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乡篾匠 李汀 清晨,在秦巴山区深处,袅袅炊烟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乡篾匠

李汀

清晨,在秦巴山区深处,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背着竹背篓,头上缠着青布巾的篾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始走村串户找活路。

浓雾笼罩的山村响起吆喝声:编竹篓篓、竹背篓,补竹——晒席、竹——撮箕喔。——是篾匠手艺人上门了,赶紧端着饭碗迎出来,应承着:快屋里坐。篾匠放下背篓,主人同他坐在一条长板凳上,递上纸烟,朝霞的斑斓里有了浅浅的影子。

主人指了指屋后的一片毛竹林,篾匠拿上砍刀选了一棵竹子,锯短剖成指头宽的竹片,再换篾刀劈成细篾,用篾刀刮平整。这时候,整个院子都是竹子的味道,柔软、清香。细篾刮好后,篾匠在背篓里找出他的宝贝东西——篾舌。篾舌是一条长十几厘米、宽一两厘米的扁铁条,一头平一头尖,尖的一头镂条小沟。只见篾匠左手把篾舌穿过密实的编打层,右手把进补的篾片从篾舌上面的口上插入,左手抽出篾舌,把进补的篾片乖乖地带过来。一会儿,烂了的簸箕就补好了。

“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篾匠师傅买了去,做成物件用途广。做把竹椅放门堂,夏日炎炎好乘凉。起青削黃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这曲调熟悉,像山歌一样飘在山沟沟里,篾匠师傅眼里闪烁着亮亮的光芒。

我们家熟识的篾匠唱不出山歌。他是个哑篾匠,不唱山歌,但山歌在他心里。八十年代的山村,一副蒸笼是值钱的家当了。那时家里过年蒸馍,母亲要到邻村去借蒸笼。一年冬天,父亲一咬牙:“请篾匠来扎一副。”

哑篾匠背着背篓来我家,初冬的阳光刚跃出山头,一抹阳光跟随他进了我家院子。他用手比画,和父亲交流。父亲说:“慈竹就在屋后呢。”篾匠从背篓拿岀砍刀,去竹林里选竹子。我跟在他身后,帮他扛砍好的竹子。篾匠“呀呀呀”夸我。我笑,他也嘿嘿笑。

把竹子扛回院坝,父亲已经在院坝里生起了一堆柴火,噼里啪啦燃烧的柴火,映红整个院子。柴火旁煨着一壶老鹰茶。篾匠点上一杄叶子烟,含在嘴里,开始忙起来。从锯开始,经过剖、拉、撬、削、磨、刮等工序,一根根竹子变成蒸笼格的竹片,变成蒸笼盖的篾条,变成蒸笼的外框……

篾匠背篓里有许多家什,弯刀、锯子、撮子,还有用竹子做的各种小狗、小竹塔子、小虫子等玩意儿。弯刀是给剖开的竹子里面拉上口子用的,长长的手柄一头放在右肩上,弯刀那头用手按住使劲往胸前拉,剖开的竹片上留下一道道口子。锯子是用来锯竹子长短的,一锯子下去,细细的竹屑撒在土院坝里,引来一群蚂蚁排着长队,叼着细竹屑“嗬哟嗬哟”往洞口爬。撮子是用来撮竹节头的,剖开的竹子,把里面的节头剔除,需要这锋利的撮子一点一点撮出来。

一切准备好了,篾匠把柴火生大了,他要把准备好的竹片放在火上烤。烤好一面,再烤另一面。这时候,他有空歇歇了,蹲在火堆旁,大口大口喝着老鹰茶。有时,也随手用那些零碎的细竹丝,三下两下就编织好一只蚂蚱或一只小狗递给我。那时候,我觉得篾匠师傅是那么神秘,好像他啊呀不成语的言语,都有某种魔力和韵味。

烤好的竹片滚烫,篾匠要趁热拉成圆圈。他用厚布垫上,一头拉在手上,一头踩在脚下,使劲拉手上的竹片,脚顺势移动,最后把拉过的竹片两头接上,木夹子夹住,再调整几下,竹圈就圆了起来。

三床蒸笼做好了,篾匠依次把蒸笼码好,盖上蒸盖,圆圆的蒸笼立在院坝里,他长长出了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他吼的是“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吗?没有人知道,山谷回荡着“啊啊”的回声。

