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官,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日,赵郡苏辙记。

1.苏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

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__

(2)而风何___________

(3)将何往而非__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___________

3.选出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西望武昌诸山”中的“西”不相同的一项(      )

A.骊山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B.折廷争(《“殿上虎”刘世安》)

C.又令马饭仆(《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项脊轩志》)

4.选出句式与“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相同的一项(      )

A.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李林甫口蜜腹剑》)

B.诚然,卿不朕欺(《宋濂不隐真情》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论四知》)

D.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宮赋》)

5.翻译下列句子。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6.概述第③段的行文思路。

 

1. 苏洵 苏轼 2. 就着,依着 跟 忧愁 农历每月初一 3.C 4.A 5.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6.第三段直议“快哉”:先引《风赋》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出典,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倔强的情怀。最后从反面收结,进一步衬托出张梦得旷达胸襟的可贵。 【解析】 1.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三苏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在唐宋时期,三苏是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三位,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宋仁宗初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齐聚东京赶考。欧阳修在看完了苏轼的试卷以后,因为欣赏他们的文采,便把他们父子三人一同举荐给了宋仁宗。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的意思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所以“即”的意思是“就着,依着”。 (2)“而风何与焉”的意思是: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与”的意思为“跟”。 (3)“将何往而非病”的意思是:到哪里没有忧愁?所以“病”的意思是“忧愁”。 (4)“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的意思是: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所以“朔”的意思是“农历每月初一”。 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例句中:西,名词作状语,“向西”的意思。句子意思: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 A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句子意思: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 B项,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句子意思:他在朝廷之上当面谏阻。 C项,秣:使动用法,给……喂食。句子意思:又命令给客人的马喂食,给客人的仆人吃饭 D项,手: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句子意思: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句式与‘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昼则舟楫于其前出没。句子意思:在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 A项,“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甘言啖。句子意思:有时假装与他们友善,用甜言蜜语来引诱(他们)。 B项,“诚然,卿不朕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卿不欺朕。句子意思:卿不朕欺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 C项,“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十斤金。句子意思: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 D项,“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举”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子意思: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故选A。 5.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从:让……跟从。飒然:飒飒作响。披襟:敞开衣襟。快哉此风:倒装句,应该为“此风快哉”,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庶人:老百姓。 6.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分析概括行文思路,圈点勾画,寻思路标志。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三段首句“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官,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引《风赋》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出典;由原文“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可知,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由原文“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可知,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倔强的情怀;由原文“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可知,最后从反面收结,进一步衬托出张梦得旷达胸襟的可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

2.《登金陵凤凰台》中“衣冠”借指___________;“浮云”和“日”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分析两首诗中“愁”的内涵。

 

查看答案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3)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4)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朱弦已为佳人绝,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6)______________,月满西楼。(李清照《如梦令》)

(7)流水不腐,____________。(《吕氏春秋》)

(8)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①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密洞里的日子太长。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

②时代已经非复少年时代了,谁还有悠闲的心情在闷人的风雨中煮酒烹茶与琴诗为侣呢?或者是温习着一些细腻的情致,重读着那些曾经被迷醉过被感动过的小说,或者低徊冥思那些天涯的故人?流着一点温柔的泪,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这个飞逝得很好,但现在是什么呢?是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然而却需要阿庶拉斯的力背负着宇宙的时代所给予的创伤,毫不动摇的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大声疾呼,便是一种骄数,便是给絮聒以回答。

③然而我决不会麻木的,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它装得太多,需要呕吐。于是我写着,在白天,在夜晚。但幸好并没有激动,也没有感慨,我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时代的那种无怒的青春更可爱啊!

④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者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他工作着,他一切为了党,他受埋怨过,然而他没有感伤。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耿白,在政治生活中过了那么久,却还不能彻底地变更自己,他那种二重的生活使他在临死时还不能免于有所申诉。我常常责怪他申诉的“多余”,然而当我去体味他内心的战斗历史时,却也不能不感动,哪怕那在整体中,是很渺小的。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明天,我也许会想到更多的谁,人人都与这社会关系,因为这社会,我更不能忘怀于一切了。

⑤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但我们都很亲切,彼此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之中在思想上,在感情上,在性格上都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椰榆。按着是她随问我们一道去西安,我们在西安住完了一个春天。我们痛饮过,我们也同度过风雨之夕,我们也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地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一次谈到过自已,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大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因为我们又实在觉得是很亲近的。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的能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对手是太少了啊!

