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眼 顾文显 那年月找专家看病恰似攀珠峰,要是能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眼

顾文显

那年月找专家看病恰似攀珠峰,要是能住上院,简直就是驾云了,至少老管深有体会。

老管站在省医院走廊,如同领小鸡崽的老母鸡突然发现当头俯冲下来一只鹰,慌乱得不知所措。在省城可不比家乡那个城市,在这里再没人拿他当盘菜。老婆这病,明知道没了救,可如果不让她住住大医院就这么等死,老管心里那会是什么滋味!

那只鹰眨眼就变成一个穿夹克衫的人,朝他热情地伸出手:“管同志,听说嫂子看病遇上了难事?”

老管只是机械地点头,对方怎么认得来自小城的工人?怎么就知道叫他管同志?怎么就知道他老婆要看病?

夹克让老管稍等,很随意地进入走廊尽头一间办公室,片刻出来冲老管招招手。老管如同遇上了蒙汗师,稀里糊涂地跟了过去……不到十分钟,院长亲自给管妻看病,并安排她住进了高级病房。出乎意料的是,老妻死里逃生,居然又活了六年半!

老婆出院时,夹克来帮助办手续。老管又像是做梦,一分钱也没用他掏!

夹克叫林秘书。林秘书带着老管走进一幢宽敞的居室,见到了省城的市长。市长温和地拍老管的肩膀称他老哥,然后亲自让座,奉茶,老管惶惶地想,不是要割我的肾抵老婆看病钱吧?

市长微笑着说,你不必拘束,咱哥俩有前世的缘份呢。听说老哥目光如电,有点小玩意请老哥给掌掌眼。

说着,夹克衫就用黄绸子托过一件东西。老管吃了一惊,唐朝的文物,国宝级的!他哆嗦着双手,目光痴痴地盯着那宝贝作声不得。

市长说,它不是纸糊的,老哥把玩把玩。

拿在手里细看,老管那只手很快随意起来:“乱真,简直可以乱真!”

“怎么,老哥看出是赝品?”林秘书脸色如同锡纸,而市长依然微笑着。

老管把那宝贝举到市长眼前,指出这东西的两处败笔:“古玩在唐代达到登峰造极,特别是金银器,至今难以比拟。这物件模仿得惟妙惟肖,可细看仍有瑕疵。”

“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

几天后,林秘书悄悄地对老管说,您老好运气来了。市长从来不给别人办事的,这回要把你调来省城工作。

老管脑袋摇成他家那破电扇:“不中不中……我算过卦,离开家乡,人就不旺性。”

老管做梦都想进省城,可为熟人安排工作是以权谋私。市长是老婆的救命恩人,老管害谁也不能连累市长!

从此,老管经常跑省城。市长战友的儿子残疾,好可怜呀,市长就帮残疾孩子做收藏生意,好歹帮他混口饭吃。残疾人倒腾的什么好玩意假玩意,都要经老管先过一眼。老管小时候受爷爷真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所以从未走过眼。在那座中等城市里,他倒是第一把交椅,可这是省城,这是市长!

老管成了市长的知己。没有理由不知己,那么平易近人的领导。老管往返省城的车费,市政府和他厂子抢着报销。有人攀比老管不干活,厂长在大会上义正辞严:“谁敢攀比老管师傅?能让省城市长高看一眼,这是为提高咱厂、咱市的知名度做贡献。哪个若也被市长看上,我不但不让他干活,还发他奖金!”

老管这鉴定顾问做了12年,从老管被人称作管老。期间有许多慕名者高薪聘他做顾问,管老摇头。除却巫山不是云,除了市长,他谁也不伺候。

突然听说市长被“双规”了。听说市长是个巨贪,哪里有什么战友的残疾儿子,这市长……他老婆开古玩店替他洗赃款,那些收藏品都是下属贿赂的!听说市长欣赏老管的眼光独到、为人性子耿直,才煞费苦心把他挖到跟前。

老管傻了。想破脑袋也不敢信那些传言,怎么可能?但是报纸上白纸黑字,若不是市长交待出比他更高的贪官,枪子儿是吃定了!

