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________的是竞技场上的________。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________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________。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熬”字,辩证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服力    较量    相持    付诸东流

B.含金量    对峙    对抗    前功尽弃

C.说服力    对峙    相持    付诸东流

D.含金量    较量    对抗    前功尽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问题是要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

B.要做的是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

C.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

D.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

3.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

B.熬出的是淡定,熬去的是浮躁;熬得的是成熟,熬掉的是幼稚

C.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

D.熬得的是成熟,熬掉的是幼稚;熬出的是淡定,熬去的是浮躁

 

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 本题综合第一、二两处空缺,结合前后文,主要是围绕“熬”的分量和境界展开,后文通过举例子“摔跤、柔道”,在关键时刻能立判高下,一、二空缺所在的句子是进一步强调后面的例子具有说服力。所以选择“说服力”和“较量”。 “相持”指双方对立、争持,互不相让。强调力量、毅力的持续性。 “对抗”指挑战、抵抗、对立、抗拒、抗衡,更多的强调状态。根据语境“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可选择“相持”。 付诸东流: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付诸东流”的词义包含“前功尽弃”,故此处用“付诸东流”。 故选A。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本句含有两处错误:(1) “理性地认识,辩证地面对” 搭配不当,应改为“辩证地认识”“理性地面对”,故排除A、B两项;(2)成分赘余,去掉第二句中的“了”,故排除C项; 故选D。 3.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根据上文可知,本题要注意选项给出的语句逻辑关系和顺序,“浮躁”“淡定”“幼稚”“成熟”以上几个词语根据文意的把握,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正确的顺序是“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注) ①服:使……服从。②取:同“聚”。③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④慢:对上司无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故死焉          鲜:________________

(2)数月而卒        疾:________________

(3)不此            及:________________

(4)盗止            少: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2)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3)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3.文末孔子称赞大叔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端午节就要到了,下面是国人抒写的一副凭吊屈原的对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调整成一副对联(不得遗漏短语)

上联中的短语:端午叹未让吊三闾贞节忠魂昏君醒醉眼

下联中的短语:流万古美人香草不随逝水喜没江心汨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与禅,一属文学,一属宗教。诗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因此,_____________。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_______。禅宗在唐代确立后,诗人们谈禅、参禅,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和禅趣,并且思考客观世界和人生的真实性与意义价值,而禅师也在诗中_________,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利州: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老城。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因与越王难共安乐而辞官乘舟离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1.下列对这首诗尾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借范蠡的典故,表达诗人欲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B. 暗示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C. 自己纵有淡泊遗世,忘却俗念之志,可没有人能够理解。

D. 前三联均是实写,尾联展开联想虚写,但显得突兀生硬。

2.对此诗,古人评论说“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今人说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你认为谁更有道理?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城楼望西山作(节选)

张九龄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久不还。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注]①鸾鹤处:洪崖先生乘鸾休憩之处,下有炼丹井,被称为“洪井”②洪崖:上古仙人。③金编:传说中道教的宝书。④尘埃事:指世间的工作,这里指做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景物描写开篇,中间以神话故事为主干内容,诗末表露出诗人心志。

B.一、二句开篇照应题目,并形象地交待出了城楼与西山的大体位置关系。

C.三、四句中,“宛宛”“高高”两个叠词来描摹景物,富有环复的音律之美。

D.九、十句中,“千峰”“云中”等意象营造出了一幅缥缈冷寂的西山晚景图。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