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简答题。 (1)语段: (黛玉)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

简答题。

(1)语段:

(黛玉)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以上是《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的内容。请简要回答黛玉究竟为何生气,后来又为什么不生气了。

(2)语段:

(赵云)乃谓夫人曰:“俺哥哥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今日相别,若思哥哥恩义,早早回来。”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

上述文字体现了赵云什么样的心理?

 

(1)宝玉借《西厢记》中的主人公比附宝黛二人,向黛玉表白。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有些委屈,觉得宝玉欺负自己。 黛玉一来毕竟喜欢,二来宝玉不断道歉、发誓,通过共读《西厢》,双方也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2)赵云对刘备夫人在刘备不知的情况下回东吴,心有不满;赵云身处吴兵包围,夫人以情愿投江而死相逼不愿母子折返,赵云只好夺走阿斗,心有无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把握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黛玉看了宝玉递来的《西厢记》后,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贾宝玉把自己比作“多愁多病”的张生,把黛玉比作有“倾国倾城貌”的莺莺,这等于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情。但是黛玉毕竟是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大家闺秀,她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有些委屈,觉得宝玉欺负自己。但黛玉心里毕竟是喜欢宝玉的,所以宝玉一道歉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西厢记》中的词语打趣他,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两个人通过共读《西厢》,双方也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2)孙夫人是孙权和刘备政治联盟的一个棋子,但是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尤其是孙权和刘备,他们都在争天下,冲突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没多久两人就因为益州之事产生隔阂,孙权本来想进攻益州,结果却被刘备给拦住了,兵在长江上堵截,说刘璋和自己是同宗,不能从自己这里过去打他。孙权只好作罢,没想到后来刘备自己却带兵入川了,就这样孙权被坑了,心里对刘备自然也是很有意见的。孙权一气之下,便派船到荆州,想把妹妹接回来。而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想抢人质,当时刘备的儿子刘禅是由孙夫人抚养的,孙夫人准备回江东之时,也确实是带着刘禅一起走的,但却被张飞与赵云拦了下来,最后,只有孙夫人自己回了江东。孙夫人就此离开了刘备。赵云对孙夫人说“俺哥哥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是对孙夫人在刘备不知的情况下回东吴,心有不满;赵云身处吴兵包围,夫人以情愿投江而死相逼不愿母子折返,赵云只好说,“今日相别,若思哥哥恩义,早早回来”,他夺走阿斗,心有无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赵云本是袁绍辖下之人,因见其无忠君救民之心,故弃之而投公孙瓒,但不被重用。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甚敬爱之。

B.《老人与海》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征性。运用反衬法、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性格,语言辞藻华丽,形象生动。

C.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

D.鲁迅先生在《药》中安排了华老栓一家和夏瑜一家一明一暗始终平行的两条线索。既突出了群众的愚昧麻木,也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

E.《哈姆莱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以 此 得 官 谓 为 才 力 何 异 盗 食 致 饱 窃 衣 取 温 哉 世 见 躁 竞 得 官 者 便 谓 弗 索 何 获。不知时运之来,不求亦至也。见静退未遇者,便谓弗为胡成。不知风云不与,徒求无益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颜氏家训》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观点。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树木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才会越长越茂盛;人因为懂得扎根,才会成就生命的精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常州:名士部落的千年文脉

叶舟

随着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文人南迁,常州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开始到来。唐代杜佑在《通典》中称:“永嘉之后,衣冠违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常州作为萧氏故里,成为南朝齐梁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齐梁广博的学术风气及“颇采华词以饰经说”的研究风格在常州后世的学术传统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萧氏家族的众多文人和一部泽被后世的《昭明文选》又一同构成了常州文学史第一个璀璨的高峰,奠定了常州文化中对艺术和美的重视的因子。

隋唐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常州吸引了更多的文化人南迁,城市文化在吸收外来养份后迅速成长,人文日盛。唐肃宗至德年间,任常州刺史的李栖筠创办了常州历史上最早的府学,宋嘉祐六年,陈襄重建常州州学,在此读书的学生超过一千人。据学者贾志扬统计,宋代常州籍进士共700余人,名列各地前茅,从此常州籍进士数量历代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宋代的常州虽然科举兴盛,但是如果没有杨时和苏轼,常州的文化也许会是另外一个走向,他们两个人从不同道路出发,奠定了常州学风相辅相成的两极。杨时退居常州、无锡十八年,聚徒讲学,阐述理学,成为儒学南传的枢纽人物。他创办的龟山书院不仅是未来东林书院的前身,其思想也一直延续贯穿到了东林时代。苏轼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于常州,常州成为东坡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据《苏轼年谱》及其他史料记载,苏轼一生出入常州多达十一次,常州人认为苏轼“出处穷达,三十年间,未尝一日忘吾州者”。苏轼和杨时的文化精神奠定了常州文化日后最重要的根基,在家家重诗书、户户重教育的基础上,使得常州的学术在日后迎来了全盛期。

明代学者唐顺之的出现标志常州学术文化走向成熟。正如美国学者艾尔曼所言,唐顺之与其同时的薛应旂,经其子唐鹤徵和薛应旂之孙薛敷教,与晚明最有影响的文人社团东林党形成学术联系,此后则又借助家族血缘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形成地方知识传统,绵延而至清代的常州学派,形成明清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学术渊薮之一。

