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地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节选自《巴黎的鳞爪》,略有改动)

[注]①欧洲河名。下文提到的阿尔帕斯等也是欧洲的山、河、湖等的名。

1.本文作者属______派诗人,代表诗篇____________(填诗篇名)中有“作别西天的云彩”一句,如换成“作别东方的朝阳”,是否妥当?请简述理由。_______

2.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____,不必带书。

3.“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

4.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

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1. 新月 《再别康桥》 不妥,“西天的云彩”使人联想到晚霞、夕阳,在诗歌意象中都给人以凄清寂零之感,而“东方的朝阳”却是蓬勃朝气的象征,与诗歌偏向于落寞感伤的感情基调不符。 2. 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 不须约伴 3.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4.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既深奥又浅易;只要心灵上不长疮痂,眼不盲,耳不塞,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 5.C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鉴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两空是考查文学常识,第三问是品味语言,然后考生要回顾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填写前两空,再结合句子意思以及手法等品味语言。 先看前两空,本文作者是徐志摩,他属于新月派诗人;“作别西天的云彩”出自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再看第三问,“‘作别西天的云彩’一句,如换成‘作别东方的朝阳’,是否妥当?请简述理由”,诗作中“作别”的对象是“西天的云彩”,而题干中另一句“作别”的对象是“东方的朝阳”,由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意象给人的感觉、营造的意境不同,前者“西天”“云彩”展现出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象,让人想到的是夕阳、晚霞,营造出的是凄清之感,后者“东方”“朝阳”展现出的是早晨的景象,给人朝气蓬勃之感;再看《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这首诗歌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由此可知,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偏向于落寞感伤,所以“西天的云彩”更符合。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浏览题干可以发现,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学生依据文本筛选概括出作者认为要想领略作客山中妙处的一些做法,且题干已经给出了一个暗示,即“不必带书”,故考生可以浏览文本,先找到“不必带书”这一内容,依据这句话的模式和在文中的位置去寻找其他的内容。 从文中来看,“不必带书”源自第四段开头,文中说“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由此可知,除了“不必带书”,还应该“不须约伴”,且这句话是对第二、三两段的小结,文本二、三两段就是分析“不须约伴”的妙处;最后分析剩下的第一段,第一段开头直接说“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至此可知,本文应该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即“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不须约伴”“不必带书”。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分析引文传达出的意思,接着分析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最后体会二者之间的关联。 引文源自第一段,第一段是说要想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接着后面具体展示服色和体态,如“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显示出随性自由、无拘无束,“牧童”“渔翁”“农夫”“走江湖的吉卜赛人”“猎户”他们在服饰上不讲究的,是不受拘束的,是自由,这些人与身居山中的闲适自在是相合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身份场合的限制,服饰体态上受到限制,没有这些人自由随意,所以作者提到的是文中这些人。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设题的区域在最后一段,然后考生要先梳理上文作者如何畅叙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再看结尾段在此基础上有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从文中来看,上文三段文字从两个方面来叙述如何领略山中作客的妙处,第四段开头也是紧承上文从第三个方面来说,即“不必带书”,接着作者分析为何作客山中不须带书,因为“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地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这些应该是作者由作客山中而引发出的拓展和深化。 5.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错在歌颂生命,礼赞青春”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要表达的应是物我一体的无拘无束。 D项,“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错误,文中第三段“更不必说你的胸襟……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由此可知,这里要展现的对象不是“山泉”,而是人的思想,要体现的应是人的思想的流动。 故选C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不乏关于诗歌艺术的变论,归结起来有“推陈出新”、“翻陈出新”、“去陈出新”、“吐故纳新”、“标新立异”、“别树一帜”等。其中有内容求变的一面,也含有形式求变的急躁的一面。形式求变是显而易见的:早期的《诗经》、楚辞是以偶言(四言、六言)为主的杂言体,汉代发生了相当彻底的变革,四六言句式被纳入到赋体之中,而诗歌渐渐走上了奇言(五言、七言)的历程。经历唐朝鼎盛时期,诗歌渐趋式微,宋朝时兴词,元朝时兴曲,明清时兴小说,二十世纪之后自由体新诗占据了诗坛的绝对统治地位。变,本身未可厚非,顾炎武有一段极为精彩的变论: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知此者可以言诗也已矣。”

在关于内容需变的经典论述中,很难找到出其右者。可惜,顾炎武没有发现中国人所喜欢的变是改变诗歌的形式,而不是内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总结文体始盛终衰现象: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不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这段论述被许多学者视为经典,用以说明中国诗歌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内容上无法超越前人,遂打起了改变体裁的主意,终究改变体裁要比改变内容容易得多。无疑这是“始盛终衰”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有求变的强烈欲望,不仅是诗歌,其他艺术形式也无不处于剧烈变易之中,而且很少出现“吃回头草”的现象,像苏东坡《前赤壁赋》那样脍炙人口的赋体散文,在苏东坡之后再也见不到了。此外跟诗歌紧密相连的“乐”也激烈地变动着。与《诗经》联系在一起的是雅乐,“诗三百”孔子都曾“弦歌之”。可见,那时诗歌与风、雅、颂进行了成功的合作,称之为“雅乐”是一种以部分代全体的习惯性归纳。楚辞则是与楚乐结合。汉魏六朝,清商乐取代了雅乐,产生了所谓的乐府诗,曹丕的“援琴鸣弦拨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燕歌行》)就是这种结合的生动写照……雅乐到唐代完全失传,清乐失传年代不详,但唐代盛行宴乐,可以判断,清商的寿命不会比雅乐长。现在,诗歌与音乐早已彻底分家了。