蒸笼扎好了,那一年过年,我家蒸的蒸馍格外香甜。篾匠走时,从背篓里拿岀一个小竹塔送给我,好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下还刻有四个字:好好学习。我一直珍藏着他给我的这份美好祝福,只要我坐在书桌上看到那小竹塔,那份美好和温暖迅速笼罩了我,心里不由得就燃起一种炽热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8日第20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篾匠来扎一副”一句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让篾匠做一副蒸笼也需要“父亲一咬牙”,由此可以看出偏远山区中家庭生活贫困的现状。

B.“嗬哟嗬哟”既是拟声词,又兼具拟人的手法,将一群蚂蚁排着长队叼着竹屑往洞口爬的情景写得生动而又形象,活灵而又活现,极具人性化。

C.“三下两下”与“编织好一只蚂蚱或一只小狗递给我”两处均可以表现出哑篾匠亲切善良的性格特点,他对待孩子温柔可亲,也受到了孩子喜欢。

D.“心里不由得就燃起一种炽热来”一句,既是我对哑篾匠送我小竹塔的美好回忆,又是我对后来发现的他让我“好好学习”这一美好祝福的感动。

2.本文第一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文中两次提到篾匠所唱之歌“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其中包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C 2.①点明时间、地点。②照应标题。“秦巴山区深处”“头上缠着青布巾的篾匠”照应了文章标题“山乡篾匠”;③塑造了不辞劳苦、为生活奔忙的篾匠形象。篾匠清晨在山村人家做早饭时就岀来“找活路”,表现了其不辞劳苦、为生活奔忙的性格特点;④引岀下文。引岀下文在朝霞中主人让其修补簸箕的内容。 3.①表达了对竹子柔韧、生命顽强的赞叹之情。它的“不为强”体现了柔韧,哪里都能生长体现了生命力顽强;②表达了对竹子用途广泛的赞美之情。它可以让人乘凉,可以做成椅子、凉席等等;③表达了对心灵手巧、坚韧顽强篾匠的礼赞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两处均可以表现岀哑篾匠亲切善良的性格特点”错误,“三下两下”体现了他编织的技巧之高、速度之快,与他“亲切善良的性格特点”无关。 故选C。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 本文第一段交代了秦巴山区深处篾匠走村串户找活路的整体印象。从内容本身来看,“清晨,在秦巴山区深处”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头上缠着青布巾的蔑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始走村串户找活路”既点明了人物,塑造了秦巴山区蔑匠不辞劳苦、为生活奔忙的形象,又照应了标题“山乡篾匠”。从结构角度来看,第一段内容引出了下文对蔑匠的描写,特别是引岀下文在朝霞中主人让其修补簸箕的内容,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时候要结合文本内容细致分析,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语句进行重点理解。另外,情感、主旨、人物形象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解答时可参照主旨与人物形象来理解小说的情感。 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文中两次提到篾匠所唱之歌“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其中包含的情感。首先,从歌词内容本身来分析,“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写出了竹子生存能力的顽强,表达了对竹子柔韧、生命顽强的赞叹之情;“做成物件用途广,做把竹椅放门堂”写出竹子用途广泛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它可以让人乘凉,可以做成椅子、凉席等等。其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蔑匠唱这首歌,突出了蔑匠心灵手巧的特点,表达了对心灵手巧、坚韧顽强篾匠的礼赞之情。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中国科协牵头举办的“201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启动。9月18日,在中国科技馆西广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围绕“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的主题,承办了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绿色生活”展区。

据中国科协统计,自2004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7万余次,参与公众超13亿。全国科普日活动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节庆。此外,由中国科协主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于9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倡议消弭科学素质鸿沟,促进知识成果与科技文明共享。

(节选自《2018年全国科普日看科技创新如何创造“绿色生活”》,“人民网”2018年9月20日)

材料二:

在气象科技成果展上,世界上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天气雷达、气象探测无人机、微波辐射计等天地空一体化、精细化、自动化的观测设备,我国自主研发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GRAPES,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大城市精细化预报系统等纷纷亮相。5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气象科技成果展,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切入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通过观测、预报、服务等十个专题,全方位展示气象行业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国家需求的现代化征程。丰富酷炫的科技成果让公众饶有兴味地驻足,近距离“触摸”气象科技创新脉动。

