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送石昌言北使引①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

送石昌言北使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届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去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终夜有声,从者恒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鸣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太人,则蔬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选自《嘉祐集》)

(简注)①这是苏洵为石昌言出使契丹写的赠序。引,即“序”,因洵父名序,为避讳改“序”为“引”。②狎(xiá):亲近③守官:官有职守,守官即做官。④摧折:改变过去的习惯。⑤两制:不传外朝的内制和宣布于外朝的外制。制:皇帝诏令。⑥大旆(pèi):大旗。⑦送车:送行的车。⑧富公:富弼,北宋著名宰相,曾出使契丹。④心掉:惴惴不安。⑩奉春君:西汉初娄敬,刘邦曾派他出使匈奴。

(阅读指要)

石昌言,眉山人,苏洵同乡,曾任刑部员外郎、知制诰等官,嘉祐元年(1056)八月,奉命出使契丹,庆祝契丹国母生辰。那时,北方契丹兵力强,是宋朝的大患。宋朝采取委曲求全的政策,常常派使臣往契丹,出使成为重要而困难的任务。苏洵为鼓励昌言勇敢前往,胜利完成任务,写了这篇赠言送他。文章感情深挚,道理正大,文笔简练。写年轻时与昌言交往,写契丹威吓北宋使者,从琐细处着笔,很有特色。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吾数岁,未学也_________   (2)虽不言,察其意,甚_________

(3)剑槊相,终夜有声_________ (4)中国之人不_________

2.下列句中“察”与“虽不言,察其意”中“察”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恐汝不吾衷 B.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C.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 D.今则可以知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2)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庭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弼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识透敌虏手段,要以藐视夷狄的气概,去完成使命。

6.作者把富弼的随从彭任的话及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作为赠言,其用意是?

 

1. (1)才 (2)遗憾 (3)摩擦,撞击 (4)看透识透 2.B 3.C 4.(1)大丈夫活在世上不能做将军,但能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 (2)孟子说:“游说诸侯国君时就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把这些话作为临别赠言吧。 5.B 6.劝勉石昌言要有勇有谋,敢于藐视敌人,胜利完成使命(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吾始数岁,未学也,意思是“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始:才。 (2)虽不言,察其意,甚恨,意思是“口里虽然不说,但细看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恨:遗憾。 (3)剑槊相摩,终夜有声,意思是“宝剑和长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摩:摩擦,撞击。 (4)中国之人不测也,意思是“中原人士不能识透这一点”。测:看透识透。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题干中“察”,观察、细看。 A项,又怕你不能体察我的初衷。“察”,体察、理解; B项,暗中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愈加平和。“察”,观察、细看; C项,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察”,明察、细究; D项,考察当今而了解古时。如今“察”,考察。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翻译句子大意,然后将句子放入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表达的侧重点。本题选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 A项,一句写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 B项,一句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二句说苏洵进京游学与昌言相见后的情景; D项,二句说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 C项,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苏洵折节向学。 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生,活着;为,做;得,能够;使,使者;折冲,克敌制胜、取胜。(2)说,游说;大人,诸侯国君;藐,藐视;于,对于;以为,以(之)为;赠,赠言。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错,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故选B。 6.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根据表露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来分析其写作目的。题目是,作者把富弼的随从彭任的话及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作为赠言,其用意是?找到原文相关句子,结合题目《送石昌言北使》以及“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届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可见背景是石昌言要替天子出使;再看这两个故事,“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鸣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太人,则蔬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可知作者是要借富弼的随从彭任的话及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劝勉石昌言要有勇有谋,敢于藐视敌人,胜利完成使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本报讯昨天清华大学迎来了新百年的第一届本科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的3349名优秀学生走进了清华困。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今年清华启动近十年录取的清华学生的生源结构状况调查。

本月初,有媒体报道说,北大清华的农村生源所占比重不大,且连续多年下滑。清华招办数据显示,今年清华所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余所;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

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表示,清华早就关注到农村生源减少的情况,会对生源分布做一个全面的调研和分析,这跟媒体报道没有关系。他也表示,现在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只能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不可能区分考生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清华能做的,也许只能在重点扩招时增加贪困学生录取的机会。

 

查看答案

下面是张强同学参加某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各位老师,我叫张强,来自某某中学,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贵校组织的面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强乐观,从不怕困难,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考取贵学校,掌握更多的知识,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培养。请各位老师放心,只要你们能慧眼识金,我一定不辜负老师利父母们的期望,定会鼎立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母校争口气,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及长,神情倜傥,志略英赡。有识钦之,莫不许以远大。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保定元年,袭爵长广县公,芭二千三百户。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仪同三司,拜右大夫。四年,进骠骑大将军,治小宫伯。建德三年,为熊州刺史。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款服。即授并路肆石四州十二镇诸军事、并州总管。初,神举见待于高祖,王轨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于马邑。时年四十八。神举博涉经史,临戎对寇,勇而有谋。莅职当官,每着声绩。故得任兼文武,声彰中外。百僚无不仰其风则,先辈旧齿至于今而称之。

(选自《周书》卷四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B.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C.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D.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

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文中是前一种意思。

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

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神举气量早成,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世族,幼年丧父,深受族兄宇文深器重,长大后才志出众,得到世宗赏识,袭爵后官职不断得到升迁。

B.宇文神举爱重士人,曾礼待卢思道。齐国黄门侍郎卢思道因参与叛乱被抓获,宇文神举钦佩他的才能名望,不仅释放了他,以礼相待,还让他起草文告。

C.宇文神举有勇有谋,能够出奇制胜。宇文神举多次领兵平定叛乱,屡建战功。稽胡反叛时与突厥结盟,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打败突厥,收服了稽胡。

D.宇文神举名震中外,受到皂帝忌惮。宇文神举兼任文武,受到百官仰慕和称戮,宣帝只因忌惮他功高震主,威胁自己的地位,就派人送毒酒赐死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

(2)神举见待于高祖,王轨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但是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沧桑巨变,坚持传统并不________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度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________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一些相声从业者对传统相声认识模糊,对笑的审美认识模糊,________前辈大师的文化自觉。他们一味“向卖座看齐”“向流量看齐”,以鼓吹“去价值观”“去思想化”来________,无底线媚俗,(    ),使之最终滑向泥潭。我们痛心地看到,当今相声舞台上,有人借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一时间沉渣泛起。粗俗、肮脏的字眼雾霾般弥漫,不仅是语言污染,更是对观众的心灵污染,与新时代文化格格不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意味着  开导  缺乏  哗众取宠

B.意味着  引导  欠缺  哗众取宠

C.说明了  开导  缺乏  夸夸其谈

D.说明了  引导  欠缺  夸夸其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原本已剔除的糟粕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被生生揉进

B.原本已剔除的糟粕被生生揉进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

C.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揉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

D.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被生生揉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B.有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C.有人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D.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①尚书:职官名称。②固:坚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A.一红马(    )   B.公不(    )

C.之万之(    )   D.公乘之(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2)此乃劣马,故退之。

(3)盖此马愿从主也。

3.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