⑥那时候我很希望她能来延安,平静地住一时期之后而致全力于著作。抗战开始后,短时期的劳累奔波似乎使她感到不知在什么地方能安排生活。她或许比我适于曲美平静。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的确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而策划于较远大的,并且这里有一种朝气,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至今我还很后悔那时我对于她生活方式所参预的意见是太少了,这或许由于我们相交大浅,和我的生活方式离她太远的缘故,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

⑦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始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

⑧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分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只于打开局面,指示光明,而还是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狭窄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

⑨生在现在的这世界上,活着虽然能给整个事业添一分力量,而死对于自己也是莫大的损失。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遣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鲁迅先生的“阿Q”曾被那批御用文人歪曲地诠释,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在活着的时候,你不能不被逼走到香港;死去,却还有各种污蔑在等着,而你还不会知道;那些与你一起的脱险回国的朋友们还将有被监视和被处分的前途。我完全不懂得到底要把这批人逼到什么地步才算够?

⑩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有删节)

1.文章第①段中有关“风雨”的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②段中两处加点词“絮聒”的意思有何不同?

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作者对于丧失萧红而“叹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点带面,除萧红还写了冯雪峰、瞿秋白、鲁迅等人。

B.在作者的印象中萧红是自然、真率、亲切又是少于世故的。

C.本文以记叙为主,还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D.文中风雨的描写,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反衬作用。.

5.作者丁玲在对萧红的回忆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

①1978年以来,中国______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____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②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早在200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 一8%.但这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亢奋”阶段。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③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GDP和收入增长有关。当收入随着GDP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例如,在中国,2012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5倍。当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这些与GDP密切相关的能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④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史。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对自然界“改变”越来越多——人类甚至试图控制自然来为自己服务,但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正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短缺”和“疾病”),自然界对人类欲望的限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自然界熵增现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才能维持人类社会长久发展。

⑤近年来中国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方式上真正行动起来,否则将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是,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⑥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中国是否应该、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去做这个价值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值得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论证;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题。现在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旗下,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而这些产业为东部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东部地区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如果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西部地区未来就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一旦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像现在的中、东部一样雾霾连连,将十分可怕。

⑦“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1.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 B.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 D.只有  才能

2.第②段中“亢奋”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B.自然界发出的警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C.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GDP密切相关。

D.科技进步在将来可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的。

4.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的作用。

5.结合文意,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

 

查看答案

《归去来兮辞》序文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曰。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选自《陶渊明集》)

(简注)①生生: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②诸侯:各地州郡长官。③矫:假。厉:勉强。④稔:谷物成熟之期。⑤敛裳:收拾行装。宵逝:连夜离开。

(阅读指要)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所作。本文是序文,叙述了他就职彭泽县令和弃职的原因。当时正值天下祸乱不已,政局动荡;由于他生活贫困,难以自给,于是在别人的推荐下勉强到离家甚远的彭泽县,当了县令这样一个小官。但几天后,就有了归隐的想法。这是因为他天性自然纯朴,从仕不但不能实现他欲有所为的壮志,还得违拗自己的质性,折腰事人,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最终选择了躬耕。因为既要保全精神上的真我,又要为家人谋求衣食,维持生计只能选择躬耕才是最无愧的。于是借程氏妹丧之机,就弃官归田了。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幼稚室,瓶无储粟___________(2)脱然有怀,求之靡___________

(3)彭泽家百里___________      (4)程氏妹丧于武昌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会”与“会有四方之事”中“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有意,便欣然忘食 B.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C.长风破浪有时 D.于是公子乃置酒,大宾客

3.下列句中“之”与“求之靡途”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眷然有归欤 B.深愧平生

C.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 D.会有四方

4.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自以心形役        ③家叔余贫苦

②亲故多劝余长吏      ④诸侯惠爱为德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3)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6.简述辞官归隐田园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