在科普互动体验区,天气衣橱、虚拟现实台风体验、现场知识问答等活动,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寓教于乐地讲好气象科技创新故事。据了解,5月19日至22日举办的科普互动体验活动,通过近百项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展示拉近气象与公众的距离,吸引广大公众了解气象发展、感受科技魅力、激发创新兴趣。

在科技周期间,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中学生气象知识竞赛等重点活动也将陆续开展。全国范围内,千余项活动精彩纷呈,包括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重点实验室开放活动,送优质气象科技资源和特色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进公共场所等。

(节选自《中国气象报》2018年5月21日)

材料三:

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仍然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按照现在国际比较通用的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体系进行的调查,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6.2%,也就是说每100人中有6.2人具备科学素质。这一水平相当于欧美20多年前的水平。

我国目前已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的目标写入了“十三五”规划。“但即使到2020年我们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也只是跨过了创新型国家的最低门槛,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甚至30%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位列18,但科学素质排名在30多位。如果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得不到大幅提高,肯定会拖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后腿。”

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尚勇表示,我们科普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习惯等还不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需要,市场活力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科普资源缺少互联互通和高效配置,“碎片化”“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科普领域内也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相关部门机构、各地方有很多低水平重复投入,同时资源不开放不交流不共享。这样一来就造成很多科普作品、科普活动高成本、低水平、低质量,老百姓在科普中的获得感也较差。

据了解,我国科普经费总量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015年,我国中央财政科技预算支出为2587.25亿元,其中科普经费为19.16亿元,占科技经费预算支出的0.74%,全国人均不到2元。2015年美国联邦R&D经费预算1354亿美元,其中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经费预算29亿美元,占R&D预算的2.1%,全国人均9.2美元。

(摘编自《别让科学素质拖了创新的后腿——中国科普现状解析》,《科技日报》2016年7月5日)

1.下列不属于“科普宣传”活动的一项是

A.2018年9月18日,中国科协牵头举办“201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

B.自2004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7万余次。

C.2018年9月17日,中国科协主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举行。

D.2018年5月19日,中国气象局主办的气象科技成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GRAPES等纷纷亮相,展现了我国在气象领域的最新科技水平。

B.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仍然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6.2%,相当于欧美20多年前的水平。

C.“十三五”规划规定,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目标为10%,即使实现这一目标,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D.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在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习惯上还不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需要,科普领域内也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

3.目前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増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盛极一时,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映射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善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摘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大精深的汉语,可以多样的表达折射多重情感,反映多彩生活。

B.流行的新词汇即使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也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

C.从称谓之争、古音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碰撞。

D.用丰富的语言去承载文化,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就是善待语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了例证、对比等论证手法,意在论证语言的“钝化”现象。

B.第三段从存量、增量的角度,论证了我们当今的语言并不贫乏的观点。

C.文章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论证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D.文章辩证地论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在交际上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词汇一方面丰富了语言的存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B.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存活甚至广为流传,是因为其拥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的生命力。

C.只有能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的语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焕发勃勃生机。

D.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善待语言、更好表达,就是善待文化、善待自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在美国马里兰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学生代表中国留学生杨舒平上台演讲。她讲,中国的雾霾非常严重,只有在美国才能呼吸到“又甜又新鲜”的空气,一出机场就感受到“自由”。

(2)自幼丧父、先天重度残疾的学生魏祥,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录取,但若无母亲照顾,他就无法到大学学习。为此,他希望清华能为他和母亲解决一间住处。清华大学表示: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

(3)某地一群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因为和几位打篮球的年轻人争抢公园里的一个篮球场发生矛盾,从口角升至肢体冲突,数名老人攻击一年轻男子,导致该男子受伤。

(4)日前,在布达佩斯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国名将孙杨以优异成绩荣获金牌。当年曾羞辱过他的里约奥运会冠军澳大利亚选手霍顿获得亚军。

请从以上四则材料中任选择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冽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查看答案

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论辩。要求:①语言准确连贯;②观点鲜明;③不少于100字。

正方: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先天的个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次,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才是每个人的个人魅力所在,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唯有通过“习”才能“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所以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