市长被判无期。管老悲痛欲绝,你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用?管老自认为市长是天下最好的人。世上那么多清官,谁能帮助他老妻多活了六年半,哪个在大街上用黑眼仁看过他一眼?只有市长。

当年老伴走时,管老也没这么撕心裂肺过。市长判刑是法律的事,可他受人之恩不能负义。管老千里迢迢探监去。知道监狱不让送吃的,他带去了一些钱。

憔悴苍老的市长隔着玻璃叹气:“老哥是第一个来看我的,那些下属平时孙子似的追随我,说的好话能甜倒牙,如今半个人影也没见到。唉,走眼了,白混了这些年月,一个人也没看准。”

管老叹气:“兄弟,你交不交我算什么,千错万错的是不该得罪人民!走了,往后一年看你一回。”

回到家,管老把珍藏多年的书卖了废品,换回一瓶酒,喝得昏天黑地。管老边哭边骂:“走眼了。人都看不明白,我他娘的配看什么文物!”

管老门外贴着一张纸条:本人洗手,不做鉴定。

陆续有人登门。本省的外省的,许以重酬请他做顾问。管老摇头:“眼神不中,不干了。”

来人:“管老跟钱有仇吗?”

管老右嘴角使劲往下一咧,算是笑了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老母鸡”和“鹰”作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老管从小城来到省城为妻子求医时的惶恐不安,人物刻画细腻,符合情理。

B.小说注重细节刻画,“‘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巧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微妙心理。

C.文中主人公的称谓从开始的“老管”变成了“管老”,这主要是因为主人公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人们对他另眼相看。

D.市长“双规”后老管的听闻巧妙呼应了前文他对“夹克”热情招呼产生的疑惑,情节设置颇具匠心。

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老管”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3.小说中与“走眼”相关的表述出现了三次,它们各要表达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C 2.①技艺精湛:他很快就看出市长视作珍宝的唐朝文物是赝品。②重情重义:他不愿因调工作而牵累市长;拒绝别人的高薪聘请,一心只做市长安排的鉴定顾问;市长被判刑后,他与市长约定每年探视。③坚守原则,耿直:市长被“双规”后,他直言市长不该得罪人民,自责看不清人性,并决定从此不再鉴定文物。 3.①第一次 “从未走过眼”是指老管自信文物鉴定不会出现差错。②第二次“走眼”是指市长自责没有看清那些下属只是阿谀逢迎之徒。③第三次“走眼”是指老管自责没有看清自己被市长利用的意图。(市长是贪官以及其利用自己的意图)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找到选项所给内容在原文中的所在位置,然后将原文和选项相互对照,分析表达的情感及使用的艺术特色,最后筛选出答案。 C项,“这主要是因为主人公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人们对他另眼相看”错。从后文“期间有许多慕名者高薪聘他做顾问”可看出,主人公称谓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有管老自身文物鉴定能力高超。 故选C。 2.本题考查了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探究“五角度”,角度一:情节的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角度二: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角度三: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角度四: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角度五:合理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从“市长请求他鉴赏藏品,他很快就看出市长视作珍宝的唐朝文物是赝品”的情节,可说明他技艺精湛。从“他不愿因调工作而牵累市长,因而拒绝调动;拒绝别人的高薪聘请,一心只做市长安排的鉴定顾问;市长被判刑后,他与市长约定每年探视”的情节,可看出他重情重义。从“市长被‘双规’后,他直言市长不该得罪人民,自责看不清人性,并决定从此不再鉴定文物”,可看出他坚守原则,耿直的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 第一处,文章说:“老管小时候受爷爷真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所以从未走过眼。在那座中等城市里,他倒是第一把交椅,可这是省城,这是市长!”可推知此处指老管自信文物鉴定不会出现差错。 第二处,文章说:“憔悴苍老的市长隔着玻璃叹气:‘老哥是第一个来看我的,那些下属平时孙子似的追随我,说的好话能甜倒牙,如今半个人影也没见到。唉,走眼了,白混了这些年月,一个人也没看准。’”可推知此处“走眼”是指市长自责没有看清那些下属只是阿谀逢迎之徒。 第三处,文章说:“管老边哭边骂:‘走眼了。人都看不明白,我他娘的配看什么文物!’”可推知,此处“走眼”是指老管自责没有看清自己被市长利用的意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造文艺精品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也是神圣使命。评价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成就,关键是看他的作品成色如何、品质如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艺精品是从生活的土壤之中拔节生长出来的,是对人民伟大实践、伟大创造进行提炼和升华促成的。所以说,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凝聚生活中蕴含的朴素道理,才能让文艺作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也才能反过来服务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为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滋养。

