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③ 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沪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 、“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不少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                                      。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1.本文第②段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出自散文名篇  <<_____>> ,作者________

2.本文第②段“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这句话好在哪里?

3.文章第⑤段说“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_________________(请用30左右的文字补全横线处内容)

4.本文引用了许多前人的诗文,如“独钓寒江雪”、“人如天地一沙鸥”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中的“泊”不仅指停泊的一种客观状态,更暗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B.文中所选取的诗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作者,但却在文中给予了暗示。

C.作者从“泊”中感悟到了人生张弛、进退的哲理,给予读者以人生启迪。

D.文中的“泊”被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人有置身其中之感。

E.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骈散互用,长句与短句结合,将文章写得明艳动人。

F.纵观全文,作者从多个层面对“泊”进行了感悟与透析,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如“泊是一种静美”、“泊更是一种精神”等。

6.纵观全文,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7.静读此文,引领读者深谙历代文人骚客或清心寡欲,或失意踯躅,或孤傲不屈,或落拓旷达的精神境界。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另举一位你所熟悉的文人骚客具备以上哪种精神境界,做具体说明。(本文中的例子除外)

 

1. 赤壁赋 苏轼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船影灯火”比喻成“种子”,飘落在心田上,生动形象地写出“泊”的意境带给我的种种联想,表达作者对“泊”的感悟与透析,并赋予“泊”多种情怀和意蕴。 3.泊,还是(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目标还在远方,不能松懈自已,坐视观望。 4.内容上,运用古诗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证明“泊,是一种大自然的静美”的观点;效果上,运用古诗文增强了文化底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BE 6.泊 7.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不管被贬到惠州、密州还是黄州,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胜故欣然,败亦可喜”的气度和胸襟,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比如本题,“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出自苏轼的散文名篇《赤壁赋》。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那摇佛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船影灯火”比喻成“种子”,飘落在心田上,生动形象地写出“泊”的意境;从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写作者对“泊”的感悟与透析,并赋予“泊”多种情怀和意蕴做铺垫。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本题要结合语境,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然后用落第才子张继的事例来证明“泊,是一种精神境界”。结合前句“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还应该是一种积蓄力量,以表达自己遇挫后的坚决的行动和绝不言败的信心。所以,泊,还是一种力量的蓄积,只要目标在远方,就不能坐视观望。 4.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文章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本题明确指出“引用了许多前人的诗文有哪些作用”,我们熟知引用诗文的作用如下:①散文开篇引用古诗文,使语言凝练精辟,彰显文化底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引用古诗文,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结尾处引用古诗文,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果,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②说明文中引用古诗文,能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或事理特点,同时增强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说,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③文末:照应开头,结构严谨。本文是一篇散文,运用古诗文最多是在第③段,第③段的中心句是“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所以从内容上讲,运用古诗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证明“泊,是一种大自然的静美”的观点;从效果上,运用古诗文增强了文化底蕴,吸引读者的兴趣。 5.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散文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确定概括的范围,归纳概括题有的筛选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一般而言,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以免遗漏作者补充的相关信息。最后注意整合方法,在概括时应注意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本题要求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B项,“文中所选取的诗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作者,但却在文中给予了暗示”错误。本文在运用古诗文时,有的确实有暗示,如原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可知诗的作者是张志和;也有没有的,如原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独钓寒江雪”等就没有暗示。B错误。 E.项,“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错误。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增强了文化底蕴,所以语言特点就不是朴实无华。E错误。 故选BE。 6.本题考查拟写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如果是小说阅读,要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本文围绕“泊”字展开,作者从多个层面对“泊”进行了感悟与透析,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如“泊是一种静美”、“泊更是一种精神”等。所以,文章的题目用“泊”最好。 7.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题干中列举了历代文人骚客的精神境界,我们要找一位自己熟悉的文人骚客具备的精神境界进行分析。苏轼,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文人大家。苏轼是最懂得“泊”的意蕴的。他一生宦海沉浮,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但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胜故欣然,败亦可喜”的气度和胸襟。比如被贬黄州,他还能给自己取号“东坡居士”,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美妙;被贬到惠州,还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被贬密州,他体验到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受;最能体现他无人能及的落拓豁达的,还是《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以,当面对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时,他都能昂扬向上,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谁掏空了古村落

冯骥才

①近年来,在深入各地古村落进行文化遗产的普查时,常常碰到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就是它的历史形态虽然依存,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有模有样地立在那里,但建筑里边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文化的内涵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支离破碎。那些唱傩戏的面具、印年画的画版、演影戏的皮影人儿,甚至连寺庙和戏台柱子下边雕花的石礅儿,全都是为了应付游人而找人新刻的。这些古村落除了建筑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的记忆与见证,它们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②去到北京的潘家园、天津的沈阳道、上海的城隍庙、太原的南宫、成都的送仙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古董市场和古物集散地看一看吧,都在那里!

③我考察过许多国家的古物市场(西方人叫跳蚤市场),但绝对没有我们的古董市场如此无奇不有、堆积如山、气势惊人。多年前我听到一位外国朋友发出感叹,他惊讶于中国历史悠久,古物极大丰富,多得没边。似乎我们的古物取之不尽。但今天如果再去逛逛各地的古物市场,会发现大多已经被赝品所充斥,罕见真物,现出疲态,真东西不多了!

