了凄清阴森的意境。通篇的意境与作者当时报国无门、孤寂冷漠的心境是完全一致的。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______      (2)犹骑行石齿间___

(3)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______        (4)门相值______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去新城北三十里 B.不知身在何境也

C.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 D.永州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具体指代的内容。

(1)上有鸟,黑如鸲鹆。“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

(2)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语,愕而顾。“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道:“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请简要回答:作者的这一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各,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

(阅读指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这篇写给韦中立求师为学的复信中,柳宗元主要谈了对建立师生关系的看法,以及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柳宗元说“不敢为人师”,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为人师要遭到嘲笑、诽谤的。因此,柳宗元要避为师之名而就为师之实。所以他既婉言拒绝韦中立“欲相师”的要求,又“愿悉陈中所得者”,勤勤恳恳地教导青年。柳宗元在信中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柳宗元在文中表明的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文学创作主张,对于推进当时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仆自固无取________

(2)人不事师________

(3)南越中数州_________

(4)则仆固愿陈中所得者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抗颜而为师              ②利乘便,宰割天下

B.①至无雪已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若定是非教吾子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天下之士

D.①其为不敢也决矣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云欲相师 B.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

C.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D.非独见病,亦以吾子

4.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世果群怪聚骂

C.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D.余以为过言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6.下面是对上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韦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韦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韦中立的来信可知,韦中立对文章的过誉,只是韦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取其实而去其名,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查看答案

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衰祚薄,终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夏完淳集》)

(简注)

①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明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张溥和陈子龙,都是明末讲究“气节文章”的著名人物。他聪明早慧,八岁能赋诗,十二岁便知军国大事。明亡以后,他束发从军,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均遭失败,后为清兵逮捕,慷慨就义。所作诗文,抒发政治怀抱,反映其斗争经历,风格悲壮慷慨。有《夏完淳集》。②父:夏完淳父夏允彝,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南都失守,与陈子龙等起兵华亭,兵败沉水死。谥文忠。③西铭先生:即张溥。张溥无子,死后钱谦益等为他立嗣子,名永锡。此子未能继承张溥的遗风,为人诟笑。④渭阳情:比喻甥舅之情谊。

(阅读指要)

此文为夏完淳在清顺治四年(1647)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夏允彝妾)的绝笔书。作者在信中抒写了由于清兵入关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惨痛,以及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恨,表现了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慷慨捐躯的献身精神与顽强的斗争意志。他至死不渝地渴望完成“北塞之举”,实现“中兴再造”,不愧为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文章字字血泪凝成,感人至深。全文多用短句,激切之情溢于言表。结尾以韵语收束,是一曲视死如归的悲歌。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奈天不佑我,虐先朝________     (2)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________

(3)门衰祚薄,终兄弟_________      (4)相托之言,勿相负________

2.下列句中“分”与“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句中“分”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B.四体不勤,五谷不,孰为君子

C.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D.已死久矣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句中“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地倚墙而坐 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而此独以钟,何哉 D.吾妻死之年所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2)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嫡母,夏允彝死后,削发为尼;母在夏允彝死后,寄居在异姓之家。作者对此深感内疚。

B.“门衰祚薄,终鲜兄弟”二句,语出晋李密《陈情表》,作者借此表示自己本应像李密一样在家尽孝,但国难当头,则应当为国捐躯。

C.作者在信中表示,如果没有遗腹子,就千万不要别立后嗣。像西铭先生那样让人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

D.作者表示他与父亲在阴间也要诛杀清兵,绝不放过敌人,二十年后转世为人,再出师北伐,驱逐满清。

6.《别云间》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华亭时所作。华亭,古称云间。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这是一首__________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__的悲愤以及对____________的无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名利,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后派生出的符号,虽然只是那么两个字,却内涵丰富。它可以承载感情,也可以代表价值;它可以邀来智慧,也可以包藏祸心。名利,是生活中的舞伴,因为它可以以多重性格示人。所以与它共舞,是乐事,也是难事。关于名利的箴言,数不胜数。其中有这样一句:“名利是最好的仆人,最坏的主人。”人这一生,惬意和烦恼,平安和危险,几乎都和这句话相关。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