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荷 严阵 ①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荷

严阵

①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

②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而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东西。

③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

④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株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

⑤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⑥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的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人们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人们便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过客了。

⑦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梦;一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灵魂的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梦。

⑧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也曾匆匆通过车窗,从公园门口向里张望,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荷塘的影子。

⑨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使我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

⑩诚然,我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原来,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工作人员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

(11)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人生,想到世事,想到很多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想到眼前的人、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

(12)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

(13)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

(14)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

(15)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到凋零,荷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

(16)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17)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3月2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拟人、排比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六段批评了“借荷美己”的现象,作者认为“借荷美己”者停留在欣赏外形美的审美层次上,不知道深层的精神美。

C.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坚守风节,不因岁月流逝而衰老的人生期许。

D.作者通过对夏日清河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描写、怀想与思考,抒发了对荷的外形美,尤其是精神美的赞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却略写夏日“清荷”,详写雪后“残荷”。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1.C 2.①比喻。将残荷伫立的风姿比喻成“诗”“画”“景”,形象地表现了残荷经霜犹在、傲雪伫立的精神美。②反问。三个反问句,加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对残荷之美的肯定。③排比。通过相近句式,形成段落排比,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度深层次地赞赏残荷之美,增强表达气势。④拟人。“伫立”“不离不弃”等词,将残荷人格化,形象地表达了残荷宁静坚守的气质与节操。⑤反复。“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重复出现,使残荷的形象、气质更为鲜明突出,也使句式整齐有序,呈现出形式美。 3.①从文章思路看:写夏荷是为了引出对清荷繁华凋尽后的怀想与思考,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②从文章主旨看:作者意在赞美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过程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③从表现手法看:作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对像残荷一样的人生的肯定与赞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本题中,C项,“谈古论今”无中生有。文章没有谈古论今。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对修辞手法的赏析,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方面进行,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内容和情感等多个角度。结合此类题型的命题特点,解答时通常可以按照以下套路: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套修辞作用),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回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双关、拟人、反复等。本题划线句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等修辞。解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主题安排材料的布局,即详略的安排,答题时先明确特征,然后分析好处。详略的安排是为了确定写作重点,分清主次材料。本题以“清荷”为题,却略写“清荷”,详写“残荷”,要结合写作思路、文章主旨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分析可知,1-6段写清荷,7-17段写残荷,抒发感慨。抓住议论、抒情句,理解本文主旨:“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从盛开到凋零,荷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可见,本文以“清荷”为题,重点是写“清荷”凋尽后的残荷,赞美残荷和像残荷一样的人生。故详写残荷,而略写清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②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③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④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资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

C.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D.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它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对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的论点。

B.文章讲述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统街区的内涵这一观点提供了反面例证。

C.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及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时出现的问题这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

D.全文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对中心观点逐层展开论述,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不予改动,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B.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C.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D.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才可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雪二首(其一)

曾巩

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

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

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

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却处处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B.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展现出天空阴云密布、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

C. 诗的三、四两句写雪后清晨的景色,以“人起晚”“鸟飞迟”写出了雪后的静美。

D. 全诗先从视觉上刻画,后从听觉上描绘雪景,融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

2.这首诗赋予了雪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

惠洪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注)①清癯:清痩挺拔。②大夫: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③木上座:这里指木佛。④石於菟:石老虎。此句谓竹旁有虎状岩石,如听竹尊者说佛法。⑤抹月批风:把风月当菜肴。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独一根秀出”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尊高耸人云的情状。

B.颔联回扣诗题中“竹尊者”,以寒松作对比,称赞竹尊高洁的情操。

C.尾联以游戏笔调咏赞修竹,道出了翠竹那令人遐想的秀美韵味。

D.全诗赞修竹,用语清淡,诗中夹杂禅言佛语,贴切自然。

2.有人说此诗首联写竹“形神兼备”,请结合此联进行分 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阳”到来的季节特征。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重阳将至,为后文的登髙写景与抒怀做了合理的铺垫。

C.下片起首三句,将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髙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2.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望秦川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硕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 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 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意境。

D. 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