清代常州学者、作者、画家辈出,先后形成了多个学术流派。群星灿烂的常州文化精英以血缘、地缘、学缘为基础凝聚在一起,这种地域观念和群体意识表现在学术文化上,便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常州学派在朴学当道的时候,另辟蹊径,将经学研究与现实的政治结合,成为学术界面对社会危机的应变之学和变革之学。阳湖文派同样强调博涉多通,在创作风格上讲究气势与文采兼擅之美,不过分拘泥于文体,强调作者的个人风格,为中国散文走向近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梁启超称常州学术是“想在乾、嘉考证学的基础之上建设顺、康间经世致用之学”。曾经有人说常州人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戆直”,大抵是迂愚而刚直之意。当这种戆直浸润了经世致用的意蕴时,更显得正气满满。“危时守所学,乱亡守孤城”,正是这些独立的思想和灵魂,才闪耀出人性的崇高和伟大。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常州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的到来与其作为萧氏故里的身份密切相关。

B.宋代的杨时和苏轼改变了常州文化的走向,促进了常州科举的兴盛。

C.唐顺之作为常州地域文化的标志人物,推动了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发展。

D.常州学派强调经学研究和现实政治结合,对学术界应对社会危机产生重大意义。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自始至终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影响。

B.阳湖文派的创作风格为近代中国散文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C.地域观念和群体意识使常州的文化精英各自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D.常州人在千年学术的浸润和滋养下,越发显现出执著忠贞和崇高伟大。

3.常州文化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从“中国古典学”说起

常森

中国古典学的核心对象是研究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思想学说或文明。被后人归到经、史、子、集各部的先秦两汉典籍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元典”,是我国古代悠久传 统的根和魂。中国历史上的主流传统以及反主流传统,前者如儒学,后者如道家、墨家学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定型的。后代的典籍固然浩如烟海,可在古代主流传统中,其中绝大多数著作都立足于承袭和弘扬“元典”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后人对“元典”的整理以及再整理、阐释以及再阐释、研究以及再研究等,也都应该纳入中国古典学的视野, 尽管它们说到底是捧月之众星。

古典学“元典”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具备一般的文献学价值,而且在于它们承载着无尽的精神财富,包括对社会人生以及天人关系的洞见、哲思和智慧,对情感及精神世界的挖掘与表现,价值关怀与担当,文化、历史认知与经验,对个人外部行为及内部思维、情感的规范和协调,对人际关系与社群秩序的规范和协调,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塑型和认同,安身立命之道,为文学出言谈之道,等等;正是在古典学意义上,我国新出简帛的价值得到了有力的凸显。《诗论》《五行》等新出秦汉以前的文献(从时间上说,它们大约关联着从孔子到孔门七十子以及子思子的时代),是照亮先秦学术思想史一系列巨大黑洞的光。很多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想关联和轨迹在失踪千百年后,因它们而重现人间,中国古典学本体及其研究和认知被刷新被改写,令人既惊且喜。中国古典学不得不重新开始,而简帛古书的价值则仍将得到持续不断的发掘。

对中国古典学而言,古书的整理和研究,包括对其文本的校注,是必须迈过的门坎,而对简帛古书的校注尤其如此。要使简帛古书在各领域得到广泛有效的利用,高质量的校注必不可少。而且毫无疑问,并非有了出土文献,就自然而然可以获得对中国古典学本体和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新认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积极的建构。这意味着既要顺应千百年传统知识、想象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廓清层累的历史障蔽,又要在简帛古书和传世文献之间实现有效的贯通,其困难可想而知。就是说,研究传世文献不能单单就这些传世文献下工夫,研究新出古书也不能单单就这些新出古书下工夫,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来说,发掘二者间的历史关联都是不可偏离的重要基础。中国古典学必须从这里再出发,中国古典学的重大突破也必将在这里出现。

遗憾的是,学术界对新出简帛古书还弥浸着一股不分青红皂白的怀疑。说简帛古书不存在任何作伪的事实无疑是武断,可大多数简帛古书恐怕是想作伪都做不出来的, ---如果把简帛古书等同于在一批古简或几片旧帛上写一些文字,就完全偏离了事实的根本。对 于严肃的学者来说,认真研读这些古书是第一位的,如此可以避免这样一种可能,即你还 在怀疑或游移,历史却已经被大幅度改写了。

(本文节选自《简帛〈诗论〉〈五行〉疏证》序言,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元典”。

B.古典学“元典”承载着无尽的精神财富,阅读新出简帛,就能发现新的精神财富。

C.对古书文本的校注意义重大,要让新出简帛发挥更大作用,高质量校注必不可少。

D.学术界对新出简帛存有不分青红皂白的怀疑,认为作伪的可能性大,无研究价值。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主流传统主要指儒家学派,反主流传统主要指道家学说等,它们均在先秦两汉时期产生和定型。

B.当下人们对新出简帛的整理、阐释、研究,也应该纳入中国古典学的范畴,尽管它们只是捧月之众星。

C.《诗论》《五行》等新出秦汉以前的文献,与孔子所在时代有关联,这对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研究有帮助。

D.新出简帛需要认真研读,任何怀疑或游移的学者,都不能认识到原来所认知的历史已经被大幅度改写。

3.我国新出简帛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