作家路遥说过:“为了保持生活的逼真感,常选择在和作品很相似的环境中写作,这样可以随时将作品的细节带到环境中去印证,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到生活中去补充。”他举例说,写作中篇小说《人生》时,他住在陕北一个小县城的招待所,出城就是农村。有一天晚上,他正好要写德顺爷带着加林和巧珍去县城拉粪的片段。为了逼真地表现这个情节,他当晚一个人来到城郊的公路上,走了很长时间,然后回到书桌旁,直接将刚才捕捉到的鲜活印象融入作品之中,“这比想象得来的印象更新鲜,当然也更可靠”。

文艺创作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多年以来勤勤恳恳,认真体察生活、感悟自然。2013年,他从历年歌颂大好河山、国贤志士的诗作中精选《时代颂》《泰山颂》《长城颂》等九篇辑成《中华颂》,然后创作成书法作品,讴歌新时代的风貌,表达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挚爱之情。由于这部作品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又生长在时代的新鲜空气中,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都充分证明,有火热的现实生活打底子,文艺作品就有了根基,有了来源,有了气色,有了魂魄。

优秀的文艺作品,重在发掘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体现个人的健康生活、高尚节操和理想追求,强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持续繁荣,激励国家、民族的进步与正义事业,表现人对自身、宇宙万物的终极关怀。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作家艺术家应该具备豁达的境界襟怀和高远的理想志向。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过:“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第一等襟抱”与“第一等学识”,是创造文艺精品的支柱和根基,让文艺创作过程始终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拥有一个明亮的未来。

其实,这里说的是文艺作品的立意问题。“意”尽管产生于写作之前,却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步确立、明晰和提升起来的。优秀文艺作品,都着力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更加深刻地指引历史的前进方向。身处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理当用心用情用功凝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空,以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高超的艺术创造,生动书写人民的火热生活,一鼓作气,精雕细琢,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致力于创造符合时代精神气质、彰显出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的文艺精品,勇攀文艺“高峰”,实现艺术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完美结合,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摘编自孙学峰《创造符合时代精神气质的文艺精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捕捉生活点滴,凝聚生活的朴素道理,就能让文艺作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B.为了逼真地表现小说情节,路遥常选择去和作品很相似的环境中捕捉鲜活印象。

C.只有以火热的现实生活打底子,文艺作品才能具有根基、来源、气色、魂魄。

D.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必须要凝视我们身处的时空,生动书写人民的火热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注重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既有对创作理论的阐释,又有创作实例进行印证。

C.文章引用欧阳中石的例子,既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同时又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末阐明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时要关注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办法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才可能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为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滋养。

B.中国书法界有“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与文中文艺创作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

C.作家艺术家所拥有的“第一等襟抱”与“第一等学识”,是创造文艺精品的根基,也保障了文艺创作过程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D.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反映生活本质和主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指引历史前进方向,这就要求作家在写作之前就确定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日常生活中,敲门是再寻常不过的动作。敲门是一种礼仪,敲门是对别人的尊重,敲门能看出修养;敲门也有学问,敲轻、敲重,敲在什么部位,发出多大的声音,这些都有讲究;敲门也有故事,敲门是一种试探,等待对方的回应,有时再多敲一下也许就开门了,可是敲门的人却放弃了。其实,敲门也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C.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D.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查看答案

与“何陋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顺流而

A.粪土当年万户侯 B.孤舟之嫠妇

C.假舟楫者,非能 D.望武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