④这不奇怪。首先是长久以来,农村贫穷,物品很难保持。近百年来又经过一次次自我的粗暴的扬弃。更直接和更致命的原因则是近二十年古董市场的开放。当时似有一种理论,似乎古董有了商品价值就不会被丢弃或毁掉,并把这种观点当做古董市场开放的理由而全面放开。但不料,它的负面远远大于正面。

⑤那些很久以来一直被视做“破烂”的东西,忽然值了银子,一方面刺激了卖,一方面刺激了买。卖是为了换钱;买一半出于爱好,一半是为了升值。买卖都是市场的需求。这便促使一支专事搜罗古物的队伍,古董商贩的迅速形成与壮大。遗憾的是,我们对遗产最先看到的      文化价值       商品价值;最先深入田野并看重遗产的不是文化人而是商贩。在金钱的驱使下,这无以数计的古董商贩们爬山涉水、千辛万苦地把各省各镇各乡各村的古代遗存,从家藏细软、字画、陶瓷、家具到服装、老照片、家谱、房地契、农具、生活什物,及至窗扇、牛腿、花罩、砖雕、柱礎、门礅等等全都搬到市场上。我曾到京郊吕家营看过一个来自山西的商贩存放古董的仓库。单是各式各样的油灯就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粮斗,至少上千。浩浩荡荡地摆成一片或高高地堆成一座小山。全是地道的“山西货”。真比我们“拉网式”普查做得还彻底。其结果,一方面这些搬到市场的古物,失去它的出处,也就失去了对自己原生的那块土地的历史文化见证的价值;另一方面那些被掏空了的古村落只剩下一个徒具其表的干瘪的躯壳,像一堆没有内页的书皮,只有空壳和书名,没有内涵和内容。

⑥古村落是被古董商贩“淘宝”掏空的,也是被我们自己卖空的,这就是二十年来古董市场的负面。由于没有先进的遗产观,没有认识到这些遗产的精神文化价值,没有在文明转型期(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自觉的文化保护,也由于太看重古代遗存的经济价值,才让这些极为重要、失不再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失去,致使大部分古村落和城市的历史街区出现了“文化空巢”现象。

⑦可是,我们现在仍然没有对重要的民间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前些年有一个来自欧洲的女子在贵阳呆了六年,专事收集少数民族传世的古老又精美的服装,然后打包装箱运回国。她收获极丰,情不自禁地说出一句大话“十五年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到我们那里去看!没有法律保障的遗存会很轻易地流失掉。然而那些古董商贩却一刻未停,依然走村串乡,奋力“淘宝”。古村落剩余的文化汁液还在被使劲地吸吮着。我想,倘若要保住中国大地上最后的原生态的遗存,紧要的是立法保护。当然还有博物馆保护和遗产教育等等。

⑧我们总不能把古村落全变成文化空巢留给后人!

1.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古物市场“赝品充斥,罕见真物”

2.在第⑤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并说明理由。

3.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内页”、“书皮”各比喻什么?

①内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书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文化空巢现象”指的是什么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物市场真东西不多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二十年古物市场的开放。

B.历史文化遗存失去的原因有很多,“没有认识到这些遗产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太看重古代遗存的经济价值”,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C.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古村落是被古董商贩“掏宝”掏空的,也是被我们自己卖空的。

D.文章第⑦段写了一个欧洲的女子的事例,目的是强调中华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古老又精美的服装文化确实魅力无穷。

6.请赏析文章第①段画线句的特点及作用

 

查看答案

以“破茧成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①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      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⑤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1.补充文中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以为轮__________    (2)而闻者__________    (3)而江河__________

(4)而舍之__________    (5)心一也__________    (6)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加点的“而”字所表示的关系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C.冰,水为之,寒于水 D.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

B.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

②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D.①蟹六跪二螯

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5.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极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   ①      ②   ,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  

(选自贾谊《过秦论》)

1.补充文中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余威震于殊俗

(2)而迁徙之徒也

(3)非于钩戟长铩也

(4)一夫作难而七庙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序八州而同列 B.赢粮而 C.流血 D.外连衡而诸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第二段中,作者从___________才能不足、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陈涉这个人物,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是一篇政论文,《项氏家说》评“贾谊之过秦,陆机之辨亡,皆赋体也”,更有人认为此文是古今第一篇“气盛”之文。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价?请以第三段为例,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

陈瓘

身如一叶舟,万事潮头起。

水长船高一任伊,来往洪涛里。

潮落又潮生,今古长如此。

后夜开尊独酌时,月满人千里。

[注] ①陈瓘:北宋朝廷谏官,因正直不苟得罪奸臣屡遭贬逐,此词作于被贬途中。

1.词人用“一叶舟”行驶于“洪涛”中比喻人生,表明人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2.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字数看,“卜算子”词牌在词中属于“中调”。

B.上下阕之间,折射了人生遭遇必然的因果联系。

C.本词意境壮阔悲凉,字里行间透出诗人的无奈。

D.全词语言朴实晓畅,然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3.赏析画线句中运用“独”和“满”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