二十世纪初叶,新诗取代了旧体诗。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尖新峭别,自成一体,轰动一时,曾被视为新诗之代表作。“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然而郭诗仅仅“阅”了一代人,还没有“阅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神州大地曾掀起过全民写诗的热潮,诗歌变为随意的宣泄与解嘲。至“文革”,诗歌变为诸如“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之类干巴巴的口号,完全违背了“诗贵虚灵,不贵滞实”的基本原则。九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大行其道,乃是矫枉过正的产物。再往后就是一片喑哑了,诗坛应了龚自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谶语。

不妨横向看一看世界诸国。当年莎士比亚所使用的十四行诗至今仍是流行的诗体,美国惠特曼当年如何写诗,现代人还是那样写诗。日本的俳句、短歌丝毫未动,仍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玩物……在他们那里,诗歌形式几乎是永恒的,变换着的是诗歌内容。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内容不变,形式却走马灯似的变个没完。变到最后——诗歌彻底消失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日久生厌,就此思彼,弃良就莠,弃巧就拙,这一切都是几千年前种下的宿因所致。对于文化遗产,玩够了就扔掉——这是几千年来先人留下的积习,我们不得不被迫接受。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出其___________(2)四言而有楚辞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

A.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内容不变,形式却走马灯似的变个没完。

B.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C.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D.北海亭面馆的顾客,此时也像是突然都失踪了似的。

3.为什么作者认为“九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大行其道,乃是矫枉过正的产物”?

4.“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国画大师齐白石亦有“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之言,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其他事例,阐述其中的文艺理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的简单与不简单,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相对的,简单累计到一定程度就趋于复杂,复杂沉淀到一定程度就变成简单,从不简单到简单就是简单化的过程,简单化之后留下的或许才是事物的本真。

请以“简单”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完成两个小题。

继智能校服、人脸识别进入校园后,一款可监测学生上课是否走神的头环也在浙江金华一小学投入使用,并引发网友热议。

据媒体报道,这款由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设备出现在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通过学生们佩戴这个头环可监测其上课的专注度,头环会给孩子的注意力打分,看看小学生上课时是否专心、有没有转移注意力。头环产生的数据会实时上传到老师的手机里,再由老师把“得分”发给家长。

(1)请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8个字。

(2)是否可以在学校使用头环监测,引发网友热议。请写一段话,阐明你对此事的看法及理由。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从客观条件而言,特殊的地理环境作用甚大。钓鱼城位于今重庆合川区东北约5km的钓鱼山上,三面环江,四周皆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在仍然处于冷兵器时代的13世纪,这样的地形地貌是十分有利于军事防御的,_______,南宋军队于此占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在导致蒙哥大汗最后败亡的原因中,_______。据史志记载,开庆元年(1259年)四月,钓鱼城曾经连续雷雨20余天,且该年七月,合川一带又异常炎热,蒙古军久屯孤城之下,军中疟疾、霍乱等疾病流行,给蒙古军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113.6亿次;西安,89.1亿次;成都,88.8亿次……在某短视频平台公布的2018年城市形象短视频播放数据中,中西部城市表现_______。短视频传播助力“网红城市”成为明星,受到追捧,引发人们对城市形象传播的思考。

许多“网红城市”之所以榜上有名,除了城市魅力、网友好奇等因素,城市自身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忽视。当全媒体时代扑面而来,突破传统的城市形象传播定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重庆于今年3月发动了为期半年时间的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展露重庆的“颜值”与“气质”。(      ),有助于抓住眼球、吸引流量,实现城市品牌的海量传播。

“网红城市”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决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只顾形式和手段不在意内涵和底蕴。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网红城市该如何“长红”下去?跟风打卡看似热闹,但迎合公众注意力产生的“网红”,其生命周期注定很短暂。如果不注意把握“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辩证关系,徒有形式热闹,可能只会是_______。有的地方曾经靠着特色古城、独特街区等概念红了一阵子,却因为极度商业化、管理失位、低俗营销等问题又变得_______。事实证明,如果城市营销迎合庸俗、过度娱乐,必然自毁形象、走入歧途。

在信息技术变革、经济社会变革的交织影响下,一个城市如何延展好自己的优势、传播好自己的特色,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是_______。“网红城市”作为见证城市创新形象传播的生动案例,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可圈可点    昙花一现    门可罗雀    不二法门

B.差强人意    稍纵即逝    十室九空    金科玉律

C.可圈可点    昙花一现    门可罗雀    金科玉律

D.差强人意    稍纵即逝    十室九空    不二法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重庆于今年3月启动了为期半年的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展露重庆的“颜值”与“气质”。

B.重庆于今年3月发布了为期半年时间的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展露重庆的“颜值”与“气质”。

C.重庆于今年3月发布了为期半年时间的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展示重庆的“颜值”与“气质”。

D.重庆于今年3月启动了为期半年的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展示重庆的“颜值”与“气质”。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友自发传播,同城市积极运用新媒体讲好城市故事形成共振效应

B.城市积极运用新媒体讲好城市故事,同网友自发传播形成共振效应

C.共振效应形成于城市积极运用新媒体讲好城市故事和网友自发传播

D.形成城市积极运用新媒体讲好城市故事,同网友自发传播共振效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